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博文



摘 要 為了探究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及其之間的關聯,在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假設,構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因子分析法驗證假說,結果表明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以及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其中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為主要影響因素,技術支持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沒有顯著影響。研究結論可為中國—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關鍵要素管理與控制提供指導和借鑒。
關鍵詞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7-0025-06
一、引 言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CASCs)是指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框架下,圍繞果蔬、水產、谷物等中國出口(東盟)農產品展開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的運作,將生產(種植或養殖)、加工、儲運、分銷等環節的參與成員聯接而成的一個具有利益關系和整體功能的網鏈結構。隨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零關稅引發的跨境農業合作和流通產業變革的到來,無論是西南地區涉外涉農企業還是內陸腹地涉農涉外企業都在積極部署,力爭提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和東盟市場競爭力。對我國而言,在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作為具有鮮明出口導向或目標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代表了我國涉外涉農企業市場拓展的重要方向,其關系穩定性也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商學界的普遍討論。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具有不穩定性、松散性、動態性等特征,是一項多主體(成員)參與、多要素約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到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外部多因素的影響和綜合作用。因此,識別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關鍵影響因素,明確不同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和作用路徑,對有效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和提升跨境農產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國內外文獻,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而學術界對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關注卻催生了很多研究成果。①內部因素之承諾與信賴。有學者認為承諾與信賴是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如Yang 等[1]指出供應鏈合作關系的維系離不開成員間彼此信賴;霍寶鋒[2]提出成員間承諾及信賴是保持供應鏈關系穩定的基礎;陳耀和生步兵[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承諾與信賴對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直接影響。②內部因素之聯盟預期。丁寧[4]提出聯盟預期即為對聯盟(合作)關系的長遠意愿和聯盟(合作)不確定性等主客觀方面作出的權衡與規避;Das & Teng[5]和Zeng & Chen[6]指出聯盟預期是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基本測度之一;陳菲瓊和范良聰[7]、杜玉申等[8]認為聯盟(合作)預期在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③內部因素之關系資本。Kale等[9]指出,關系資本具有強連帶性、伙伴鎖定性等屬性,是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重要考量;陸杉[1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關系資本對供應鏈的協同運行與關系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④內部因素之利益分享。Maloni & Brown[11]提出,合作(聯盟)收益及利益分享的合理與否關乎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存續;劉朝剛和馬士華[12]、高強和穆麗娟[13]認為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機制對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至關重要。
供應鏈外部因素(環境)對農產品供應鏈、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作用。①外部因素之市場結構。Stokke[14]指出,在農產品跨境流通貿易中終端市場結構應給予重點考慮,其對出口國企業所主導的整個產業鏈合作穩定影響巨大。張西林[15]認為基于簡單的市場結構而組成的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較強。②外部因素之市場競爭。羅必良等[16]提出境外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及其對跨境供應鏈各環節無縫鏈接、產品(含服務)質量等嚴苛要求,對農產品跨境供應鏈(合作)關系穩定性造成沖擊。孟雷[17]認為市場競爭的加劇一定程度上會促發農產品供應鏈合作關系的解體。③外部因素之政策法規。譚晶榮等[18]指出銷地國家貿易、金融等政策的調整對出口(國)企業供應鏈系統關系穩定性的波動影響較為突出。花永劍[19]認為農產品進出口雙邊(國家)經濟狀況、產業政策、貿易法規等環境條件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聯盟的穩定合作與運營均具有重要影響。④外部因素之技術支持。周丹和王德章[20]、劉助忠和龔荷英[21]認為建立良好信息互聯網絡的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較強。熊峰等[22]認為科學管理方法或技術的運用有利于農產品供應鏈聯盟的長期合作與關系穩定。
上述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影響因素的探討,涉及整個鏈條內外部多種因素,涵蓋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等內部因素和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技術支持等外部環境,多數文獻是通過描述分析或實證研究,以某一因素或內(外)部相對獨立因素解釋影響關系穩定性的作用機理和作用效果,而從供應鏈內外部綜合因素這一視角系統研究影響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文獻較少,同時缺乏內外部各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影響程度的實證研究。由于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受供應鏈內外部復雜的多因素影響,因此,綜合考慮各主體要素及其效應關系,對多因素及其影響程度進行全面系統地考察,建立各因素作用于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系統結構模型,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即樣本數據)運用結構方程和因子分析法檢驗和揭示各因素對其關系穩定性的影響,進一步明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關鍵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可為中國—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關鍵要素管理與控制提供決策支持。
二、影響因素及其假設
