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 文章多角度分析目前我國檔案職業形象,通過對檔案職業形象的內涵界定及影響因素分析,為今后檔案職業形象的重塑和提升在檔案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加強檔案職業文化建設、從業者自身素質培養、人才隊伍建設、檔案宣傳等方面提供若干參考思路。
關鍵詞:檔案職業 職業形象 影響因素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017-02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為了滿足某一穩定的社會需求而產生的。社會的發展使得職業化成為一種現象,尤其隨著整個社會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入,職業形象也隨之成為各行業熱衷探討的話題。
檔案學在職業形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誤區。研究我國檔案職業形象不僅有利于提升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感,還有利于改善檔案利用服務,促進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文章旨在通過分析我國檔案職業的當前形象、探討如何重塑、提升我國檔案職業形象,從而在為檔案事業以后的發展吸納人才。
一、概念界定
職業形象是構成個人社會角色形象的基本元素,其內涵是指人們對某種職業承擔者的所有行為和表現的總體印象和評價,是在職業活動中承擔者內在精神展示和外在物質表現的一系列客觀狀況的綜合顯現。[1]檔案職業作為一種特殊并且重要的社會職業形態,在我國目前尚無明確的界定,更無統一的明文規定來對檔案職業的類別和職責進行科學劃分。[2]本文姑且指代狹義上的檔案職業,即與檔案工作實踐直接有關的一切職業。
二、背景
職業形象是伴隨著社會職業分化并定型出現的一個名詞,職業形象也因此成為各行各業探討的話題。具有良好形象的職業能贏得人們的認同和尊敬,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進而推動其口碑良好的職業形象。而職業形象較差的職業如果排除經濟、權利等利益因素外則更難吸引優秀的人才的加入,更易使己從業者轉行。職業形象能體現一個人在其職業領域的專業性,是個人職業氣質的符號。[3]良好的檔案職業形象有利于檔案部門吸引人才、提供檔案利用服務。
檔案職業在我國自古便享有美譽。在檔案利用服務等各個層面的檔案工作實踐和檔案研究活動中,檔案從業人員無時不刻不在輸出自己的形象,職業形象是被評議的社會公眾形象,檔案職業形象傳達給公眾的應該是一種具有信任感、責任感和權威感的印象。
三、我國檔案職業形象的現狀及分析
1.目前我國的檔案職業形象
通過小范圍對不同人群檔案職業形象的意向調查以及檔案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調查,筆者得知,檔案職業既有令人鼓舞的正面形象,也有令人不甚滿意的反面形象。
從檔案職業本身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社會對檔案的信息需求都較小,各級檔案部門日常工作相對清閑,檔案職業的地位、薪水、福利待遇等在社會總水平中偏低。
從檔案從業人員看,一方面由于歷史文化原因檔案職業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大量有志之士投身于此,一方面檔案從業人員對自己的工作缺乏職業認同感,一直存在檔案人才流失的狀況,而且大多有 “無發展前途”、“無意義勞動”、“再擇業傾向大”等職業心理問題,潛在流失性很大。
從潛在檔案利用對象——社會大眾看,檔案職業存在“低端”“低薪”“邊緣化”“無技術含量”“神秘”等印象。一般的社會大眾,而他們往往是潛在的患者,是檔案職業形象的評價對象。公眾心中的檔案職業形象直接反應外界對檔案職業形象的看法,影響著檔案從業者的尊嚴和地位。
2.影響檔案職業形象的因素分析
檔案工作具有服務性、管理性、歷史性、政策性等特點,檔案工作的特點也影響著檔案職業的形象定位,形成了與其他行業不同的職業形象。檔案職業形象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大概如下:
2.1 檔案是被以考察利用而歸檔保存的文獻,檔案工作及我國整體檔案事業在社會中的基礎性、公益性,也使得檔案工作者處于默默無聞的“貢獻者”狀態,所以檔案工作大多隱于幕后,不為社會大眾所了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再加上檔案職業自產生起便是一種輔助性的職業,檔案從業人員所進行的勞動不直接產生社會價值,這就決定了檔案職業不會成為一種顯赫的職業。[4]
2.2檔案行業入職門檻較低,這就使得檔案從業者的整體素質良莠不齊,檔案專業人員的檔案專業化比例偏低。部分人員工作缺乏激勵,優秀人才大量流失,在失去人才動力的同時也使檔案職業相對失去了提升和發展的空間。
2.3性別比例明顯,女性在中國檔案職業中占有較大比例。雖然女性耐細細致、溫和堅韌的性格較為適合檔案職業的各個繁瑣、枯燥的工作環節,但在傳統性別觀念對社會分工和擇業的消極影響尚未消除的情況下,職業性別比例明顯容易引起社會誤解,這將不利于形成正確的檔案職業導向,會對人們的檔案職業的認知、選擇與追求帶來負面影響。[5]
2.4部分檔案從業人員本身對職業期望值低,對檔案職業認識不足,消極怠工。主要表現為一,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產生懷疑,缺乏動力;二則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不思進取,缺乏明確的工作目標,缺乏創新。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對檔案事業造成消極影響。[6]檔案查詢利用工作是基礎性、服務型的窗口崗位,檔案工作人員的低素質、低水平服務使得檔案職業形象在無形中受損。
2.5社會對檔案信息的需求較低,檔案事業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關注力度也相對薄弱,檔案事業的各種資源配置較為不足,這導致檔案職業也隨之成為一門“冷”職業。
四、重塑檔案職業形象的策略
1.建立檔案職業資格準入制度
