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芳
在藝術活動中,泥工活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你給幼兒一團泥的時候,他們會很高興地反復揉捏、玩耍,他們對捏泥巴的喜愛程度不亞于任何一種玩具,泥巴帶給孩子們的快樂是無與倫比的。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動作思維為主,屬于無意想象;手指小肌肉的發展也還不夠完善,動作不夠精準,對于一些基本的玩法還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師在泥工活動中,應怎樣引導和幫助幼兒提高其對形象或物體的想象、造型等方面的能力,以促進泥工活動的有效開展呢?
一、針對幼兒特點,選擇幼兒泥塑內容
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帶有很大的直覺性。他們掌握實物概念只能按照物體的顏色、形狀等外部特征加以理解,理解事物要靠具體形象,往往按照個人的生活經驗或個人情緒來進行判斷。在選擇泥塑內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選材貼近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美,存在幼兒好奇和感興趣的事物。年齡越小的幼兒,對于“吃”的東西越敏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幼兒喜愛的常見的食物為活動內容,如搓湯圓,做面條,做餅干,做甜甜圈,捏蘋果等,這些都是幼兒經常接觸到的。活動之前,先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感知。比如問幼兒“餅干是什么形狀的呀?”孩子會說“圓圓的”“扁扁的”。由于造型簡單,幼兒較易表現出物體的形象特征。感知完以后,幼兒都能夠自主進行創作,作品成型快,有一種成功感。完成作品后再一起分享品嘗美食。這樣吃吃玩玩的形式讓幼兒對泥工活動越來越喜愛。
(二)選材循序漸進
小班幼兒手腕、手指肌肉發育尚未完全,眼手不夠協調。在泥塑活動中,應注重幼兒的具體特點,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活動最初的內容是讓幼兒任意玩泥,任意塑造一些簡單的物體,只要他們能夠說出自己塑造的是什么。慢慢地,按照泥塑的基本技能“搓、捏、團、壓、粘”進行適宜的選材,引導幼兒進行簡單形象的塑造。
1.搓圓的練習
剛開始接觸泥塑的幼兒,對搓圓非常感興趣。可以選擇搓湯圓內容引導幼兒學習搓圓,接著可以串糖葫蘆,再接下來做餅干,在搓圓的基礎上,再新增壓扁的技能。
2.搓長的練習
搓長比搓圓更有難度,幼兒在搓的過程中,容易搓斷,或者搓的長條兩頭粗細不同,所以搓圓以后可以選擇搓長的內容開展活動,如“金箍棒”“筷子”“面條”。
3.組合的練習
活動內容隨著幼兒對泥塑技能的掌握慢慢復雜化,激發幼兒對基本形體略加改變,塑造成某一物體。如把搓長的圓柱體彎一彎,壓一壓,做成了香蕉;把搓長的兩個圓柱體扭一扭,做成了麻花;圓圓的餅干下面加上搓長的小棍,做出了可口的棒棒糖……
(三)選材結合主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主題活動的開展,便是幼兒經驗的積累。如在“菜園里的秘密”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蔬菜瓜果,進一步了解蔬菜瓜果的外形特征,教師及時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蘑菇”“蔥”“胡蘿卜”等泥塑活動,幼兒由于知識經驗豐富,在活動中能自如地進行創作;在“糖果屋”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感知、欣賞、品嘗,對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棒棒糖更加熟悉;在美工活動“棒棒糖王國”中,幼兒能用多種方式進行創作,大膽制作出自己喜歡的棒棒糖。
二、利用多種途徑,鼓勵幼兒自主創作
(一)創設良好環境,讓幼兒快樂玩泥
1.外部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美麗的春天”活動中,教師事先請家長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尋找美,然后在活動室內布置好春天的場景。幼兒眼前有春意盎然的池塘,青草茵茵的河岸,鮮花盛開的草地,孩子們完全被這一美麗的場景所吸引,馬上說:“我知道,這是春天。”“春天除了這些,還有什么美麗的秘密呢?”幼兒紛紛說出自己在春天的發現,并興致勃勃地想把自己的發現做出來給大家看看,幼兒在這個時候興趣完全被調動起來,萌發了制作的愿望。
2.心理氛圍的創設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在藝術領域教育中,應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作;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應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幼兒的創作過程中,教師不干涉,給幼兒機會,支持幼兒自發的表現,當幼兒遇見困難時,教師應及時提供恰當的建議和引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如,一位幼兒在制作蘑菇時,利用半圓形和圓柱組合成蘑菇的外形,當她想把蘑菇種到草地上的時候,她發現蘑菇站不起來,很著急。我提醒她嘗試將蘑菇的腳做粗一點,于是她加了一點泥上去,把蘑菇變得更立體。吳浩銘小朋友在用橡皮泥制作雪人的時候,頭和身體的連接處老是斷開,他有點泄氣,我提醒他可以用輔助材料進行連接固定,他如釋重負。
(二)提供輔助材料,讓幼兒探索玩泥
學習《指南》精神,教師應投放豐富的材料和道具,讓幼兒有充分的自由表現的機會。在特色區中,教師提供了三類材料。一是所有幼兒需要的基本輔助工具,如剪刀、竹簽等。單純使用彩泥進行制作顯得單薄,各種輔助材料可以幫助幼兒表現作品形象,使其更加豐富。如制作棒棒糖時,吸管很好地起到了輔助作用;制作蔥、蒜的時候,綠色扭扭棒簡直就是天然的蔥葉。有了輔助材料,泥塑制作更加簡便,作品更加生動。二是范例,將幼兒優秀的作品插在花泥上陳列展示,供其他同伴參考借鑒。三是制作圖卡,教師將一些泥塑圖卡過膠投放在區域,可以讓幼兒在創作出現瓶頸的時候,尋找突破口。
(三)重視個體差異,正面評價幼兒作品
隨著新《指南》的實施,活動的評價方法也應當改革,重在鼓勵幼兒積極創造。在評價幼兒作品時,不用“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價幼兒的藝術表現與創作,而要強調評價的發展功能和內在的激勵體制,要讓幼兒人人積極參與藝術活動,個個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活動中,可以采用個體的過程評價與集體的交流評價為主要方式。個體的過程評價,教師根據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不同的評價。對于能力強的幼兒,評價是為了下次開展更高層次的活動。教師要多激勵幼兒創造性的發揮,如“你這么聰明,下次肯定還能做出更不一樣的作品”等,使其永遠不滿足于現狀,追求更好的;對于能力弱的幼兒,評價是為了增強其自信心與積極性,如“你今天真能干,我喜歡你這個作品”。而集體評價,除讓幼兒展現各自的作品外,更多的則是鼓勵幼兒分享成功的快樂,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有機會成功,還能讓幼兒大膽發言,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每個孩子生來都具有創造潛能,泥工活動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創造激情,對創造力的培養有著獨特的效果。幼兒在玩泥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他們在游戲中不斷地探索,得以在交流、欣賞和快樂學習中體驗著成功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張桂木.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