1977年,中央決定恢復高考后,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國家教委高教司開啟了對高校各類學科專業教材的重建工作。全國財經類專業教材建設由國家教委統抓。中國人民銀行科教局(后改稱教育司)根據國務院和國家教委的要求,重點負責統一組織全國普通高校金融類專業教材的規劃、編寫、編審和出版工作。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高到新的高度,人民銀行教育司在人行黨組的領導下,歷任的司領導和教材處領導更加重視教材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作為教育司的工作重點,教材處就普通高校金融類教材的建設做了全面規劃。由于我有機會參與人行教育司在規劃、組織編寫、審定國際金融專業教材方面的工作都希望我能協助參加。這樣,我就接觸并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高校國際金融專業教材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工作。以下通過一些往事的片斷回憶,從一個側面反映國際金融教材建設和學科建設,如何經風雨見彩虹的進程。
國際金融教材提綱討論會
1979年人行教育司教材處加大了財經類高校金融教材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教材的建設工作。那時重點組織編寫了兩本試用統編教材,即《國際金融概論》和《外匯概論》。
在此,我集中回憶有關《國際金融概論》一書的編寫情況。此書從1980年 冬,由人行教育司教材處處長譚秉文親自主抓,從挑選高校編寫人員到擬定編寫大綱,從討論大綱到分工撰寫,從討論初稿到最后審定出版,為時將近兩年。此書于1982年12月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國財經院校師生的歡迎,后多次再版,并被評為全國金融學科的優秀教材。此后,許多高等院校也各自編著了《國際金融》的相關教材,
最令人難忘的是,1980年12月,編寫組在距上海財經學院較近的一個內部招待所,召開了有關教材提綱的五天討論會。該書編寫組的成員為:朱元(組長)、謝樹森、沈錦昶、張景文、吳開祺、王海北、趙尚質、黃有土、曹世儒。當時這九位老師中,黃有土、趙尚質不到50歲,其他幾位都50多歲,個別已過60歲。上海12月份的天氣陰冷,除了上海財院的編寫及討論人員每天來招待所討論外,其他人員都住在一個里外間的套間里。我記得里間住有曹世儒、黃有土、趙尚質和我;外間住的是譚秉文、張景文、王海北和吳開祺。每人有一個床頭柜,房間里只有一張很小的書桌,討論時在外間,因椅子不夠,大多數人都坐在床上。
譚秉文起得最早,他在樓道做自編的體操30~40分鐘,據說已堅持了十幾年。他身體修長,雖然年近六旬,但精神很好,動作靈活,彎腰雙掌能觸地。他是老一代革命家譚平山的兒子,解放前畢業于上海財院,是學校的高材生,在大學時就翻譯出版過西方經濟學名著,后在銀行工作,上世紀50年代初大區行合并,他與夫人一起調到北京。他分配在《中國金融》雜志當編輯,愛人分配到中國銀行總行工作。50年代末,他與愛人蘭好仁支援新疆建設,一去就是幾十年,在新疆,他自學了維吾爾語,能讀懂書籍和報紙。70年代后期,他們返回北京,他分到人行教育司,蘭好仁又回到中國銀行,這時,他把全部心血投入到財經院校教材基礎建設工作。上海是他父親上世紀20年代從事革命的地方,又是他大學學習的地方,所以他對上海、對上海財院充滿了感情。有一年,我正在上海探親。他與女兒竟然找到我在上海弄堂深處的家,令我十分吃驚。老譚退休后,身體一直很好,從不上醫院。他還利用業余時間翻譯了不少西方名著,如《美國貨幣政策與金融制度》(與戴乾定合譯)、《美國中央銀行的宏觀管理》等。大概在1996年冬,他發高燒轉成了肺炎,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其實,他是最有資格回憶,在改革開放頭十年,人行教育司如何組織財經類高等院校金融教材建設的。今天,我們絕不會忘記在他組織下,編寫出了的十幾本金融專業教材,他的辛勤工作對我國高校金融學科和教材的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
朱元當時是上海財院世界經濟系系主任,編寫組織中唯一的教授。他40年代中期在美國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后到大學任教,他與老譚一起主持討論。此書緒論由他執筆。他提出學習并熟練掌握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的方法來研究分析國際金融領域發生的各種各樣問題。