1.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部因素及其假設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供應鏈內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等因素的影響,具體歸納為四個方面。
承諾與信賴: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是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供應鏈,核心企業隨時面臨著資金周轉緩慢、農產品保鮮不當、市場環境異動等復雜情況,那么供應鏈成員的相互承諾與彼此信賴就成為化險為“機”并維持關系穩定的重要基石。這里考慮承諾與信賴主要包括承諾與契約、利益權衡與考量、聯盟經驗與企業信譽和聯盟后投資規模。
假設H1:承諾與信賴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聯盟預期:聯盟預期主要包括兩個測度即主觀的聯盟(合作)意愿和客觀的聯盟(合作)不確定性。這里考慮聯盟預期主要包括聯盟(合作)持續性愿景、聯盟成員實力差異程度(即實力對等度)、聯盟企業(含類企業性質組織)資源和技術的互補性、聯盟成員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提升度以及跨境農產品價格、質量和市場對供應鏈企業的影響程度。
假設H2:聯盟預期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關系資本:依據公平對等原則并在規范、公開和坦誠交易基礎上建立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聯盟(合作)關系網絡即為關系資本,其中各成員為形成關系資本而投入的人、財、物(力)總和構成了關系資本的成本。這里考慮關系資本主要包括成員企業經常性合作頻度、合作伙伴決策機制的互通性、合作企業信息共享性。
假設H3:關系資本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利益分享:利益分享作為供應鏈聯盟關系“紅利”的成員惠及,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著“指南針”和“晴雨表”的作用。這里考慮利益分享主要取決于成本投入、收益貢獻、供應鏈推動力以及風險水平。
假設H4:利益分享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2.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外部因素及其假設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除了受到內部因素的直接影響外,還會受到外部因素的一些作用,進而約束或抑制“貨暢其流”。這些外部因素可能是進口國家農產品市場結構狀況、市場競爭態勢以及經濟產業政策、貿易法律法規等,也可能是出口(國)企業供應鏈系統的技術及平臺支持等。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外部影響因素也歸納為四個方面。
市場結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作為銷地國家進口農產品的供應鏈,而終端市場結構作為進口國農產品現有市場及其規模、產品屬性等所形成的一種綜合狀態決定了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深入該市場的難易程度。這里考慮市場結構主要包括供求比例、產品差異、價格趨向等。
假設H5:市場結構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市場競爭: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挑戰不僅來自銷地(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的強勁沖擊,還來自產地(國家)甚至同一產地(國家)其它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競爭,并通過這種沖擊或競爭實現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勝劣汰。這里考慮市場競爭主要包括產品質量、廣告營銷、服務水平等。
假設H6:市場競爭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政策法規:當雙邊(特指進出口國)農產品流通貿易政策或法律法規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上成員(尤其是核心企業)合作穩定性等多項業務活動產生影響。這里考慮政策法規主要包括貿易法規、流通標準、補貼政策、匯率安排等。
假設H7:政策法規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技術支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作為物質流、資金流、信息流、增值流、業務流以及成員伙伴關系的集合體,通過一定技術(或平臺)實現成員伙伴間的密切合作和關系穩定,以達到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即以最小的成本及費用提供最大的價值與最好的服務。這里考慮技術支持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等。
假設H8:技術支持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顯著影響。
結合上述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外部因素的梳理分析,構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影響因素的系統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三、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及問卷分析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作為多因素作用的一種結果表達,顯然,不同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影響是有差異的。而結構方程模型正是對多個因變量進行假設檢驗的一種統計建模方法,可同時考慮并處理多個因變量,且具有容誤性、彈性大等特點,在揭示變量作用(或效應)關系和影響程度方面優勢突出。因此,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利用問卷調查結果驗證各變量的影響并識別關鍵因素,即明確各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并識別出關鍵影響因素。
1.模型構建
結構方程建模的第一步即為設定(估計)模型,本文采用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影響因素路徑圖來描述模型。在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圖中,觀察變量(又稱測量變量)是以長方形來表示的,潛變量(即潛在變量)以橢圓形的符號表示;線條表示兩變量之間有“關系”(其中:單箭頭表示效應關系、雙箭頭表示交互關系),沒有線條則暗含兩變量之間無直接關系。
當一個潛變量作為內生變量時,稱為內生潛變量(用希臘字母η表示),內生潛變量的標識一般用y表示;相對的,當一個潛變量作為外源變量時,稱為外源潛變量(用希臘字母ξ表示),而外源潛變量的標識一般則用x表示。圖2中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外源潛變量有4個,即技術支持(ξ2)、市場結構(ξ3)、政策法規(ξ4)和市場競爭(ξ5)。
潛變量之間效應關系的結構方程為η = Bη + Γη + ζ,其中:B和Γ分別為內生潛變量(η)與外源潛變量(ξ)的系數矩陣,ζ為內生潛變量無法被完全解釋的估計誤差,β和γ為路徑系數;而兩個反映測量模式的一般方程為Y = Λyη + ε、X = Λxξ + δ,分別表示內生標識標量(承諾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以及利益分享) 和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外生標識標量(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以及技術支持)與外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其中:Λx與Λy均為因子負載矩陣,ε和δ為觀測誤差。
