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此背景下,從國際化人才概念入手,分析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缺乏文化植根,教育改革與在線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評估體系不完善。提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路徑:注重通識教育,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有效教學,開展常態化評估,實現多樣化的中外聯合辦學。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教育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7-0151-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跨國企業的迅速發展,國際化逐步成為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思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概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2015年4月14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布,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連續兩年位列世界第一,達4.30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7萬億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5年11月30日宣布:正式將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決議將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素質,具備較強外語綜合能力、通曉國際管理與法律法規的國際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國際化人才概念
關于國際化人才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Stephens(2009)認為國際化人才要具備跨文化知識能力,并能夠將其應用于不同語言文化、職業生涯、專業學科以及生活等方面。王雪梅(2014)認為國際化人才需要擁有合理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知識、國際知識和語言知識;還應該具備跨文化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而且還要具備較深厚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筆者認為,國際化人才需要擁有跨學科視野和素養,具備夯實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掌握外語溝通交流的各項技能,以及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
二、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文化植根
文化植根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根本和首要問題,即在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不斷學習和融入過程中,如何培養基于中國根基具備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即學生既包容學習他國優秀文化,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將外語(尤其是英語)作為必修科目,與之相比,與大學語文相關的國學經典、中國歷史文化、古代詩歌欣賞、經書選讀等課程幾乎全部處于鮮有被關注的選修課。伴隨著英語學習在中國的白熱化,年輕人追捧過“洋節”、追“美劇”,似乎一切與外國聯系的事務,都被貼上“時尚”與“國際化”的標簽。忽視對母語的學習,這是高等教育中的嚴重缺失。同時,隨著中國國際經濟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應將中國置于全球發展背景中,科學、客觀認識國際形勢,努力培養根基扎實、視野開闊的國際化人才。
(二)教育改革與在線教學效果不佳
為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國內各大高校均開展了教育改革,包括招收留學生、開展雙語教學、邀請國際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等。然而,培養國際化人才,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學生直接置身于國際化的文化中。因此,相關部門大多設立專項基金,資助老師和學生參與國外交流訪學、聯合培養以及開展夏(冬)令營項目,切身感受國外的學術氛圍與異國文化,但由于出國交流項目時間比較短以及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只有極少數學生真正受益。與此同時,為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師生的知識體系,國家及各省陸續開展了在線精品課程,教師和學生可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學習,但是由于沒有課堂交流及課程評價,學習質量及效果難以保證。
(三)教學評估體系不完善
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需要科學的管理團隊和管理體系進行監督和管控。有效而完整的評估體系不僅要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流程進行監管,還要及時將反饋的信息與現有模式相結合促進系統的不斷完善。目前,教學評估的主要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教師的評估主要側重教師的科研能力,嚴重偏離高等教育以學生培養為主軸的目標。對學生的評估主要側重學生的期末成績,考試形式單一,忽視對教學過程的考核,偏離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與道德修養水平的考核目標。亟待建立和完善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相符的教學監控與評估體系。
三、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探析
(一)注重通識教育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各國經濟、文化往來的日益頻繁,各國文化沖突碰撞在所難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相互尊重各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日趨強調學生的專業技能,卻忽視了學生的心靈智慧和情感培養。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大學逐步認同并注重通識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旨在培養具備戰略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的人才。例如,哈佛大學要求學生必須修讀外國文化、文學與藝術、道德倫理、自然科學等核心課程;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劃”,讓學生了解“全人類的文明經典”。在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整合多樣性的教育模式,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漢語學習。因此,要提升對通識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快通識教育改革。
(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伴隨信息傳播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在線開放課程(MOOCs,又被稱為慕課)大量涌現。遠程教育為大量學習者提供了學習機會,創新了課程內容的展現方式,學習時間靈活,但是學生往往缺乏存在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相對而言,同步網絡凸顯了優越性,是以計算機為媒介的同步學習環境,采用WebEx、JionNet、Room等網絡工具,能完成物理課堂內包括文本、語言、視頻的交互,同時還能把課堂的內容實時錄制和傳播出去。實踐中,一是要完善同步網絡課堂技術平臺建設,包括計算機、攝像頭、麥克風等硬件,同時還需要支持中英文兩種語言、軟件帶有錄制、重播回放、數據分析及處理等軟件功能。二是教師精心設置同步網絡課堂的教學設計,包括授課前學習資料和導入問題的上傳、授課中內容的呈現方式、交流互動的實時反饋、授課后的內容拓展、課堂評價、成績評定等。
(三)強化有效教學,開展常態化評估
強化有效教學,開展常態化評估,是提高國際化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Hunt等(2009)從教學準備和教學實施兩個方面,探討有效教學的途徑,并提出有效教學設計既包括設計、交流、管理和評估,同時也包括實際教學行為和過程。Leask(2009)認為課程的國際化是將國際化的跨文化維度融入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項目的服務。教學管理要注重互動交流和實時反饋。高校應專門設置相應部門,建立各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出臺教學質量監控制度規定與管理辦法。從教學質量監控對象來看,對教師的評估監控包括教學知識儲備、教學國際化視野、國際學術交流等。對學生的評估監控包括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科綜合成績評定、課外科技作品、各類綜合競賽等各方面。
(四)開展多樣化的中外聯合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中外合作辦學也應呈現多樣化的辦學模式。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有3種辦學形式,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機構(中外合作大學)、非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機構(二級學院)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辦學主體方面,中方既有“985”和“211”高校,也有地方本科和高職高專,外方既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也有普通高校和專科高校。具體來說,中方“985”和“211”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通常中外雙方教育資源雄厚,辦學層次多是本科,甚至碩士和博士教育,仍要堅持精英化的辦學取向,繼續在國內精尖科技和技術空白的相關學科開展合作辦學;相對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學院,則應遵循大眾化的辦學取向,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產學研合作,優化專業設置與教學模式和方法,整合國內外優秀的教學資源,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與學生職業需求、地方經濟產業結構優化、世界經濟發展前沿等銜接。
[參考文獻]
[1]Stephens D (ed.).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Twenty-five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Links [M].Oxford: Symposium Books,2009.
[2]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內涵、類型與培養思路[J]. 外語電化教學,2014(1):65-71.
[3]李成明.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13(6):18-20,36.
[4]薛衛洋.論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15(10):22-25.
(責任編輯:張彤彤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