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

2016-05-14 02:10:05桑瑞聰鄭義
當代經濟管理 2016年7期

桑瑞聰 鄭義

摘 要 產業轉移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在新一輪產業轉移背景下,中國必須建立本土企業主導的國內價值鏈,以此獲取創新資源,實現向價值鏈的高端攀升。文章以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陶瓷產業三個產業作為研究對象,對不同類型的價值鏈進行案例分析,總結歸納了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升級路徑。提出通過培育高級創新要素、消除市場分割、發揮市場需求多樣化是構建國內價值鏈進而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

關鍵詞 產業轉移;產業升級;國內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7-0068-07

一、引 言

中國憑借低廉的要素成本優勢,通過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的加工組裝環節,發展成世界的“制造業中心”,同時也造成了核心環節缺失和產業升級受阻。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改變和競爭的日益加劇,東部的資源優勢在減弱,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向東南亞等境外具有低成本優勢的國家轉移。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趨勢下,中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國際競爭力,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好的是如何加快產業向中西部等內陸地區轉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如何培育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和提高產品增加值,實現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產業轉移作為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對產業轉移升級效應的研究一直以來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日本學者赤松要較早提出的“雁行”發展模式以及小島清的邊際產業理論都論述了產業轉移對東道國產業結構的影響,他們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所引發的產業國際轉移帶動了后起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Arndt(2001)[1]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獲得利益分配與技術溢出,加快產業升級。隨著產品內分工的深化,產業轉移的環節越來越細化,國際產業轉移模式正逐漸從垂直FDI為主導轉向國際外包為主,產業轉移并不局限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整體轉移,而是沿著價值鏈上各個生產環節在各國以及在一國內部各地區間的轉移。全球價值鏈分析框架進而從微觀層面為研究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Gereffi(1999)[2]等學者認為通過全球價值鏈中的“干中學”和“用中學”,企業將沿著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路徑進行。Humphrey(2004)[3]對亞洲四小龍的研究發現東亞國家的企業升級是沿著OEA(加工組裝)—OEM(貼牌生產)—ODM(自行設計生產) —OBM(自主品牌)的路徑實現的。Gereffi(2005)[4]將產業升級定義為企業向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環節攀升的過程,表現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的提升。然而,近年來一些研究對此升級過程提出了質疑,認為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升級模式存在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價值鏈陷阱”。在全球價值鏈升級過程中,基于外包的產業轉移雖然有助于實現產品升級和工藝升級,但卻難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以自主創新為主的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等高端價值鏈升級過程(Humphrey and Schmitz,2004;Gereffi,2004;劉志彪,2007)。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中國企業能夠獲取技術溢出,但這種效應并不一定能夠保證產業實現順利升級,這也是現階段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現實狀況?!爸袊圃臁币幠>薮螅就寥狈诵募夹g與國際市場競爭力,僅鎖定于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經濟結構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提升。因此,國內學者劉志彪(2008)[5]從戰略層面上提出了要構建國內價值鏈來實現產業升級,縮小地區差距。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的成功經驗也都證明了通過構建NVC(國內價值鏈)可以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劉友金(2011)[6]基于大國視角也分析了價值鏈重組與產業轉移。但事實上,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與實踐相結合的案例研究相對較少。此后,巫強、劉志彪(2010)[7]以購買者驅動型價值鏈的手機行業為例分析了構建國內價值鏈的條件、瓶頸和有效途徑。程李梅等(2013)[8]以廣西北流市日用陶瓷產業為例提出了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必須通過產業鏈空間整合來培植優勢產業。但是他們尚未對多條價值鏈進行綜合比較分析。

基于此,本文以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陶瓷產業三個細分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對不同類型的價值鏈進行案例分析,總結歸納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升級路徑。本文的貢獻在于在對不同細分行業進行多案例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了通過產業轉移構建國內價值鏈最終促進產業升級的一條可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這對于發展基于內需的完整的現代產業循環體系,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二、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下產業升級路徑比較分析

