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 《中國制造2025》是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之際,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這一規劃的出臺為我國區域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尤其對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挑戰。文章分析了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現狀及三地協同面臨的問題,基于當前京津冀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著眼于未來工業的發展趨勢,認為京津冀制造業發展關鍵在于構建新型制造業體系,需要將知識積累、技術創新與制造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流動障礙,實現制造產業效率提升與區域協同發展相結合,最終成為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先導區域,賦予我國制造產業發展新動能。
關鍵詞 中國制造2025; 京津冀制造業協同;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7-0075-04
《中國制造2025》是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之際,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對外是應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對內是針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各種問題與制約瓶頸,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制造2025》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與區域支撐。但京津冀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創新能力、基礎配套、供給質量和效率無法有效滿足需求變化的升級,制造業轉型升級壓力也比較大。在《中國制造2025》出臺背景下,京津冀制造業如何轉變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模式,從價值鏈低端邁向價值鏈中高端,關鍵在于構建新型制造業體系,需要將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與區域協同發展相結合,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的各類生產要素障礙,以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需要將知識積累、技術創新與制造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制造產業效率提升與區域協同發展相結合,最終成為我國制造產業的重要增長極和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先導區域。
一、發展背景
“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背景,正是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的革命時期,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時期。從國際上來看,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了重返制造業、振興裝備制造業、實行新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制定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提出新工業革命;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拋出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新工業法國”。歐美發達國家出臺各種規劃與政策,意欲加快制造業升級,重塑本土制造業競爭優勢,搶占制造業發展戰略高地,進一步拉大與我國制造業的差距。同時,伴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世界科技創新呈現新的發展特征與趨勢:一方面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制造業日趨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另一方面,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等突破引發全球產業新的洗牌,對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從國內發展來看,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已建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整個產業的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一,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的份額,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在創新能力、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伴隨著原材料、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人民幣匯率加速升值,結構性因素與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我國經濟呈現投資趨緩、出口趨降的局面。同時,高耗能、高污染制造業的發展,對國內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破壞,這都倒逼我國原有制造業發展模式需要深刻變革。
因此,“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可以說是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施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造強國戰略。通過這一戰略,改變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依靠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創新發展,重塑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促進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從中國區域發展來看,區域經濟正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增長,區域協同將有助于整合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轉變原有的增量擴能發展途徑,促進區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與產業重組,通過推進區域內不同地區產業集聚、產業鏈重塑,促進整個區域轉向調整存量、優增量并存,進而形成產業規模經濟效應。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從空間上來看,京津冀協同將在更大范圍重新配置信息、人才與技術等,以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等促進區域間分工與合作。對于優化該地區制造產業區域布局,創新產業鏈空間結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地方產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從制造業來看,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大環境正在發生轉變,京津冀也面臨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矛盾,在《中國制造2025》出臺背景下,京津冀制造業發展不能固守于發展的傳統經驗,應以開放的國際視野,參與、主導融入深度參與國際經濟,打破原有經濟增長模式,加快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中重塑制造業發展優勢,增強對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成為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先導區域,賦予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二、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狀況及三地協同面臨的困境
京津冀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相對集中,基礎工業實力雄厚,擁有完整齊備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化制造業基地,也是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承載地。然而京津冀制造業三地協同也面臨多個方面制約。
