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俊豪 杜宇霞
摘要:在闡述TPP發展歷程、主要內容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TPP給我國出口貿易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TPP給成員國帶來貿易創造效應,而對于非成員國則會造成貿易轉移效應。通過分析我國對TPP主要成員國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出結論:TPP建立后短期內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影響十分有限,而對我國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會有太大影響。提出我國應在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的同時,通過建立自貿區加深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以此減少TPP對我國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出口貿易;貿易影響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7-0032-06
一、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概述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由當今世界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rans- 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發展而來,是由四個環太平洋國家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
(一)TPP發展歷程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一開始并沒有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直到2009年美國高調宣布加入TPP談判,利用自身作為世界最強經濟體的優勢,成功主導TPP談判,隨即“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更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隨后,美國繼續拉攏其他國家加入。2009年11月,澳大利亞和秘魯受美國邀請加入TPP。2010年,越南和馬來西亞加入TPP。2011年11月,日本加入TPP。2012年10月,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入TPP。2013年9月,韓國加入TPP談判。2015年10月,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12國宣布TPP談判成功結束,達成了TPP貿易協議,并于2016年2月4日在新西蘭正式簽署TPP12。
(二)TPP的主要內容
TPP協議具有跨區域性,同時也涵蓋了多個方面,并提出了相應的高標準。據2012年9月的《TPP領導人聲明》和《TPP貿易部長致領導人報告》透露,自2011年11月以來TPP9的成員國已進行了四輪談判,談判文本已從原來的20章擴大到29章,涉及農業、商務流動、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投資、國有企業、海關、電子商務、環境、金融服務、勞工、法律制度、原產地規則、服務貿易、政府采購、工業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紡織品等領域。TPP下一步談判重點將轉向原產地規則、投資、金融服務和商務人員臨時入境等領域。
(三)TPP未來發展方向
作為美國在新世紀國際經濟秩序的一個重要舞臺,TPP需要在國際社會持續提升其影響力,但礙于TPP自身的高標準、全面性和約束力,許多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國家卻無法加入。在TPP12國中,美日兩國的GDP占TPP12國的九成以上,若沒有能與美日實力接近的經濟體加入或TPP其他國家未能快速發展起來,TPP的實際作用無疑會越來越小。而TPP在成立之初便將中國排除在外,這一做法反而讓TPP的影響力大打折扣。而且,中國與TPP12國中的大多數國家都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我國雖然沒有加入TPP,但仍對TPP國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因此,TPP應該考慮適度放開準入,讓更多有經濟潛力的國家加入TPP,同時保持比普通FTA更高的標準,允許發展中國家對部分劣勢行業進行適當保護,根據每個國家發展情況商討設立最終完全取消關稅時間表,這樣既能夠保持TPP的相對高標準,逐步達到消除關稅的目的,也可以提升TPP的影響力。
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一)我國與TPP主要國家出口貿易現狀
2016年2月4日,TPP12國協議正式簽署,成員國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新西蘭、智利、越南、秘魯、文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本文選取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墨西哥四個有代表性的國家進行分析。
1.我國對美國出口貿易現狀
2004—2014年,我國對美出口額從2004年的1249.4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3960.6億美元,2014年對美出口額是2004年的3倍多,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導致負增長外,其余年份都有相當可觀的增長。雖然增長率在最近幾年受多方面影響逐漸放緩,但對美出口總額仍然占我國對外出口總額22060.67億美元的18%,足以說明美國市場對我國的重要性(見表1)。
由圖1可知我國對美國出口額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從2004年的最高點35.1%開始緩慢下降,到2009年跌至-12.5%,隨后經過調整2010年又重新回升到27.9%,但之后又繼續逐年下降,自2012年之后一直都處于個位數增長。分析原因,美國在金融危機后為了促進經濟復蘇加入TPP,設立高標準,為自身尋找更廣闊的市場,加上美國的制造業回歸以及重新開始對制造業予以重視,影響到我國對美國的出口。