(一)全球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路徑

Gereffi(1999)[2]對東亞服裝全球價值鏈和全球商品鏈的研究表明,后發國家的產業升級是通過參與主導企業的全球商品鏈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或國家從事高附加值的能力不斷得到增強。這一升級路徑對應于制造業企業從OEA—OEM—ODM—OBM的演化模式。然而這一升級模式并不是自發過程,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不確定性較大。Nolan et al(2008)[9]認為全球價值鏈將形成一種“瀑布效應”,對后發國家產業升級形成阻礙。中國等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了在此產業升級過程中遭到了全球價值鏈主導者跨國公司的壓制和阻斷,從而出現產業升級困境,限制了制造業的發展空間。因此,依賴于國外市場和跨國公司的全球價值鏈下的被動升級路徑難以為繼,中國加工制造業必須找到一條新的基于國內市場和本土企業的產業升級的可行路徑。

(二)國內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動力機制

隨著東部沿海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嵌入全球價值鏈低端的代工企業會重新調整其在價值鏈中的位置,以佛山市為例,佛山市政府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佛山市產業轉移,加快佛山市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梢?,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升級困境,這迫使企業在經歷了快速成長之后,必須進行價值鏈升級,而以產業轉移為載體的產業升級是一條可行途徑。我們認為可以利用我國不同地區間的比較優勢將全球價值鏈下的產業轉移模式運用到我國國內東中西部地區間的產業轉移中,從而構建國內價值鏈實現產業升級。具體來說,基于國內價值鏈分工的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升級的動力主要通過三個層面來實現:第一是本地市場效應;第二是資本溢出效應;第三是動態學習效應。

1.本地市場效應

Krugman(1980)[10]最早提出了本地市場效應,指出了本地市場規模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波特在“鉆石”理論中也闡述了市場需求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擴大內需條件下,我們認為本國市場對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本國市場巨大的需求規模為本土企業獲取市場和終端銷售能力提供了可能,多樣化的需求層次為企業提高產品差異化創新和研發設計能力提供了需求支撐(見圖1)。

Murphy等(1989)認為,在規模報酬遞增條件下,市場需求規模對發展中國家跳出“貧困陷阱”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國際市場而言,本土市場是當地企業現有管理者所熟悉的市場,并且可能受到保護,溝通與運輸成本也較低(瞿苑文,2007)[11]。本國市場會影響企業認知和詮釋客戶需求的能力,文化地緣的一致性與雙方的互動使得當地企業可以較早地發現本國市場中的客戶需求,并產生需求引致的創新,這是國外競爭對手所不能及之處,產業或產業環節的競爭優勢就可以從此產生(Porter,2002)。在擴大內需背景下,消費能力和收入結構會發生變化,進而帶動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企業一方面可以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增加地區間貿易往來,建立國內銷售網絡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在滿足國內消費者特殊要求的同時創新出本土市場所需要的產品,塑造國內自主品牌,進而進入全球市場。可見,本地市場效應有助于增加產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大規模更新改造生產設備,進行產業創新,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2.資本溢出效應

資本溢出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資本集聚效應,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將生產環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后會通過追加投資,更新設備等方式對當地產業進行投資,流入的資本直接形成地區生產能力。這不僅彌補了落后地區在出口導向戰略下經濟不均衡發展中的資金缺口,而且可以有效利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幫助其盡快參與到國際分工體系中。二是產業關聯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是指產業轉移通過產業前后向聯動性投資對承接地區產生投資乘數效應。企業在中西部地區的落戶,必然會在當地進行原材料和服務采購,此時通過購買當地生產者的商品和勞務,與上游企業建立起前向產業關聯,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當企業為了開拓本地市場,建立國內營銷網絡時又會將其產品在當地銷售,此時又會與下游企業建立起后向產業關聯。當承接地不能提供符合標準的服務時就會帶來聯動性投資。在此過程中,中西部地區還可以學習到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企業生產率。此外,隨著企業在中西部地區投資的增加,當地的市場競爭也會相應加劇,這會迫使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從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3.動態學習效應

