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民 王瑞璽



摘 要:金融業是經營金融產品的服務行業,通過與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和涉及效果對各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依據產業關聯理論,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對我國金融業與各相關產業的關聯效應及其波及效應進行計量分析和動態比較。結果表明,金融業是中間需求率高,中間投入率低的產業,屬于典型的中間產品型基礎產業;金融業對經濟的制約作用逐漸增強,其他產業對金融業的需求壓力越來越大。這對于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國金融產業對各相關產業投入結構、產出結構和產業關聯關系狀況,科學合理地制定金融業支持各產業發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金融業;投入產出;產業關聯;產業波及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7-0088-05
引言
金融業是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高度相關的產業,金融業的產品和服務與制造業和服務業關聯關系密切。金融業通過其產品和服務在全社會進行經濟資源配置,能夠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增加值貢獻,因此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本的形成和配置效率。制造業和服務業各部門對融通資金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離開不金融業,同時,金融業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各產業部門投入和產出。金融業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不僅存在直接的投入產出關系,而且還存在著深遠的波及效果。計量分析金融業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投入產出關系,科學評價金融業在國民經濟系統中的產業地位和作用,對于提高金融業的產業績效,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由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里昂賜夫于20世紀30年代創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產生和應用,這種方法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應用手段日益現代化。中國的投入產出表編制相對較晚,1987年才有第一部投入產出表問世,對金融業投入產出的研究就更為滯后。近年來,陸續有學者利用投入產出分析表和投入產出模型研究金融業產業關聯問題,但多限于單一個行業或單一地區,比較多的成果是研究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如張道奎研究了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關系,利用1992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測算了中國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應[1] ;高雷、李芬香同樣是研究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關系,所不同的是利用2002年全國投入產出表數據測算中國金融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應[2];羅軍同樣也是運用2002年投入產出表數據測算中國金融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關系,其進展是除進行產業關聯分析外,還分析了投入結構、使用結構等[3]。對金融業動態的、全方位的投入產出分析則剛剛開始,可檢索到的研究成果僅有耿獻輝利用全國2007年投入產出表數據分析了中國金融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關系[4];姚戰琪對中外金融業產業關聯效應進行了比較分析[5] 。
對已有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發現,我國學術界對金融業投入產出的研究多限于保險業,全面、系統、動態的金融業產業關聯研究成果甚少,且研究不夠細致深入。本文運用投入產出方法,使用多年度投入產出表數據從動態視角研究中國金融業的產業關聯和波及效果,準確評價金融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從而判斷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準確定位金融業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國金融業產業關聯效應分析
在國民經濟系統中的各產業部門都既是投入又是產出,金融業也是如此。金融業產業關聯體現在,作為金融業的產出就是為其他產業部門提供金融產品或服務;作為金融業的投入就是其他產業為金融產業提供產品或服務,正是這種互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經濟技術聯系,構成了金融業的產業關聯關系。這種關聯關系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影響便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金融產業關聯效應。
(一)消耗聯系
若以Aij表示j產業對i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以Xij表示j產業生產對i產業產品的消耗量,以Xj表示j產業的總產出,則任意的兩個經濟部門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如式(1)所示:
Aij=(i,j=1,2,…,n) (1)
依據以上的公式和全國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個年度的投入產出表數據,分別計算2000年、2005年、2010年中國金融業發展對其他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見表1);以及2000年、2005年、2010年中國各產業部門對金融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見下頁表2)。
從表1的排序可見,金融業對其他產業部門的供需關系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其中金融業發展需求較大的產業部門多數為第三產業,如信息傳輸、運輸倉儲郵政、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說明我國金融業的產出主要依賴第三產業部門為其提供中間投入。此外,金融業對機械設備制造業、其他制造業和煉焦、燃氣及石油加工業等制造業直接消耗系數也較高,表明金融業的發展已嚴重依賴于制造業部門的中間投入。金融業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說明金融業的發展與第一產業的產出無關。金融業對第三產業產出的直接依賴程度較高,說金融業仍以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為主,金融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明顯不足。
