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勇
摘 要: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部分國有企業在虧損,已引起各級領導與有識之士的重視。除了國家在宏觀上做決策之外,還必須在企業內部尋找出路,從而制定出治理虧損的對策。
關鍵詞:虧損治理;國有企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7-0022-01
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國有企業由于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客觀因素和其他主觀原因的影響,導致企業虧損明顯,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只有正確、客觀地認識國有企業的虧損成因,才能對癥下藥,制定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對策,從根本上治理國有企業的虧損。
一、國有企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及虧損治理的必要性
2015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奠定了國企未來的改革發展的主基調,給全國國有企業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但由于新常態下的經濟調整,國有企業在2015年已經面臨極大的調整轉型壓力。來自財政部數據顯示。1—10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18 806.6億元,同比下降9.8%。其中,中央企業13 530.7億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國有企業5 275.9億元,同比下降6%。特別是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煤炭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國務院開始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因此,國有企業治理虧損工作迫在眉睫。
二、國有企業虧損成因分析
(一)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過剩的周期性危機。特點是產能過剩,國有企業加速對外開放,逐漸主動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使中國經濟逐步并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經濟的軌道,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影響,產能擴大過快,導致國有企業虧損也明顯加重。
(二)宏觀體制和政策的影響
1.宏觀政策的影響。國有企業經濟增長速度起伏較大,宏觀經濟政策也時緊時松。調整增長時期的需求膨脹對企業形成誤導,造成在速度和對平穩時期企業的大范圍虧損。
2.部分國有企業受國家價格管理造成嚴重虧損。由于受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政策性虧損一般都由相應的國有企業承擔,從而導致了嚴重虧損。
3.產業結構的劇烈變動導致行業性虧損。這方面原因主要是世界產能過于求的狀況,以及替代產品市場化等原因導致這種狀況出現。
三、治理國有企業虧損的對策
(一)改善企業經營外部環境
《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是一項從微觀到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抓好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需要在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配套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制止不合理的重復建設、市場體系和秩序的建設與規范、健全法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改善宏觀經濟環境
國有企業的宏觀調控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為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加大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配合運用稅收等經濟杠桿,加快結構調整,開拓市場,增加就業,確保社會穩定。
(三)建立健全經濟法律制度,形成規范的法治環境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了依法治國和合規管理企業,為保障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需要進一步抓緊制定和完善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健全社會保障、促進產業進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用法制手段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促進國有企業提高效率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