中國產業升級的關鍵在于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企業技術能力是動態的,知識的獲得更新即學習過程是企業技術積累和發展的內在本質(張國勝,2011)[12]。產業轉移過程中動態學習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東部企業在向中西部遷移過程會將全球價值鏈分工下學習到的知識技術運用到中西部地區,從而提高了當地企業的生產效率;二是會將總部的工程師派往中西部的生產企業,對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從而為欠發達地區帶來專業化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產業轉移為東部沿海地區騰出更多的空間和機會來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發展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從而進入價值鏈核心環節,培育產業升級所需的人才技術等高端生產要素。企業將生產環節轉移后,由于集中主要資源發展核心環節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會迅速吸引同行企業加入到轉型升級的行列中,從而又加快了產業轉移的步伐,這種動態學習效應促使了服務業在東部地區不斷積聚,而制造業在中西部地區積聚的“總部+生產基地”的本國產業分工格局??梢?,通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以及國內外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技術交流的動態學習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不同價值鏈下產業升級路徑比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下產業升級路徑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全球價值鏈(GVC)下的產業升級對資金與技術的要求一般,產業升級的自主性較弱,屬于依附性被動升級,由于需要動態引進國外的技術設備因此導致本國產業鏈的割裂,不能形成持續的產業競爭力。而在NVC下的產業升級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要求較高,產業升級的自主性也較強,屬于自主性主動升級,由于前后項產業間的關聯帶動效應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保證了產業升級的可持續性。

三、案例分析

中國本土企業在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來延伸全球價值鏈在國內的環節過程中,很多已經實現了升級。這些案例從產業層面上來看是中國產業升級過程中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本部分選取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陶瓷產業三個細分行業進行多案例比較研究,在價值鏈治理框架下討論了產業轉移過程中不同價值鏈驅動模式下產業升級的具體路徑。

(一)案例選擇

中國的產業升級路徑具有多元性,其升級路徑與價值鏈治理模式密切相關。Gereffi(1999)[2]根據全球價值鏈中不同的主導者,將其分為生產者驅動型和購買者驅動型。生產者驅動,指由生產者投資來推動市場需求,形成全球生產供應鏈的垂直分工體系,投資者可以是擁有技術優勢、謀求市場擴張的跨國公司。采購者驅動,指擁有強大品牌優勢和國內銷售渠道的經濟體通過全球采購和OEM等生產組織起來的跨國商品流通網絡,形成強大的市場需求(張輝,2004)[13]。本文選擇的三個不同性質行業分別是: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陶瓷產業。其中,選擇汽車產業是因為該產業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屬于生產者驅動價值鏈的典型代表。電子信息行業是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屬于購買者驅動價值鏈。陶瓷產業則屬于資源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屬于生產者驅動的價值鏈。同時,在三個產業中我們又選擇了浙江吉利、深圳比亞迪、富士康、華為等多家代表性企業進行分析,因此該案例的選擇具有產業代表性和企業代表性。

(二)案例討論

1.汽車產業:市場拓展型轉移與自主品牌

從我國汽車產業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國內汽車產業先后探索了不同的升級路徑和模式,經歷由依附型合作模式到自主品牌發展的產業升級過程。本文以浙江吉利與深圳比亞迪汽車作為研究對象,它們都是我國本土民營企業的典型代表。