1. 京津冀三地所處工業化階段不同,制造業互補性較強,制造業發展重心不同,三地對產業分工協作的需求迫切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北京、天津、河北分別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后期階段和工業化中期階段,京津冀三地呈明顯的梯度變化格局。北京是我國政治、文化、科技、國際交往的中心地位,農業所占比重較小,現代服務業和科技相對發達。2014年的產業比例為0.8∶22.7∶76.5,產業結構呈現出“三二一”的模式,處于后工業時代。第二產業主要以高技術產業及汽車、通信、醫藥制造等現代制造業為主。并加大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天津制造業產業基礎雄厚,2014年三大產業比為1.3∶51.7∶47.0,形成了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產業,此外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等產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同時在資源吸附和聚合上具有良好的區域和產業優勢。河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主導產業為第二產業,河北是我國重要的材料、能源基地,鋼鐵、水泥、玻璃等產能占全國重要份額。相比京津兩地,河北的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高。伴隨壓縮產能、治理污染的強約束下,第二產業亟須推動原材料產業高端化、特種化、功能化轉型升級,促進優勢產能國際合作。因此,從制造業客觀發展來看,京津冀各有其優勢與劣勢產業,產業梯度較為明顯,且呈現互補狀態,這就使得三地的產業對接與轉移存在可能性。然而,由于行政區劃的分割導致京津冀區域內行政力量的干預,生產要素流動不暢,削弱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能力,資源分布不集中,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以致京津冀制造業整體經濟效益下降。
2.京津冀地區科技資源優勢突出,為制造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但京津冀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不充分,持續創新能力亟須提升
京津冀地區集中了全國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超過2/3的兩院院士,聚集了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代表的7個國家高新區和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豐富密集的創新資源。北京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科研機構,擁有全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基地,每年獲得科研獎勵約占全國的1/3。天津市是國際港口城市,是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心性城市,在港口貿易、生產性科技研發、現代制造、物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些為制造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然而,京津冀區域內創新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不充分,科技資源共享不足,三地科技創新協同轉化與制造業轉型升級任務比較艱巨。以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之一,北京是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研發創新中心,但京津冀電子信息制造業協作體系不完善,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研發與轉化不暢,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整體沒有進入設計、知識產權經營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環節,使得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抗風險能力差、增值空間有限。
3. 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三地城市梯度層次差異較大,從空間上制約了制造業協同發展
2014年京津冀三地GDP總量達到66 474.5億元,占全國的10.4%,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8 863.8億元,占全國的11.7%。但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不平衡。2014年,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9 995元,天津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02 469元,而河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39 845.81元,不及北京和天津的1/2,差距比較大,這種落差阻礙了京津產業向河北有效轉移。
同時,京津冀地均經濟密度差距較大,2014年河北地均經濟密度為1 565元/平方公里,僅為京津的1/8,這一差距明顯增加了資金、人才在區域間流動成本,也降低了企業在京津冀區域間轉移的意愿。地區城市體系結構性失衡比較明顯。北京和天津分別為京津冀特大城市,而中間層的大城市數量過少,人口在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僅有唐山市一個,城市群主要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沒有形成有效承接京津制造業的次級核心,致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梯度轉移時,由于底層城市層級偏低無法有效承接輻射,區域間難以形成深度梯度合作。根據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的數據顯示,目前中關村的科技成果轉化中,96%離開了京津冀,河北、天津分別拿去轉化的科技成果僅占中關村所有落地成果的2%和1.8%。相比之下,江蘇省落地的科技成果,則有85%來自中關村。
4.京津冀制造業智能化具備一定基礎,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程度還有提升空間,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引致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未有效釋放
由于工業發展歷史悠久,京津冀制造業具備良好的基礎,伴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設計、工藝、生產等生產流程,在裝備制造及機床等如數字化模具、數控機械設備已普遍普及,提高了制造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但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水平,京津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尤其在高端傳感器、重要操作系統和數字化基礎的智能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從京津冀協同體系來看,由于京津冀三地科技資源共享不足,缺少跨省級的信息化協同平臺,北京先進的信息技術無法有效聯接津冀制造產業鏈各環節,智能化與產業鏈對接不充分,同時,京津冀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間政產學研體系缺少深度合作,無法實現信息科技與制造產業鏈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轉化,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引致的制造業轉型與整體區域創新活力無法有效釋放。亟須京津冀科技、信息等創新要素相互對接和自由流動,促進鋼鐵、化工、建材等產業向智能化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世界級新型制造業基地建設,構建京津冀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驅動的區域現代產業體系。
三、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由于京津冀三地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功能定位不同,京津冀制造業協同進程中,需要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圍繞京津冀制造業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領域展開,以“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激發制造業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方式驅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1.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發揮示范區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打造先進制造業關鍵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