雖然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長較快的是工業制成品,但是由于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伴隨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漸上升,以及美國的制造業回歸計劃,我國的制造業一向以低成本取勝的優勢將逐漸消失,加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興起,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2.我國對日本出口貿易現狀
我國對日出口額從2004年的735.1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最高值1516億美元,翻了一番,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現大幅下降,但隨后在2010年出現強勢反彈,卻在2012年出現大幅下滑,并在隨后的2013年和2014年呈現小幅負增長(見表2)。
在2009年前,我國對日出口額增長率處于緩慢下降趨勢,2009年出口額大幅下降,增長率為-15.7%,但經過調整后在隨后的2010年又大幅回升至23.7%,達到近十年最高水平。在2012年之后又大幅下降至2.3%,甚至不及2010年的1/10,之后連續兩年呈現小幅負增長。日本在2013年加入TPP,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對日出口造成影響,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在2012年宣布釣魚島國有化,加上中日兩國之間早已存在的各種政治及歷史問題,以及領土爭端一直未能解決,導致兩國關系日趨緊張,嚴重影響了中日雙邊經濟往來(見圖2)。
在我國對日出口商品中,紡織品及原料在日本市場仍占有非常高的份額,但總額卻是在下降,相比而言,賤金屬及制品的市場份額卻在快速增長,且機電產品是我國出口到日本的主要產品,所占比重仍處于上升趨勢。這說明我國在經濟轉型階段,雖然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我國出口產品中仍占較大比重,但工業制成品將逐漸成為主要出口產品。目前,我國的工業制成品仍然處于低價值階段,通常是以加工貿易形式進口組裝再出口,附加值較低、替代性較高,而我國從日本進口的則是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替代性較小。我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處于不對稱狀態,只能通過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狀態。
3.我國對澳大利亞出口貿易現狀
我國對澳大利亞出口額從2004年的88.4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91.4億美元,增加了4倍多,尤其是2004—2008年期間總量增長接近3倍。即使是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增長速度放緩,但總量一直處于上升態勢,雖然2013年稍有下降,但在2014年又出現反彈。
2004—2014年,我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額增長率除2013年之外,有10年實現正增長,即便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也保持了增長。然而2010年之后,增長率逐年下降,到了2013年甚至達到-0.5%,是十年來首次負增長。2014年實現了反彈,增長率為4.2%,但也不及十年中的最高值,即2008年43.9%的1/10(見圖3)。
我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產品多數是機電產品和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很高的替代性。雖然目前我國還有勞動力成本低帶來的競爭優勢,但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將會逐漸消失。另一方面,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對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有非常大的剛性需求,替代性非常低。因此,在對澳大利亞的貿易中,我國總體處于不利地位。
4.我國對墨西哥出口貿易現狀
2004—2014年,我國對墨西哥的出口額從144.8億美元增加到662.6億美元,增加了3倍多。2003年我國與墨西哥達成了戰略伙伴關系,2004年我國對墨西哥出口額增長率最高達到54%,然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出現負增長。隨著經濟逐漸復蘇,2010年我國對墨西哥出口增長率重新反彈到40.5%的高水平,隨后又逐年下降,2012—2014年出口增長率都停留在個位數增長(見表4和圖4)。
我國出口到墨西哥的產品較多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是像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我國與墨西哥同是發展中國家,但雙方的經濟結構存在差異。我國由于近幾年實施產業轉移升級,逐步將出口產品從勞動密集型商品轉向資金技術密集型商品。目前,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在墨西哥具有優勢主要歸因于勞動力優勢,大部分仍是附加值較低的產品。而我國之所以在對墨西哥貿易中產生貿易順差,是因為我國從墨西哥進口的產品都是初級產品和原料,這些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
(二)TPP相關規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零關稅原則
如圖5,假設這是a國對某一商品的進口選擇,Pb+t和Pc+t表示零關稅實施前b國和c國同一商品的價格水平,此時a國會選擇價格更有優勢的c國產品作為進口對象,此時的需求是Q1Q2。如果a國和b國都加入了TPP,那么在零關稅實施之后,b國出口到a國的商品將享受零關稅優惠政策,因此b國出口到a國的商品價格從原來的Pb+t降至Pb。由于c國沒有加入TPP,因此在無法享受零關稅待遇的情況下,c國商品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于是a國會將進口對象從c國換成b國,這就是貿易轉移效應。而由于商品價格下降,在同一消費水平情況下將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于是進口量從Q1Q2增加至Q3Q4。而由于進口量增加,a國本身可以減少對這一商品的生產,把資源分配到更有優勢的產業上,生產也從原來的OQ1減少為OQ3,而Q3Q1的商品則是交由b國生產,這就是生產效應。因為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加,Q2Q4則為消費效應。