謝樹森當時是上海財院世經系國際金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他1948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碩士學位,回國后在上海圣約翰大學經濟系任教,曾擔任系主任,當時剛30歲出頭。他直率、好辯,思維活躍,善于言談,往往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英文水平出眾,鐘愛國際金融教學。他一直主張把國際金融學與金融學并列為相同地位的學科,以便更好地培養國際金融的人才。為此,謝教授2002年上書教育部,并向吳啟迪副部長當面談了上述意見,并建議提高高校國際金融專業入學的英語分數的門檻。
上海財院的沈錦昶帶著金絲邊眼鏡,清瘦,顯得很斯文,他上世紀50年代初畢業于圣約翰大學,獲碩士學位,進入上海中國銀行工作。因肺病離職,后又應聘為圣約翰大學的教師,院系調整后并入上海財院,成為教授國際金融專業的骨干教師。他英文根底好,無論英翻中,還是中翻英都有較深的造詣。至今在我手邊還保存著由謝樹森、沈錦昶主譯的美國林德特與金德爾伯格所著的《國際經濟學》,打開封頁就看到他們贈與我的簽名。這本書近50萬字,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經貿、金融領域一本重要的理論與實務參考書。
中央財經學院的張景文,上世紀50年代初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后分派到上海中國銀行總處,大區行合并調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從上海遷至北京,他也調到北京。1958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安排到東北工作。1976年落實政策回到北京。這時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回中行總行,另一個是去中財,因為當時中財剛剛恢復招生,急需教師,而他在中國銀行工作多年,搞過外匯管理、外匯信貸,英文水平也高,他是金融學科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中財領導的盛邀下,他決定去中財,并組建金融系國際金融教研室并擔任該教研室的主任。他對此書編寫浸注了很大心血。他與虞關濤教授共同指導的人行研究生部學生張禮卿,如今早已是中財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際金融學科學術帶頭人。
陜財的王海北副教授,身材矮胖,看上去年事已高,我印象中,他曾留學海外。他討論時發言不多,主要承擔國際金融機構的撰寫。198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恢復了我國合法席位后,1983年,基金組織在陜財舉辦了一個有關基金組織的知識與業務培訓班,據說,王海北承擔了主要資料翻譯工作,從中反映出他不僅英文功底深厚,而且具有扎實的西方經濟金融學理論基礎。
吉林財院的趙尚質,當時顯得較為年輕,個子比較高,看上去精神而且挺拔。他日文很好,曾于日本商專畢業。那時有關國際金融的資料有很大部分由日文翻譯過來,因此從信息來看,吉林財院一點也不落后。他是吉財世界經濟系國際金融專業的創始人,編著了教材,帶出不少優秀學生。
廈大的黃有土年齡與趙尚質相仿,福建人,身材較矮,是世經系國際金融教研室的負責人,在討論時,他喜歡辯論,有時與謝老師爭得面紅耳赤。我是1979年參加社科院世界經濟學會在廈門鼓浪嶼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上認識他的。此后,他也多次參加國際金融學會組織的活動。1992年他與學生朱孟楠編著了《國際金融新論》,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如今,朱孟楠教授已是廈大金融學院院長、博導。
遼財的曹世儒是個大胖子,有東北人的豪爽勁,開朗和藹,他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人民大學經濟系的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在遼財從事世界經濟的教學工作。他稱得上是該校國際金融學科的創建人,80年代被評為副教授后又晉升教授,帶出一批優秀的學生。他也多次參加國際金融學會的活動,我們都有機會相見。