根據三地產業特色與發展優勢,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構建京津冀創新資源的“匯集區”和創新成果的“擴散源”,通過示范區先行先試催生示范效應,推進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群整體轉移。借重京津冀創新資源,創建協同創新平臺,以“科技新干線”、“交通新干線”、“科教共同體”等形式,形成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與發展的“軸線”,帶動技術創新、資源重組、人才培養等,推進區域間主導產業鏈的合作網絡,打破行政限制分割,促進資源和要素自由流動,形成差異化、高端化為特色的區域創新集群。其中,著重發展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加快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占據未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依托產業集聚區,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和實施大項目為支撐的建設集聚載體,打造先進制造業關鍵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推動京津冀制造產業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2.構建差異化的區域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支撐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與產業結構調整
依托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的不同定位,建設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基地,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能力,構建京津冀三地差異化的區域創新體系。北京重點提升原始創新和技術服務能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天津則重點提高應用研究與工程技術研發轉化能力;河北應重點強化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和示范推廣能力。通過三地各自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從注重功能集聚為主向積聚、疏解與擴散并重轉型,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產業集聚區。具體來看,在電子信息與通訊設備、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新型電源與電子材料產品、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領域,形成首都科研成果研發、京津兩地技術應用研究轉化與高端制造的價值鏈對接協作,繼而提高產業結構的層次,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的創新鏈條攀升。
3. 推動工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科技創新,促進京津冀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
信息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創新最活躍、滲透性最強、最廣泛的領域,信息技術正在與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產業深度融合,京津冀地區應密切關注全球信息化應用與發展進程,加快適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依托京津冀科技創新與人才優勢,面向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重點領域,打造“信息高速路”共建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加快從生產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網絡技術的服務型制造轉變,實現對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改造和新興制造業產業的興起。依托開發區、保稅區、臨港經濟區、工業園區等重點功能區,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裝備、業務流程、生產要素等產業體系全面滲透。通過信息技術更新換代,促進企業生產制造的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改造提升京津冀傳統制造業為重點,利用信息技術培育、牽引戰略性新興產業。
4.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創新,多層次、多方面合作,促進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京津冀開放式創新,共建科技合作機制,實現三地創新要素與資源共享,力求產生“1+2>3”的協同效應。通過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驅動,促進資本、人才、科技共同體發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型服務業的聚集。對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軟件與集成電路、電子商務等探索建立推動成立產業、專業領域等多種形式聯盟,包括產業聯盟、技術聯盟等。通過聯盟成員間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形成大產業集群,結成經濟共同體。另一方面,研究京津冀高新技術企業互認備案、科技成果處置收益統一化、推行創新券制度等相關政策。加強創新資源利用和經濟效益的統計分析與動態監測,全面提高京津冀科技資源轉化的能力和水平。同時,積極探索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系列跨區域財稅體制改革、跨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機制,設立國家層面的京津冀協同創新引導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戰略聯盟的培育與建設,促進資本與技術有效對接,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1] 劉志彪.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路徑選擇[J].唯實,2013(1).
[2] 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石召開[N].河北日報,2012-10-24.
[3] 肖金成,王麗.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若干思考[J].中國發展觀察,2015(7).
[4] 譚向軍.關于在濱海高新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戰略構想[J].港口經濟,2013(10).
[5] 王金杰,周立群.新常態下區域協同發展的取向和路徑——以京津冀的探索和實踐為例[J].江海學刊,2015(4).
[6] 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7] 劉剛,趙欣欣.京津冀都市圈產業發展和演進趨勢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1).
[8] 殷旭東,李東.以政策為導向完善我國科技創新體系[N].光明日報,2007-04-15.
[9] 吳傳清.“十三五”期間促進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思路[J].區域經濟評論,2015(1).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is the first 10-year action plan designed to transform China from a manufacturing giant to a world manufacturing power. It is put forward when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pattern is going to have a vital adjustment,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is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strategy also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th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synergy. Taking th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three plac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industries,we think that the key to th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is to build a new manufacturing system. It requires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cultivating the new impetus of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alization,thus breaking the barriers of restricting factor mobility. Ultimately,Beijing-Tianjin-Hebei will become a precursor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and give the new kinetic ener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synergy;innovation-driven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