由圖5可知,作為非成員國,零關稅會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然而,目前12個成員國中,越南、新加坡、文萊和馬來西亞都是東盟的成員國,而我國與東盟之間有90%以上的產品都實行零關稅,智利、新西蘭和秘魯與我國在不同程度上相互給予關稅優惠待遇,我國與澳大利亞的零稅率稅目數超過90%。而由于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對外實施的關稅水平本身也不高,加上即使TPP承諾全面消除關稅也需要分段實行,因此短期內不會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太大影響。但如果TPP的零關稅原則逐漸擴大實施范圍,則在未來必然會對我國產生更大影響。目前,TPP成員國中的新興經濟體與我國屬于競爭關系,雖然我國目前在競爭中尚有優勢,但未來這些國家利用零關稅原則,加大對優勢產業投資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我國的競爭優勢。可以預見,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出口貿易也會受到更大影響。
2.原產地規則
原產地規則是指一國根據本國的法規或國際規則來規定原產地特征,并確定生產或制造貨物的國家或地區的原則。目前,國際上實施的原產地規則有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兩種。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一般用于無優惠待遇的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定,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用于具有優惠待遇的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定,一般在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中實施,旨在防止第三國產品享有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優惠待遇。由于TP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享受到很多非成員國無法享受的優惠政策,因此將不可避免地帶來貿易轉移效應和投資轉移效應。
(1)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帶來貿易轉移效應。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是對TPP成員國之間貿易的優惠政策,非成員國無法享受這些優惠。假設在加入TPP前,由于c國的原材料價格較為昂貴,因此a國一直在向價格更為低廉的b國進口原材料用于生產產品,但是隨著a國與c國加入TPP后,如果a國繼續向b國進口價格低廉的原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將無法享受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帶來的優惠,于是在與TPP成員國的競爭中會處于劣勢。所以,a國會在兩種選擇中進行權衡,即繼續向b國進口價格較低的原材料也同時放棄TPP的原產地優惠待遇,或向原材料價格昂貴但同屬于TPP協議內的c國進口從而獲得原產地優惠待遇。而如果TPP的優惠性原產地規則越嚴格,能享受的優惠待遇越多,a國的選擇則會更偏向于c國,于是貿易轉移效應就會越來越大。
(2)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帶來投資轉移效應。假設在TPP實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前,a公司因為b國的原材料價格便宜、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原因,一直在b國設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再通過出口銷售到TPP成員國c國,借此獲得競爭上的優勢。而在實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之后,a公司如果繼續在b國設工廠并將產品出口到c國,將不再享受優惠政策,相比其他公司在TPP成員國內生產的產品,a公司在非TPP成員國b國生產的產品的競爭力無疑會下降,因此a公司為了能夠享受原產地優惠政策,就有可能將工廠從b國搬遷到c國。再加上TPP比一般的FTA對于原產地認證更為嚴格,雖然農產品和資源類產品的原產地比較容易界定,但是工業制成品因為涉及零部件等,往往很難界定。而且TPP規定了45%附加值的標準用于界定原產地資格,比東盟的40%要高。另外,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于出口到美國、想要享受零關稅優惠的紡織品,更是從原材料來源上便有嚴格的規定,要求原材料必須由本國或TPP成員國生產。因此無論TPP成員國還是非成員國,經過權衡之后,勢必會產生投資轉移效應,對我國出口貿易同樣會造成深遠影響。
3.我國出口產品發生貿易轉移的可能性分析
我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加大,此類產品競爭優勢將會越來越小。隨著TPP的正式建立并逐步實行零關稅政策,我國將會面臨TPP成員國中如越南和馬來西亞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不平等競爭,價格優勢將會進一步縮小甚至消失。再加上TPP的原產地優惠待遇帶來的投資轉移效應,技術含量低、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大量遷往TPP成員國,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發生貿易轉移效應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即便如此,鑒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形成規模,而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勞動力水平仍難以滿足發達國家需求,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成本也會逐漸上升,致使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成本價格優勢也不會過于明顯。按照TPP原產地規則中對原材料的要求,越南和馬來西亞可能會放棄從我國進口他們無法生產的原材料,轉而向其他TPP成員國購買,或者加大投入和引進技術嘗試自己生產,所以我國出口到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原材料產品訂單將會大幅減少。