吉利公司成立于1997年,現擁有60萬發動機、60萬輛整車和60萬輛變速器的生產能力,擁有吉利自由艦、吉利遠景、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個整車產品,其銷售量從1998年的200輛上升至2009年的32.91萬輛,年均增長率達96%,連續五年躋身中國汽車行業十強企業,被評為首批國家“創新型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產業50年來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江詩松、龔麗敏,2011)[14]。2003年在臺州建立了主要生產制造基地,2006年1月,吉利在中西部地區的湖南建立了第一生產基地,4月又在蘭州建立了蘭州吉利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吉利自由艦系列轎車。此后,又相繼開拓了浙江慈溪、四川成都、山東濟南、廣西桂林四大生產基地。為了打造自主品牌和開拓國際市場,2000年吉利在上海建立了集整車研發、制造和海內外銷售為一體的一個重要基地。2002年,吉利的管理總部、營銷總部和研發總部全部搬至杭州,并開始重視售后服務環節。于2005年在上海建立了汽車研究院,主要負責汽車整車的核心研發技術,研究院從2006年的300余人增加到2010年的1 700多人,建立了各種零部件實驗室以及造型中心和工程分析中心?,F已形成了以杭州+上海為研發和銷售中心,蘭州和湖南等中西部地區作為生產基地的價值鏈分工格局。從2000~2015年的15年間,吉利先后通過技術引進和人才引進來保證產品的質量,改進產品生產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吉利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已經通過高效整合國內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實現了后發能力追趕和升級。

深圳比亞迪公司成立于1995年,控制著全球60%的鎳電池與30%鋰電池的市場份額。2003年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公司,進入汽車行業。比亞迪集模具開發、整車制造、車型研發于一體,現有基地總產能達20萬輛,2009年汽車銷售44.84萬輛,居自主品牌第二名。比亞迪已在國內建立了深圳坪山、西安、北京、上海、惠州、長沙、韶關七大工業園區。在自主創新方面,比亞迪在深圳設立了中央研究院、汽車工程研究院以及電力科學研究院,負責高科技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并通過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發,推出了適合低端消費群體高性價比的電動汽車。

通過對兩家案例企業價值鏈組織管理的綜合分析,我們發現他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在市場進入上,定位于中低端市場?;诋斍拔覈掷m“啞鈴型”的需求結構,中國消費者更青睞于低價節能型的產品。當一汽、上汽等合資品牌在高端市場進行激烈競爭時,吉利和比亞迪兩家企業則從國內的低端市場做起。例如,吉利在進入市場之初就提出口號:“打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轎車”,推行低價策略,迅速搶占市場。對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規模的準確定位使得兩家企業很快在汽車產業脫穎而出。

第二,在生產布局上,選擇總部經濟(東部地區)+生產基地(中西部)的模式。為了更好地節約成本,他們都利用我國中西部地區低成本制造的優勢,在中西部地區建立了多個生產基地,而將研發、行銷和管理總部放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具有信息和技術優勢的發達地區,通過組織價值鏈的各環節來控制成本以達到資源的最優整合。

第三,在技術提升上,采取技術并購、改進研發和人才引進等多種渠道。Khanna(1998)認為技術并購更可能使合作企業成為伙伴關系,而不是利于沖突的關系,因此它使企業可以較容易分享內部知識、從而比市場交易更容易獲取隱性知識。例如,吉利汽車在整車模塊設計上與韓國大宇、臺灣福臻合作,并且全資收購了全球第二大變速箱公司。由于本土企業對本國消費者的偏好有著較深入的了解,它們會根據本國消費者的要求將跨國企業的成熟技術進行改進研發,使得生產的消費品日益多樣化,其競爭優勢也沿著價值鏈發生轉移。針對高端需求市場,比亞迪與戴姆勒2010年以奔馳B級車為基礎開發合資研發新型電動車。此外,Kimura(2007)[15]認為產業升級的關鍵在于學習。兩家企業都從海內外引進專業化來提升學習能力,并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提高了生產效率。

我們認為要成為生產者驅動的價值鏈中的“鏈主”,企業必須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市場開拓能力,而吉利和比亞迪則通過整合價值鏈和獲取外部資源的方法實現了技術能力的提升以及對終端市場的占領。

