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煒
[摘 要] 本文述評了學術界對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必要性、現實情況、影響因素等研究成果,介紹了學術界關于培育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策略,對學術界未來在本領域的研究給予了展望:深化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理論研究;加強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證研究;創新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比較研究;拓展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可操作性策略研究。
[關鍵詞] 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07-0022-02
社會存在及其發展,往往是以一定的核心價值觀予以強大的內涵支撐。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整體價值體系群中占據基礎地位,能夠將社會主義思潮帶入良性發展方向,并能從根本上反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特質的相應的陳述性與操作性規范體系。青年學生特別是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和國家發展戰略的生力軍,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實踐,是當前相應研究中的熱點。現將有關研究綜述如下。
一 關于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必要性
作為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軟、硬實力是國家發展的現實考量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軟實力之一,廣泛被理解為國家的凝聚力和整體文化的渲染力。這種凝聚和渲染基本上源于個體對相應價值觀的認同,作為國家未來的青年學生,他們對核心價值觀認同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如何,學界探究有如下幾點:
責任說。研究者認為,時代要求青年學生應當履行職責,高度認同核心價值觀。“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個整體的價值追求和目標,這一價值追求和目標又是通過社會價值導向來表明的。”強化價值認同,是培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體的基礎工作。認同與否,程度怎樣,事關我們黨培養可靠接班人的問題。
目標說。學者指出,價值體系教育的當代目標之一則是價值認同。價值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個體差異性是多元價值理念產生的原因之一。同時,它也增添了對價值認同的障礙。因而,認同促進應當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標訴求之一。認同教育可進行目標分層:準允多樣化選擇,辨別模糊價值,認清是非表象,達成知行合一。
應用型學生以就業為主要價值指向,在掌握馬恩基礎理論的同時,活學活用。學術型人才以繼續深造為主要價值指向,其訴求是從學理上全面深入把握體系內涵。與此同時,不同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要循序漸進施行。
二 關于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實
整體上,青年學生對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了解和認知狀況尚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夠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意義,但尚未普及。青年學生往往有認知,但難做到知行合一。
經過深入分析,學者們發現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有學者認為,青年學生有認知上的模糊性、認同上的不平衡性、踐行上的滯后性、態度上的矛盾性和人生價值觀上的差異性。從青年學生的個體價值取向分析:在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當代青年學生西方文化模式強化;在文化行為取向方面,追隨西方生活方式,對傳統文藝非常冷落,但對實用主義文學的熱衷導致新生代青年學生的文化和政治認同評價現出不穩定性。“一些同學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觀念不清、價值歪曲、缺乏誠信、責任心不足、奮斗信仰低下、團結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
可以看出,雖然青年一代在當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可程度較高,但從價值內化和踐行上看,仍然存在相當大的距離。這表明,從總體上看,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遠未達到廣泛認同。
三 關于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影響性因素
首先,諸多學者認為“全球化”是引發青年學生價值認同的關鍵性因素。其導致的多元文化沖擊推動著認同危機演化,社會轉型導致的政治、社會認同危機,傳統教育模式效能低下導致陣地失位,道德教育環境的變遷使原有的高校政治理論和道德教育體系在新生代日益嚴峻的社會文化認同危機面前顯得軟弱無力,互聯網日益成為各種文化交流的試驗場。由此產生了“認同困境”,這種困境表現為“歷時性”和“共時性”,歷時性層面價值觀的壓縮和共時性層面價值觀的雜合,讓他們作出選擇變得不易,價值認同與價值沖突相伴相生。
其次,價值觀系統的建設是影響價值觀認同的根本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軟實力”建設相對滯后,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大眾化、普及化以及國際化相對薄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擴了意識形態建設的范圍,弄清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問題,解決了意識形態建設的認識和實踐問題。但由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凝煉存在分歧,針對以下問題:“社會主義性?還是所謂‘普世性?規范的行為主體應是國家還是公民?價值基礎是承認現狀還是改變世界?”針對這些問題難以形成共識。社會主義價值觀該如何克服影響因素,科學凝煉、達成共識,有利于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認同的形成和程度提升。