目前我國多個技術性強、服務質量較高和覆蓋面廣、流動性大的職業已經實行了就業準入制度。[7]在圖書情報出版等相鄰領域,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或業已率先開展。從某種程度上講,檔案職業從業人員的素養和水平代表著檔案職業的基本形象。塑造良好的檔案職業形象有利于檔案職業從業者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有利于檔案工作的和諧進行,有利于整個檔案事業進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8]
相關職權部門可以根據中國檔案事業的具體情況建立合適的檔案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明確規范檔案行業,以保證檔案職業隊伍的整體素質,選拔真正對檔案有興趣的人,拒絕檔案職業作為“過渡”“養老”的閑散單位,培養員工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情操。
2.加強檔案職業文化建設,提升從業者的職業境界
檔案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檔案和檔案工作構成了檔案文化,檔案文化與社會文化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檔案文化不僅僅是一個部門或一種職業的文化,更應該是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文化休戚相關。[9]檔案職業文化意識意味著檔案從業者不僅要堅守職業道德,還要對檔案事業相關的文化現象保持理解,對檔案工作的每項選擇后果擁有一定的預見能力。[10]
隨著我國科技大幅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檔案職業面臨著技術迫切需要改進的挑戰和體制迫切需要改革的壓力。要促進檔案職業在新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加強檔案職業文化建設,提升從業者的職業境界,是檔案職業形象重塑的必經之路。
3.檔案職業從業者自身注重素質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和知識的日漸更新,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繼續學習、充電培訓的問題。檔案從業人員應該立足于自我提高,主動接受繼續教育,利用各種途徑擴充自己的閱讀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11]
4.重視檔案人才隊伍建設
檔案事業的發展需要通過檔案學專業教育活動,將檔案科學理論、技術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即通過檔案教育把檔案學研究中形成的理論知識、技術方法系統地傳授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直接運用于檔案工作實踐。[12]通過學校正規教育為檔案事業培養、輸送檔案專業后備人才,通過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式為檔案事業培養既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又具備高素質、高水平的檔案專業人才。這對良好檔案職業形象的維護和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加強檔案宣傳,適當借助政策及社會輿論導向的積極作用
檔案職業形象的塑造,除了需要檔案事業系統內部的自身努力外,還要積極調動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重視宣傳窗口,適當借助政策及社會輿論導向的積極作用,引導媒體對檔案職業的正面宣傳。
網絡信息時代人們傳統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也極大的發生改變,例如胡錦濤總書記對普通檔案工作者劉義權同志的感人事跡作出重大批示,這不僅僅鼓舞了大批在不為人知的幕后默默工作的檔案工作者,更吸引不少媒體廣為宣傳檔案事業和檔案工作,使得社會大眾對檔案從業者這一群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高的評價,極大了提升了檔案和檔案職業印象。
五、結語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檔案職業在社會職業體系中屬于相對弱勢的群體,女性化、邊緣化趨勢明顯,檔案職業形象也因客觀主觀因素受到影響。進行我國檔案職業形象研究,將我國檔案職業形象進行分析,將影響檔案職業形象的因素進行系統化整理,是為了看清現實、尋求解決之策。職業形象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實現,唯有如此,檔案事業才能得到長足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秦啟文.形象學概念[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童蘭玲.檔案職業群體研究[D].安徽大學.2010.
[3]陳文芳.護士職業形象內涵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0.
[4]李鳳蓮.努力實現檔案職業價值的提升[J].檔案學通訊.2005(4).
[5]饒圓.對檔案職業魅力之理性思考[J].機電兵船檔案.2008(5).
[6]曾淑珍.理性回歸:“檔案職業女性化”的質疑與反思[J].檔案學通訊.2008(2).
[7]王新才、譚必勇.檔案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與中國檔案教育的發展前途[J]. 圖書情報知識.2005(108).
[8]侯榮.論我國檔案職業發展的完善[J].云南檔案.2009(3).
[9]任漢中.檔案文化:一個十分糾結的論題——淺述檔案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J].檔案管理.2012(2).
[10]查萊斯·斯西斯克米蒂,李誠(譯).檔案工作者的職業文化意識[J].北京檔案.1992(2).
[11]薩曉靜.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員的職業形象與素質教育.[C].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年甘肅省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2007(10).
[12]朱玉媛.檔案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