目前,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已經從過去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為以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我國出口的機電產品在發達國家存在巨大的競爭優勢。即使有零關稅和原產地優惠政策,由于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TPP中的新興經濟體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因此很難對我國造成威脅。而對比TPP內享有優惠政策的發達國家,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價格也較低,在新興經濟體市場中具有比較優勢。但如果我國不加快對經濟結構進行轉型升級,隨著TPP內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對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導致我國出口產品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步伐,促進出口產品結構升級
將我國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驗和技術轉移到新興經濟體,既可以騰出空間進行產業升級,又能夠降低勞動力成本,繼續保持價格優勢,同時還可享受TPP的優惠政策。因此,我國應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減少對低廉勞動力成本以及外國技術的依賴,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終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加深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合作
TPP中的大部分國家都在東盟和APEC中,我國已與其中的澳大利亞、東盟和韓國等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TPP對我國出口貿易所產生的轉移效應。如果中日韓三國能夠建立自由貿易區,則一方面三國之間的經濟結構能夠很好地互補,另一方面三國之間的貿易發展潛力非常大,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我國與東盟也已建立了自貿區,而東盟成員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原材料價格較低,且東盟出口到我國的產品有九成以上享有零關稅優惠,從東盟進口原材料可使我國的產品獲得競爭優勢,還能夠增加東盟對我國的貿易額,促進東盟國家的發展。此外,我國處于產業結構升級階段,在我國屬于夕陽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東盟發展中國家卻屬于朝陽產業,因此我國可以通過加深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盟國家,既可以繼續利用低廉的勞動力保證競爭優勢,又能為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騰出空間。
四、結語
雖然TPP的建立會對我國產生貿易轉移效應,但TPP目前仍然以美日兩國為主,還未產生太大影響,但目前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加上美國的制造業回歸計劃以及我國制造業因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造成競爭力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比前幾年已經有所放緩。因此,在TPP對我國出口貿易造成更大影響前,我國應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加速推進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加強與貿易伙伴的合作,以防TPP對我國經濟進一步造成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汪燦.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5.
[2]吳波.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3.
[3]張琳達.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對中國未來對外貿易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13.
[4]湯碧,林桂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對中國戰略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2(6).
[5]趙普平.泛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與中國的自貿區戰略[J]國際貿易,2011(4).
[6]沈銘輝.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國的視角[J].當代亞太,2012(1).
[7]劉欣.TPP國家經濟的比較性分析及影響研究[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13(3).
[8]魏磊,張漢林.美國主導跨太平洋關系協議談判的意圖及中國對策[J].國際貿易,2010(9).
[9]陳馳.究竟有多少對手在阻礙中國的紡織出口[J].中國纖檢,2011(21).
[10]曾坤生,王枉.中國對TPP參與國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2(10).
[11]張強.TPP對中國經濟影響研究[J].商,2015(33).
[12]計飛.TPP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和應對[D].華中師范大學,2014.
[13]王曉蓉.中國應對TPP的對策:研究前沿與論爭焦點[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6).
[14]趙娜.TPP對中國出口產業的潛在威脅及對策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4(2).
[15]于欽臻.美國TPP經濟戰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6]宋永剛.TPP對中國政治及經濟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3.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