2.電子信息產業:成本導向的擴張式產業轉移與自主創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高速成長,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但是主要采用“加工組裝貿易”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們發現作為我國最大電子產品代工企業的富士康利潤空間不斷擠壓,業績連續下滑,在2010年大舉內遷,先后在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擴建生產基地,然而面臨著同樣的生存壓力;同是位于深圳的國內電子信息產業中的頂尖企業華為的業績卻迅速上升,仍然掌控著利潤的高地,這主要是因為依賴于低成本優勢起家的兩家企業,選擇了價值鏈中的不同位置,從而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深圳華為成立于1987年,起初只是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PBX)的代工企業,沒有自己的產品和技術,但是華為不滿足于代工生產獲得的微薄利潤,而是不斷獲取技術上的趕超。1989年就開始自主研發PBX,1995年在北京成立研發中心,此后又在瑞典、美國設立研發中心,并與西門子、IBM、Intel、摩托羅拉等成立了聯合研發中心。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超越了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成為僅次于愛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電信基站設備供應商。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到全球140多個國家。華為之所以可以保持長久的競爭力主要因為:第一,一開始就重視自主創新,尋求核心技術的突破。華為的技術升級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吸收性研發、合作研發和創新性研發。在發展初期企業從事代工生產,基于資金與人才的限制,華為選擇了吸收性研發來增強知識的獲取,將代工獲得的利潤全部用于產品升級換代以及通信技術的研發中,通過付費獲得試用專利的授權并進行仿制,不斷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具備了一定的研發經驗和能力后,又開始選擇合作研發的模式,在與客戶、跨國企業的競爭以及科研機構的合作中逐步提升研發能力,獲取全球創新資源(見圖2),最終培養了創新性研發能力。第二,以消費者需求驅動研發流程。在發展初期,技術在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上處于主導地位,近年來,消費需求同技術一樣成為影響電子信息產業的決定性因素。當跨國公司在海外爭奪歐美發達市場時,華為選擇了進入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全球低端市場。準確的市場定位使得華為沒有遭遇到全球價值鏈下跨國公司的強大壓制,反而獲取了前沿技術和消費者的最新信息。通過與當地客戶、研發機構合作,明確了產品定位,提升了產品形象。第三,在出口產品上,華為沒有像其他代工企業一樣選擇“貼牌出口”的方式,而是選擇自主品牌出口來開拓海外市場??梢?,華為憑借著對全球創新資源的配置整合以及自主品牌效應的創建,正在使自己逐步成為電子信息產業中的領導型企業。

3.廣東佛山陶瓷產業:“原材料導向+集群式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

廣東佛山陶瓷生產歷史悠久,被譽為“南國陶都”,形成了享譽國內外的陶瓷產業集群。迫于成本和資源環境壓力,這種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產業已經不適合該地當前所處的工業發展階段,為了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佛山陶瓷產業開始了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總體來說,大致經歷了三次轉移浪潮。第一輪是始于2000年,主要向四川夾江地區轉移;第二次開始于2002年,主要向省內周邊的清遠、肇慶、河源等地轉移;第三次是從2006年開始,以湖南衡陽為起點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跟進。以江西為例,現已形成景德鎮、九江、萍鄉、豐城和高安五大陶瓷生產基地。

從這三次轉移浪潮來看,佛山陶瓷產業轉移過程中主要采取了原材料導向與集群式產業轉移兩種模式(見圖3)。一是“原材料導向輻射型”,即佛山陶瓷產業為了節約成本在省內周邊城市的轉移。在此模式下,佛山將陶瓷業價值鏈上的生產環節轉移出去以后,開始集中資源培育陶瓷研發設計和會展中心、生態精品陶瓷生產基地,加大對陶瓷物流平臺和交易平臺的整合,組織興建并投入運營了華夏陶瓷博覽城,形成了企業的營銷中心。同時,注重通過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研發水平,并開始發展陶瓷裝備制造業,促進了陶瓷產業結構升級和合理的產業分工與協作,從而實現了向產業鏈兩端高附加值的延伸,避免了產業轉移之后轉出地的產業空心化問題。二是“集群嵌入型”,即向省外四川、山東淄博的轉移,企業不僅可以利用當地比較廉價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還可以嵌入當地的陶瓷產業集群,借助當地營銷網絡擴大生產規模,創造區域品牌。在此模式下,禪城陶瓷企業在西北部設立生產基地和分公司,將產業鏈融入到當地的產業集群中。一方面,集群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效應、學習效應以及技術外溢性有利于激發企業的創新意識,這一創新會在產業內部不斷地累積循環,從而提高了產業的整體創新水平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開拓轉入地以及相鄰地區的銷售市場,提升“佛山陶瓷”的區域品牌效應。