天財的吳開祺中等身材,戴黑邊眼鏡,操蘇北口音。他原是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的職工,50年代后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離開銀行,后在天財金融系國際金融專業任教。90年代退休后,仍筆耕不輟,立信會計出版社為他出版了《新編國際金融》、《現代投資學》、《現代國際結算》三本專著。當時,天財的國際金融專業力量很強,與吳開祺一樣,有好幾位教師都在天津中國銀行工作過,他們是徐國勛、馬作舟、蘇宗祥、石岷、蔣輯等教授。現在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國際金融專業的實力仍然很強,有一批年輕新秀。副校長、博士生導師王愛儉教授就是天財培養的接班人,她的教學和科研方向也是國際金融。
在提綱討論中,我們對國際金融這門教材是從國際收支講起,還是從外匯與匯率講起,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既然國際金融說的是國際間資本周轉與流動,那么應該先談外匯與匯率,也就是從微觀說起。但有人認為,應該從宏觀說起,因為國際收支能全面反應國際間資本流動的存量與流量,它是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商品、勞務、資金交易等形成的債權、債務的綜合反映,而這些變化將對匯率乃至經濟金融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如何表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性質作用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該組織維護國際貨幣體系正常運轉,促進世界商品、勞務、資本流動的作用以及緩解國際貨幣體系危機仍給予了充分肯定。譚秉文和我還強調,在國際資本流動這一章,要把利用外資的內容放進去。大家十分贊同,決定用一節專門談此問題,即利用外資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論與實踐、指導原則、渠道方式、注意問題。最后,在充分討論了各章節應撰寫大綱后,由老譚和朱元確定各章節的執筆人選。以上所涉及此書編寫的人和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這次討論會情景還歷歷在目,提到的人絕大多數是我的學長和朋友。如今,我國高校國際金融專業正在蓬勃前進,已培養和造就了大批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才;所提及的老師大多都已故去,但是新一代的教師和學者正在不斷崛起,他們以嶄新的、與時俱進的學識必將把我國的國際金融學科建設推向更新、更高的水平。
國際金融教學大綱審定會
1987年,國家教委高教司通過組織中外教授討論,確定高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共11門,它們是: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數學基礎、會計學、統計學性、貨幣銀行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發展經濟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并先著手組織編寫和審定“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大綱”。
在國家教委啟動組織編寫和審定高校財經類專業11門核心課程教學大綱后,人行教育司于1991年12月,在上海召開了全國高校金融類專業“國際金融教學大綱審定會”。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金融系主任王學青教授牽頭組織承辦。這是一次全國國際金融教學、研究和實務工作者的大聚會。人行教育司副司長孫榮欣出席會議,會議由教材處處長趙蒂英負責。