第三,認同環境是影響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必要性因素。從宏觀看,它指影響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從中觀看,它包括影響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社會、高校、個人和家庭層面因素。從內容看,它包括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主觀建構和客觀影響,主觀建構包括價值取向、理性判斷等,它是影響認同的內在因素,客觀影響主要包括學校和家庭教育、輿論、利益和同伴影響,它是認同的外在因素。
四 關于培育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策略探索
選擇合適的策略對于培育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至關重要。這一問題是目前的熱點領域,研究者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路與對策。有學者認為:以人為本、多維教育、營造主力,精確擬定不同類型青年學生的評價內容和方法,發揮榜樣作用;有學者從青年學生價值觀接受的過程和心理角度提出促進理論、目標、情感和規范的認同和內化,提升認同力。通過變量分析得出認同力模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力的三個主維度為認知力、傾向力和踐行力。而心理認同與文化、思維、政治和社會等四方面的現實情形密切相關,它是體現良好人際關系處理、夯實高效人際結構的關鍵心理環節。高校學生社團是促進認同的鮮活載體,可運用社團優勢強化理性認同、情感認同、信念引導和認同實踐。
還有諸多學者提出,將青年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認同與高校思政課程結合,達成認同目標。在一般的教學方式外,可在遵循“計劃性”、“平等性”和“靈活性”中實施研究式教學。河北科技大學有學者提出:該校建立了“一條主線、三個維度、六大模塊”的整體優化的實踐教育體系和“大學生陽光宣講團”,對現有構成實踐教育的各要素進行整合,收效良好。
五 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學術界圍繞主題,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還較為薄弱,如: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割裂;比較研究不夠深入;論證內容較粗淺;認同策略缺乏操作性。這些都有待學術界更加系統和深入地探究。
深化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理論研究。雖然目前學者們對概念、內涵等基礎性問題作了探討,但缺乏系統性,必須進一步在理論上凝聚人、在內容上說服人、在形式上啟迪人。不同學者的表述各異,內涵界定不一,直接關系到現狀研究的維數和目標擬定的科學問題,造成結論缺少比較學意義上的價值考量。當前基礎研究表現為點狀質性,對應探討泛布于相關學科論文且內容不深,尚無論著就科學內涵、功能價值、形成機理等基礎性問題做深入而全面的闡述。
加強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證研究。目前,只有少數學者進行了社會調查,并從調查結果中把握和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實現的途徑。實證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年學生認知、認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事實。因此,應與豐富的自然、生活世界緊密聯系,獲取一手客觀材料,用客觀眼光和務實態度審視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生活現狀,真正弄懂、摸清青年學生需要什么,有針對性地提出“價值認同”的具體策略。
創新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比較研究。漢斯(NicholasHans)指出:比較研究是“用歷史的觀點分析研究這些因素,比較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在研究時,可借鑒古今中外核心價值觀認同狀況、影響要素和達成路徑的有益經驗,進行比較研究。已有成果中,與國外的比較研究寥寥無幾,青年學生與其他群體的差異性比較也較匱乏,增強這些方面的研究,可為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課題提供更為廣闊的探析場域。
拓展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可操作性策略研究。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因此,必須注重探尋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當前,學術界成果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提出的相應對策相對空泛,缺乏目標分層、衡量指針和實踐操作說明,難以對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發揮務實性指導作用。今后學術界關于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應加強可操作性策略和方法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檀江林,葉璟.深化價值認同: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高校
德育工作新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2]李豐春,等.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體系認同的調查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10(9).
[3]陶倩.由大學生榮辱觀現狀看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觀之認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6).
[4]孔國慶.分層次推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的認同論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