(三)案例總結

以上三個產業升級路徑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為企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了重要的經驗,總能力的快速增長。從需求層面來說,產業集聚為產品銷售商、產品供應商提供了專業化的交易平臺,可以擴大產品市場的需求范圍。在產品內分工條件下,企業更傾向于采取由核心企業來帶動配套企業的“抱團”式轉移。因此,承接地應通過建立產業轉移示范區,利用集群內企業的關聯作用和規模經濟,優化資源在國內更大范圍的有效配置,從而形成地區間累積循環效應。

第三,積極推進國內市場的一體化,改善基礎設施和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區域一體化通過要素流動和市場統一,為產業升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市場支持。一是要加快地區間交通運輸設施建設,以縮短中西部地區與東部以及國際市場的交通距離,引導資本、技術在地區間的擴散轉移。二是促進地區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培育根植于產業內部的創新能力。對于承接地的企業來說,在“承接中學習”獲得知識轉移的過程中要迅速消化、吸收和提升,實現由原來的“干中學”到“研發中學”和“合作中學”,由“模仿學習”轉變為“創新學習”,利用價值鏈的網絡學習效應提升整個價值鏈的競爭力。三是完善市場機制,改善制度環境。全面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建設和規范地方政府行為,提高各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交易效率,使得各地區都可以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區域分工,從而形成地區專業化分工—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Arndt,S. and Kierzkowski,H.Fragmentation: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187-215.

[3] Humphrey, J.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J].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Working Paper,2004(28).

[4] Gereffi G,J.Humphrey, T. Sturgeon.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5] 劉志彪,張少軍.中國地區差距及其糾偏: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的視角[J].學術月刊,2008(5):49-55.

[6] 劉友金,胡黎明.產品內分工、價值鏈重組與產業轉移——兼論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大國戰略[J].中國軟科學,2011(3):149-159.

[7] 巫強,劉志彪.雙邊交易平臺下構建國家價值鏈的條件、瓶頸與突破——基于山寨手機與傳統手機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比較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0(3):76-85.

[8] 程李梅,莊晉財,李楚,陳聰.產業鏈空間演化與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陷阱”突破[J].中國工業經濟,2013(8):135-147.

[9] Nolan ,P.Jin Zhang, and Chunhang Liu.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 ,the Cascade Effect, and the Challenge for Firm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32):29-47.

[10] Krugman 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11] 瞿宛文.臺灣后起者能借自創品牌升級嗎?[J].世界經濟文匯,2007 (5):41-68.

[12] 張國勝.本土市場規模與產業升級:一個理論構建式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1(4):26-34.

[13] 張輝.全球價值鏈理論與我國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4(5):38-46.

[14] 江詩松,龔麗敏,魏江.轉型經濟背景下后發企業的能力追趕:一個共演模型——以吉利集團為例[J].管理世界,2011(4):122-137.

[15] Kimura F.The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Deepening Integration[R].ERIA Research Project Report,2007:1-21.

Abstract: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ound industrial transfer,China must establish the national value chains that are dominated by local enterprises,in order to obtain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to realize the ascending to the high ends of value chains. The article,taking the automobile industry,th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ceramic industry as its objects of study,analyzed the ca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alue chain and summarized the upgrading path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keys to build national value chains thus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li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on elements,the elimination of market segmentation,and the diversified market demand are critical.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ial upgrading;national value chains

(責任編輯:李 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三级毛片| 色首页AV在线| 丝袜亚洲综合| 久久美女精品| 免费高清毛片| 97在线免费视频| 91久久夜色精品|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9cao视频精品|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午夜久久影院|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国产|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在线中文字幕网| 夜夜拍夜夜爽|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亚洲天堂区|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亚洲第一视频区|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aaa国产一级毛片|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91色在线|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亚洲天堂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青青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