當時人行教育司將國際金融專業確定為八門主課程,這八門課程是:國際金融概論、外匯管理概論、金融市場概論、外國銀行業務與經營、國際信貸、外匯會計、國際結算、外匯英語選讀。我手中還保留這次會議的代表名冊,名冊不僅列入參加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還列出參加哪一門教學大綱的討論。此名單幫助我回憶這次在國際金融教材和學科建設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會議。
參加《國際金融概論》討論的有華東師大的陳彪如、黃銀柱教授,遼寧大學的劉亞副教授(五道口博士),河北大學的康書生講師,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周祥生研究員,中國銀行研究所吳念魯研究員、陶禮明助研。由于陳彪如所著的《國際金融概論》出版不久,獲得好評,但該教材定性為高校文科教材,適合綜合性大學使用,于是大家建議,由我和周祥生牽頭,由中行研究所和上海分行研究所以及遼寧財大的劉亞參加編寫國際金融概論新教材。在確定主編和編寫人員后,由我、周祥生、劉亞、陶禮明就教材的框架也即各章的順序作了較深入的討論。我們一致認為,目前出版的國際金融教材已不少,但都是從國際收支談起,即從宏觀抽象談起,而人們實際接觸的是外匯、匯率,而對國際收支比較陌生。我們一定要把這本金融類的統編教材編好,寫出特色來。我們確定緒言由劉亞撰寫。他深入淺出的闡述了本教材為什么先從外匯、匯率談起,以及國際金融核心內容的特點。接下來是外匯、匯率、國際貨幣制度、外匯管理、國際儲備、國際收支、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結算與支付、國際金融機構、國際金融的發展變化及前景。我執筆寫了5章,在規定的半年完成了初稿工作,但其他撰稿人遲遲未交稿,而這時,我被派駐盧森堡中國銀行分行工作。我把未了事項交給陶禮明,由于人行教育司和西南財大出版社催稿,即交付出版社。
1993年底,我才看到已出版的教材,全書都未看見劉亞所寫的緒言,因為作為開篇的緒言就強調本書不同于其他教材,我還發現細微之處錯誤很多。后責問出版社時,責編答復為緒言與第一章內容有重復,他們就撤下了。對此事我很不滿意。總之我們按時完成了人行教育司組織的高校金融類《國際金融學概論》教材的寫作,此書共印12000冊。該書的結構順序、內容觀點體現了國際金融的理論性、實務性和創新性。但我作為統編教材的主編是有責任的,雖然我在海外忙碌,但是沒有盯緊此書出版的關鍵環節,此事一直深感遺憾。
參與《外匯管理概論》討論的有人大王傳倫教授、他的學生王軍博士生,東北財大劉善講師。人行教育司邀請了對外經貿大學劉舒年教授和天津財大馬作舟教授,但他們都未到會。劉舒年教授曾牽頭參與1983年人行教育司組織編寫的高等財經學院試用教材《外匯概論》一書。馬作舟教授按照人行“七五”金融科研規劃(院校部分),承擔了《現代外匯學》的科研項目,他與王令芬博士于1989年10月以《現代外匯學》作為高等財院教材,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由于他們沒有到會,此教材的討論沒有深入展開。
在此,我要特別強調,人大財政金融學院的王傳倫教授對國際金融學科建設作出的特殊貢獻。王傳倫教授是學貫中西、橫跨財政金融兩大學科的學術泰斗。在戴相龍、黃達主編的《中華金融辭庫》中,他擔任國際金融卷的分主編。他用了二萬多字的篇幅寫下了“國際金融”這個分卷詞條。我認為,這是我國學界迄今為止,全面闡述解析“國際金融”最清晰的詞條。他從國際金融發展歷史和所涵蓋的基本內容,以及理論的演變發展進行闡述。不僅十分到位,而且具有理論高度,闡述清晰透徹,每一個觀點都經得起推敲,從字里行間也都看出他做學問的嚴謹態度。他所撰寫詞條的觀點和具體內容,見后面第四部分。我十分贊同他對國際金融所涵蓋的內容以及內容順序的排列,這一思想也貫穿在我主編的《國際金融學概論》教材中。
每當在國際金融領域發生重大事件時,或對某些問題有所困惑不解時,我也隨時查閱《中華金融辭庫》,閱讀王傳倫教授主編的國際金融卷的相關詞條予以解惑。王老師也是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的常務理事,他曾幫助我的第一本書《歐洲美元與歐洲貨幣市場》一書修改、出版。我與王傳倫教授有著30多年的深厚忘年之交。
《金融市場概論》由上海財經大學世經系朱元教授、沈錦昶教授牽頭,參與的還有該系霍文文副教授,廈門大學財金系趙磊講師也參加該組討論。