2.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研究樣本來自于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含類企業性質組織),被調查人員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情況熟悉,涉及生產商(含農戶)、加工商、物流商、外貿商等。采用實地訪談方式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2份,其中無效(主要是相關項目回答信息不完整)問卷30份,最后得到有效問卷16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1.0%。本次調查問卷共設置題項16個,量表采用Likert(李克特)五點計分法(即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反映如前所述8個因素(即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以及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技術支持)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影響程度。
3.樣本分析
為了確保檢驗結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統計分析之前,需要對問卷的信度進行分析。本文采用較為常用的克隆巴赫系數法(Cronbach's AIPha),測定的AIPha系數為0.716(介于0.6和0.8之間),表示該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此外,還需要對數據進行降維,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即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無關的新的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利用少數幾個獨立的非觀測變量來反映數據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信息。
借助SPSS17.0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分別進行因子分析,得到的KMO(Kaiser-Meyer-OIkin)值為0.563(介于0.5和0.7之間),表示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參與)因子分析的8個變量的共同度都較高(均大于0.8),表明8個變量中的絕大部分信息是能夠被因子所提前的,也就是說本次因子分析的結果是有效的。
從圖3可知,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及利益分享斜率較大,因此均為主因子。
4.模型適配度檢驗
適配度指標是評價假設的路徑分析模型(圖)與問卷調查結果(樣本數據)是否相互適配,即假設的模型圖與樣本數據的適配可能性大小。本文選取2個絕對適配度指標:GFI(Goodness-of-Fit Index)和AGFI(Adjusted GFI),其數值介于0至1之間,值越大(越接近于1)表明擬合越佳,即適配度越高。CFI(Comparative-Fit Index)指數反映了假設模型與無任何共變關系的獨立模型差異程度的量數,取值介于0至1之間,值越大(越接近于1)同樣表明擬合越佳,即適配度越高。PGFI(Parsimony GFI)是簡約適配度指標的英文簡稱,其量值一般以0.50為最低門檻。
從模型的評價指標來看,本文所構建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分析模型從統計上是可以接受的,模型指標如表2。
5. 假設檢驗結果
通過對廣西—東盟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樣本數據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得到潛變量與潛變量間的回歸系數(即路徑系數),并根據系數分析判定結果參數是否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該兩變量之間關系是否顯著。本文的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及假設檢驗結果如表3。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結構方程和因子分析對各個假設進行驗證分析,結果表明: 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以及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都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假設H1-H7 都是成立的。與預先假設模型相比,最終模型除了技術支持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路徑關系不顯著之外,其它的要素之間的路徑關系與原假設模型所預期的路徑關系基本一致,而且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都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
通過本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承諾與信賴作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基礎,要不斷探索適合供應鏈穩定的合作方式、契約機制,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供應鏈成員間信賴的深度和廣度,并形成互補互動的良性循環。共守承諾、彼此信賴是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重要基礎,無承諾或承諾流于形式甚至成員間信賴程度低將導致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差或弱,因此,為了維護承諾與信賴,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應從價值認同、目標認同等多方面去強化彼此信賴,從合約共贏角度出發維護組織承諾,重視把握契約精神和尺度、注重培育及發展成長性承諾、實現信賴與承諾的協調均衡,從而促進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持續穩定。
(2)對于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成員來說,聯盟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一種合作,更多的是給予了成員間相對穩定的關系預期。一方面,聯盟預期是確定聯盟(關系)意愿和減少聯盟(合作)不確定性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聯盟預期是一項系統化和細節性的結果導引,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成員尤其是核心企業想要取得目標效果,就必然要在前期確定聯盟預期。所以,作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應在聯盟(關系)框架下,統一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成員協作、整體目標或共同愿景,加強成員間資源、能力互補性和協調性建設,平衡成員間實力等次,避免競爭力量的差異過大。
(3)關系資本作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成員間建立的關系網絡及其帶來的資源和信息優勢,對于以核心企業為依托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一般來說,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是通過對出口農產品及其信息流、資金流的綜合管控來實現跨境流通目標的,這就需要所有成員間深度且全方位的合作以及信息、決策的及時互聯互通。為此,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成員要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互聯互通”的意識,核心企業要健全集資金流、信息流、物質流于一體的溝通、聯通機制,鞏固和拓展該關系網絡,最大限度發揮關系資本在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中的作用。
(4)利益分享不僅是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核心驅動力,而且是研判穩定關系持續性的重要試金石,實證表明利益分享確實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由此,為了進一步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分配新模式,更好地發揮合作利益及利益分配的杠桿和激勵作用,針對當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利益聯結機制形式松散、內部治理機制不規范等問題,核心企業應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激活供應鏈主體要素,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通過土地(如田間地塊、倉儲基地)、勞力(如農戶、車輛、船舶)、資金(如現金、資本、資產)、技術(如種植、加工、包裝、冷藏)等入股分紅方式,建立健全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享機制。
