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丹
【摘 要】西洋唱法通過西學東漸的形式在我國近代音樂藝術領域發展起來。從演唱方式到科學發聲,都對我國民族唱法產生了影響,在民族唱法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對西洋聲樂進行簡單闡述,并將其對民族聲樂的發展及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西洋聲樂唱法 民族聲樂 影響
一、西洋聲樂的發揚
20世紀初期,人們的認識和觀念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而發生轉變,弘揚民主與科學,抵制封建思想,特別是學生更具有強烈的自由民主意識。這也為中國對西方音樂的吸收及其與本民族聲樂文化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臺。從海外留學歸來的一些作曲家,將西洋聲樂的技巧融入本土的音樂藝術創作中;歌唱家在演出中也會利用西洋聲樂的演唱方式演唱本土民歌或外國歌曲。就這樣,西方的創作及演唱技巧逐漸融入民族聲樂的發展當中。
我國音樂藝術的發展由此開始了新的篇章。一些音樂界的前輩建立起音樂藝術教育學校,開始教授以西洋聲樂為主的唱法等。越來越多的歌唱家及聲樂學家被培養出來,對我國專業音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聲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暫居我國的外國音樂家在上海、哈爾濱等地開始組織本國的歌舞團,這對西洋聲樂在我國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后來我國的一些音樂藝術學校也開始招收外籍聲樂教師上課,西洋唱法逐漸滲入到我國音樂教育當中,培養出很多聲樂方面的人才。我國也有一些留學生到歐美主要學習西洋聲樂理論。這些留學生將西方音樂藝術與我國傳統民族風格本土聲樂結合起來,創作出一批具有濃郁風格的優秀作品,受到國人的一致好評和喜愛,流傳甚廣。一些漸漸涌入樂壇的歌手,也利用西洋聲樂唱法與本土民族聲樂結合演唱中國歌曲,推動了西洋聲樂唱法及民族聲樂藝術的融合。
二、民族聲樂的出現及發展
隨著新音樂的出現,民族聲樂開始走向發展的道路,并得到很大的普及。其中最先普及的是延安解放區。這里的音樂藝術家以民族聲樂為創作基礎,展開了全新的民族聲樂創作。在新作品逐漸推出后,歌唱者也開始深入對民族聲樂的研究,明快生動真摯的演唱風格很快在解放區流行起來。
在延安魯藝學校,秧歌劇頗受人們的喜愛。秧歌劇是將當地小調加以改造并融入西方聲樂藝術而創作出來的。在原有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民歌的基礎上融入西方聲樂藝術,就形成了中國初具特色的歌劇。《白毛女》就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歌劇,在延安地區迅速走紅,引領了西洋聲樂與民族聲樂融合的新潮,也隨之涌現出一批具有民族物色的音樂家。
三、西洋聲樂對民族聲樂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音樂藝術的發展逐漸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各類型演出團體及音樂學校開始建立起來,為新一代音樂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音樂家們在借鑒外來唱法的基礎上,對中國民間歌曲的傳統唱法加以改進,創造出一種用以表達真情實感,既有民族色彩又有西方元素的唱法,被中國聽眾所認同和喜愛。
隨后民族聲樂進入了第二發展階段。歌唱家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借鑒西洋聲樂藝術,學習相關理論,洋為中用,又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全新唱法。音質明亮飽滿,樂曲甜美流暢,節奏快慢適度,符合民族唱法的需要。一大批民族歌唱家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
20世紀70年代,融合了西洋唱法的民族聲樂唱法基本成型,李谷一、蔣大為等一批杰出的歌唱家,以其豐滿而具有穿透力的流露真情實感的歌聲,走上民族唱法的大舞臺,推動民族唱法走向新境界。
四、西洋唱法對民族唱法發展的實際意義
在西洋唱法漸漸融入我國民族音樂藝術,被接受消化的同時,民族唱法也得到了改進與完善。歌唱家通過對西方音樂藝術的研究,借鑒西洋唱法理論和科學的發聲等優點,彌補了民族唱法存在的不足。
就著名歌舞劇《白毛女》來說,其中的那位性格單純樸實、堅毅果敢的女子形象——喜兒,她的唱法就多次利用了高音發聲,也就是西洋唱法中的美聲發聲方式,將劇中喜兒的特點鮮明地表現出來。這就是通過對西洋唱法的借鑒而超越民族藝術唱法的成功實例。
西洋聲樂歷史悠久,經過數百年的演唱,在發聲方面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傳統的民族唱法則是通過簡單直接的發聲,在發聲方面并沒有較全面的理論體系和演唱經驗,就無法達到像西方歌唱家在表演時所呈現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西洋唱法的發聲方式中,喉部的發聲彌補了傳統民族唱法的嗓音和真假音轉化的不足。我們在學習借鑒西洋唱法發聲方式后,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表達不出來特定聲音的問題得到解決,加強了民族唱法的表現力度,使民族唱法的科學性及感染力有所提升。
我們在對傳統民族唱法進行傳承時,彌補存在的不足,跟隨時代腳步,使我們的聲樂與西方聲樂取長補短,達到完美融合,真正意義上繼承并發展民族聲樂。
五、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我國傳統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發展歷程進行簡述,結合西洋唱法對我國民族唱法產生的影響與意義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讀者可以對我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優點和缺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李武華.關于民族聲樂發展問題之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04).
[2]胡天虹.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20(2):10-16.
[3]孟曉師.民族聲樂在其發展中的審美變遷[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