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榮 許燕 王恩艷 余曉勇
摘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基于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健康、安全及環保為著眼點,提出構建環境友好型生態危化品供應鏈。在界定生態危化品供應鏈內涵以及剖析其運營特點基礎上,提出構建生態危化品供應鏈的路徑:將社會發展及環境環境保護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不斷提升軟實力;實現供應鏈橫向和縱向一體化。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生態;危化品供應鏈;物流
中圖分類號:TB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7-0053-02
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從創造經濟價值角度去耦物料消耗。盡管工業化社會在資源效率及廢物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的材料吞吐量仍在繼續上升,不斷增加的物流引致了很多環境及社會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危化品物流。危化品情況復雜,有固體、液體和氣體狀態,或是易燃易暴,或是有毒有害。由于生產與消費的分散性使物流成為發展化學工業的關鍵,處置、存儲及運輸危化品的復雜性、行業分散性及國內缺乏標準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導致企業成本及社會成本增加,加強監管、關注減排和提高安全標準等呼聲強烈,健康、安全及環保壓力不斷加大。在當前我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危化品物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生態危化品供應鏈的內涵
生態危化品供應鏈由危化品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及最終用戶組成的具備內生及外生、正向及逆向能量循環鏈的兼具閉合性及開放性的生態型網絡體系。其以危化品原料及產品供應、生產、儲存、運輸及使用等活動中危化品供應鏈的經濟性與環境友好性為最優目標,以安全及集成的可持續物料管理模式為方法,通過軟硬件持續更新與改進為客戶提供安全優質的服務。
二、我國生態危化品供應鏈的構建路徑
(一)將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
1.基于環保標準選擇及評估供應商。在環境標準基礎上選擇危化品原料及產品供應商,通過評估危化品供應商的環保績效,使環保維度在危化品供應鏈管理中擔當重要角色,從而實現生態危化品供應鏈主要由環保績效高的節點企業構成。
2.基于效率及綠色原則選擇運輸模式。對于各種危化品的運輸工具、運輸方式、運輸組合進行效率及環境影響性評價,總結具體的指標體系作為選擇運輸模式的標準;同時組合選擇新能源環保運輸工具、綠色運輸方式使危化品物流中的無序部分逐漸向有序性轉化。
3.基于環境友好原則選擇運輸及銷售包裝材料。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基礎上選擇生態包裝儲存及運輸危化品,即從環保性、節能性等角度,基于包裝的生命周期進行選擇,優先發展生態包裝材料。
4.基于高效及生態原則選擇設計及制造方式。生態危化品供應鏈采用生態制造及再制造方法,即危化品物料減量化及循環利用,通過物料恢復、修改與翻新、拆解等物質和能量的科學選擇及系統優化過程實現危化品的再制造及原料的再利用。設計包括物料集結、檢驗及分類、預處理、產品定位及分銷等環節的逆向物流及網絡結構,通過源頭消減、污染防治及處理來實現廢物管理。
5.由核心企業主導設計危化品供應鏈生態集成方案。使整個供應鏈節點企業乃至最終用戶形成類似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關系,即通過物料及能量之間的依賴性形成以危化品供應鏈為載體的共生關系,由供應商、制造商及分銷商通過能源與物質交換的集成化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及過度使用資源,同時通過上下游企業原材料互相吞吐、逆向物流、替代危險原材料等方法協調、協同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而且通過不斷的協同進化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二)不斷提升軟實力
1.對物流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專業培訓。培訓內容涵蓋危化品性能知識、應急處理程序、風險防控機制、危化品物流運作、危化品儲存規則及條件等。實行嚴格的培訓、考核及全面測評制度。在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危化品供應鏈從業人員信用評價體系及信用獎懲機制,同時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整合資質及信用備案、評估及推薦、懲戒與處罰、風險預警等信息,實現信息透明化及共享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來提高生產效率。
2.建設智慧型供應鏈。分析現有危化品生產及流轉環節,設計一系列標準化程序,實現生產機械化,同時不斷利用新技術進行改造,提高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及流轉的流程化水平,建設智慧型危化品供應鏈。
3.通過開發新產品獲得經濟效益。不斷開發環境友好型投入模式,以新產品及新原料注入整個供應鏈系統,同時根據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營造相應的環境系統,以不斷注入系統的新內容來形成危化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4.完善相關規范和行為準則。由行業協會主導制定相關準則與行為規范,同時由核心企業根據整體供應鏈的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并報請行業協會進行備案。由行業協會成立的監測中心負責監督各個企業的執行情況,確保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物流運營商及最終用戶遵守行為準則。
5.倉儲布局科學化。設計環境友好型及效益型危化品倉儲標準,改變傳統的平庫形式,采用危化品自動立體化倉儲布局。配套危化品倉儲設施,制定科學有序的倉儲保管細責并嚴格落實。
(三)實現供應鏈橫向和縱向一體化
1.集成供應鏈運輸環節。根據危化品生產基地的港口集聚、原材料集聚、下游客戶集聚等產業價值鏈高度集聚模式,通過高效的物流基礎設施、集聚地的地理區位優勢、先進安全的運輸工具,將現代化運輸方式有效組合,如采用雙重運輸、甩掛運輸等;同時對同一節點網絡的運輸進行橫向組合,形成供應鏈集成模式。
2.實現供應鏈信息共享。危險品供應鏈是由廣泛的系統組成,從石化提取、生產或制造到化學品儲存、處置、運輸、使用到廢棄物處理。為了滿足顧客對危險物質的可控需求,無論是準則、行為規范還是認證文件等均需實現信息透明化,能夠在線核查及在線測試,倒逼供應商遵守相關要求。
3.協同供應鏈庫存水平。以降低危化品供應鏈整體庫存水平為目標,以共享式信息系統為基礎,通過預測、評估、規劃、實施、運行、監控、反饋等環節, 適當運用供應商管理庫存與越過配送等物流策略,將危化品原料及產成品庫存水平控制在合理區間,避免回流給環境造成危害,給企業造成經濟負擔。
4.提升供應鏈響應敏捷性。通過產品模塊化與柔性化、服務標準化與個性化實施危化品物流反應敏捷性,不斷縮減整個供應鏈的物流響應時間,在幫助客戶實現時間競爭的同時,使整個危化品供應鏈在成本、服務水平、靈活性和可持續性之間獲得平衡。
5.建立一體化風險防控體系。設計并規劃危化品風險流程及軟硬件材料,充分做好風險分析前的準備工作。首先對危化品一體化風險防控系統的內涵進行界定,進行災害識別,分析致災原因,測評接觸模式及劑量影響,分析風險受體暴露結果。
[參考文獻]
[1]谷秀,趙志勇,任陣海,李捍東.現代物流綠色運輸模式的節能減排潛力分析[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4,4(6):474-480.
[2]王堅.“智慧城市”發展背景下的生態制造[J].上海信息化,2014(1):30-32.
[3]Arben Mullai,Everth Larsson.Hazardous Material Incidents: Some Key Results of a Risk Analysis[J].WMU Journal of Maritime Affairs,2008(7)1:65-108.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