(5)從跨境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實踐來看,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及技術支持等外部因素(環境)在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中應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實證表明市場結構、市場競爭、政策法規確為如此,但影響程度不及承諾與信賴、聯盟預期、關系資本、利益分享等內部因素,尤其是技術支持甚至未產生顯著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跨境農產品流通信息互聯互通體系以及規范化、標準化供應鏈管理技術體系等尚不健全,技術支持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穩定性的影響作用有限或不足。由此,核心企業應主動作為,動態監測跨境農產品市場結構與競爭態勢、政策法規變動情況,建立健全基于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的支撐平臺和運作系統。
[參考文獻]
[1] Yang Jie,Wang Jinjun & Christina W.Y.. Relational st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J].Omega,2008(11):600-608.
[2] 霍寶鋒. 變“單贏”為“多贏”——基于信任、承諾與權力的供應鏈關系管理[J]. 北大商業評論,2013(2):77-92.
[3] 陳耀,生步兵. 供應鏈聯盟關系穩定性實證研究[J]. 管理世界,2009(11):178-181.
[4] 丁寧. 流通商主導的供應鏈戰略聯盟與價值鏈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2):22-28.
[5] Das,T.K. & Teng,B.S.. 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77-101.
[6] Zeng Ming & Chen Xiaoping. Achieving Cooperation in Multiparty Alliance:a Social Dilemma Approach to Partnership Management[J].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2003(4):587-605.
[7] 陳菲瓊,范良聰. 基于合作與競爭的戰略聯盟穩定性分析[J]. 管理世界,2007(7):33-39.
[8] 杜玉申,等. 公平感知和效率感知對供應鏈合作關系穩定性的影響——以環境不確定性為調節變量[J]. 企業經濟,2012(10):43-46.
[9] Kale P.,Singh H. &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217-237.
[10] 陸杉. 供應鏈關系資本及其對供應鏈協同影響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2012(9):39-43.
[11] Maloni M.J. & Brown M.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an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1):35-52.
[12] 劉朝剛,馬士華. 供應鏈合作的穩定性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238-240.
[13] 高強,穆麗娟.“合作社主導型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研究[J]. 西部論壇,2015(1):8-15.
[14] Stokke,H.E.. Multinational Supermarket Ch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es Local Agricu-lture Benefit[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6):115-126.
[15] 張西林. 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影響因素分析[J]. 物流技術,2015(5):223-225.
[16] 羅必良,等. 粵澳食品安全合作機制研究——基于農產品安全視角[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17] 孟雷. 我國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機制探討[J]. 中國流通經濟,2013(6):18-21.
[18] 譚晶榮,等. 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決定因素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15(11):9-15.
[19] 花永劍. 基于出口導向的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 鄉鎮經濟,2009(10):96-99.
[20] 周丹,王德章. “互聯網+農產品流通”融合發展研究[J]. 學術交流,2015(11):166-171.
[21] 劉助忠,龔荷英.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供應鏈演化新趨勢——基于“云”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新模式[J]. 中國流通經濟,2015(9):91-97.
[22] 熊峰,等.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關系契約穩定性影響研究——以冷鏈設施補貼模式為視角[J]. 中國管理科學,2015(8):102-111.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stability of cross-border produce supply chains and their correlation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se factors,the article proposed some hypotheses and constructe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stability of cross-border produce supply chains. Then the hypotheses are tested by apply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by mean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llowing seven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relationship stability in cross-border produce supply chains,as commitment and trust,alliance expectation,relationship capital,benefit sharing,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mpetition,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mong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commitment and trust,alliance expectation,relationship capital,and benefit sharing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technology suppor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lationship stability in cross-border produce supply chain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key factor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relationship stability in cross-border produce supply chai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Key words: cross-border produce supply chains;relationship stability;influence factor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