《外國銀行業務與經營》有復旦大學世經系陳觀烈教授,陳偉恕副教授,廈門大學財金系黃寶奎教授,遼寧大學郝國勝副教授,上海財大金融系許謹良副教授,戴國強講師,劉波講師,中南財大劉慧好講師,武漢大學葉永剛講師與會。該書由黃寶奎教授主編,復旦著名教授陳觀烈執筆寫了第一章“銀行在西方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該書題目改為《西方銀行業務與經營》,是八門課程中編寫力量最強的一組。該書于1995年7月由西南財大出版社出版。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我幾乎每年去一次上海,參加上海國際金融學會的活動,開展人民幣匯價改革的調查,為《國際金融研究》雜志組稿。在上海期間,我通過上海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周祥生研究員在上海中行招待所座談。邀請了華東師大陳彪如教授、復旦大學的陳觀烈教授、馬之騆教授,上海財大的謝樹森教授、沈錦昶教授,上海銀校的姚念慈教授等人。這樣的活動舉辦過多次,他們對編寫國際金融學科教材認真負責的態度,為辦好《國際金融研究》所提出的寶貴意見,使我受益非淺終身難忘。
《國際信貸》有北京財貿學院蕭朝慶教授,對外經貿大學費修梅副教授,人民大學財金系李春副教授與會。此書確定在1986年劉舒年主編、吳永福副主編《國際信貸》教材的基礎上增補修訂,最后由劉舒年主編,蕭朝慶、李春為副主編。該書在1993年5月由西南財大出版社出版。此教材后經多次修改。2009年3月,在一次會議上,我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蕭朝慶教授,他贈給我由劉舒年與他主編的《國際信貸》第四版,該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在扉頁上蕭老師寫道,“請吳念魯教授指正,1991.12.5,上海教材會議的成果延續至今。蕭朝慶贈,2009.1.16。”蕭老師為人謙厚,我退休后參加過一段北京國際金融學會組織的活動,還見到過蕭老師和劉舒年教授。劉舒年長期在對外經貿大從事國際金融教學科研的工作,還編著了《國際金融》、《國際融資與外匯》等教材。
《外匯會計》參與討論的有天津財院金融系石珉副教授,西南財大會計系的吳艷鵬副教授,曾曉玲講師,廣州金融專科學校外匯保險系鄭師有副教授。還有幾位實務工作者,他們是廣東發展銀行高級會計師陳懋嵩,他原是廣州中行會計專家,為支援而去了廣發行,遼寧省建設銀行財會處的杜宇。此教材后由石珉牽頭。石珉原在天津中行外匯會計工作,由他主編的教材受到學生們的廣泛好評。這次會議中國銀行總行教育部教材處處長朱一鳴也到會,在這次會上她約請石珉為中國銀行職工編寫了《外匯會計實務》一書。
《國際結算》參加會議的有天津財經學院金融系的蘇宗祥副教授,喬捷講師,上海財大世經系的徐秀瓊副教授,陸美琦講師,西南財大國經系吳富林講師。此教材確定由蘇宗祥主編,他原是在天津中國銀行從事多年國際結算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主編是最合適的人選。同樣朱一鳴也約請他為中國銀行在職干部編寫《國際結算》一書,作為干部培訓教材。
《外匯英語選讀》參與會議討論的有中央財院英語教研室郝國華副教授、陳抗風副教授、西南財大國經系倪克勤講師、北京財貿學院金融系李書強講師。陳抗風、郝國華是夫妻,原都在中國銀行國外局工作,與我是同事。他們50年代初畢業于上海財大,進入中行后,專門到外貿學院脫產學習三年的英語,改革開放后,郝國華先去了中央財金學院,后來陳抗風也去了。他們原來就有較扎實的英語基礎,通過進修后英語水平有很大提高,加之他們又有外匯業務的實際經驗,因此由他們擔任此教材編寫特別合適,這時陳抗風剛退休不久,我主編的《國際金融研究》正缺少編輯,同時也缺少既懂理論又懂實務并具有較好英語水平的人員。因此,我請他擔任兼職編輯并請他翻譯一些西方大銀行有關研究報告,在雜志上刊用。回京后,我專門到他家拜訪。同樣,朱一鳴也與他們夫婦約定,為中行干部培訓,編寫《外匯英語選讀》教材。
如今參加會議牽頭編著教材的老師,大都已離世,有的已年近90歲。當時年輕的副教授、講師,現在已是全國高校金融、國際金融學科的著名教授或校院、金融機構的領導,有的也到了退休年齡。20多年前的這次會議,組織促成我國國際金融學科數門教材的面世,這對當時的教學起到積極作用。如今,有的教材被評為普通高校“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他們在國際金融教材和學科建設上的貢獻不會被人遺忘,記憶將永遠留在他們所編著的教材上。
(作者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