從下頁2表可以看出,以金融業作為中間投入并關聯緊密的部門大多數為服務業和制造業,如運輸郵電業、食品制造業、批發零售和餐飲業。其中關聯水平呈上升趨勢的部門有運輸郵電業、食品制造業、其他制造業和其他服務業等。這說明,金融產業發展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多數部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中間投入品,而且這種關聯水平正在不斷上升。
(二)產出結構與投入結構
從投入產出表的橫行來看,每個產業的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之和構成總產出,即總需求等于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之和,用i產業的中間需求與總需求之比表示中間需求率,如式(2)所示:
Gi=(i=1,2,…,n) (2)
式(2)表明,i產業中間需求率越高,說明該產業提供的其他產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越多,用于最終需求的越少。
中間投入率反映某產業的產出消耗其他產業中間產品的比重。從投入產出表的縱向來看,每年產業的總投入等于中間投入與毛附加價值(最初投入)之和。j產業的中間投入與j產業總投入之比就是中間投入率,如式(3)所示:
Fj=(j=1,2,…,n) (3)
式(3)表明,產業的中間投入率越高,消耗其他產業中間產品數量越多,其附加值就越低。
依據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個年度全國投入產出表,計算中國金融業的中間需求率與中間投入率,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2000年、2005年、2010年金融業的中間需求率與中間投入率
資料來源:根據2000年、2005年、2010年中國投入產出流量表計算得出。
由表3可見,我國金融業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個時期的中間需求率都比較大,甚至大于70%,且有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0.74586上升至2010年的0.77473。這就是說,中國金融業的總產出中,滿足最終需求的比例相對較小,有70%以上的產出是在滿足其他產業的中間需求,說明中國金融業屬于中間需求型產業。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金融業的中間投入率呈下降趨勢,從2005年的0.38466上下降至2010年的0.35017。這說明中國金融業的中間投入率比較低,是高附加值的產業。
根據錢納里、渡邊經彥等經濟學家對不同中間投入率和中間需求率的產業所做的劃分,中國金融業中間投入率低,中間需求率高,屬于中間需求型基礎產業。因此,金融業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制約性,容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應該先行發展。
二、中國金融業產業的波及效應分析
產業波及效應體現在三個方面:投入產出表中第一部分某個的產業數據的變化對其他產業的影響或受其他產業的影響;投入產出表中第二部分某個最終需求項目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各產業部門的影響;投入產出表中第三部分某個毛附加值項目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各產業部門的影響。
(一)感應度系數與影響力系數
影響力系數反映某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反映該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程度。用投入產出表中里昂惕夫逆矩陣縱列之和的平均值,與全部產業里昂惕夫逆矩陣縱列之和平均值的平均表示影響力系數,如下式所示:
Fj=(j=1,2,…,n) (4)
如式(4)所示,若影響力系數Fj等于1,則該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程度是全社會平均水平。某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大,對其他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越大。若影響力系數小于1,說明該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影響力系數大于1,說明該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感應度系數是反映某產業對其他產業生產需求的滿足程度,也就是該部門為其他產業部門生產所提供的產出量。用投入產出表里昂惕夫逆矩陣橫行之和的平均值,與全部產業里昂惕夫逆矩陣橫行之和平均值的平均表示感應度系數,如式(5)所示:
ej= (5)
如式(5)所示,若感應度系數ej等于1,則該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滿足程度是全社會平均水平。某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大,對其他產業發展的滿足程度越大。若感應度系數小于1,說明該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滿足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水平;感應度系數大于1,說明該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滿足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依據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個年度全國投入產出表,計算中國金融業的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見,中國金融業的影響力系數低于社會平均水平,且有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0.59912下降到2010年的0.41251。這表明,中國金融業對其他各產業創造的需求較少,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很小。2005年和2010年的感應度系數大于1,表明中國金融業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發展的滿足程度較大,或者說,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將極大地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他產業部門對金融業形成越來越大的需求壓力,如果金融業發展滯后,有可能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
(二)生產誘發系數和最終需求依賴度系數
生產誘發系數是指某產業最終需求某項目的變化對各產業生產額的影響,用某一單位最終需求所誘發的各產業生產額與其最終需求之比來計量。生產誘發系數越大,說明每一單位最終需求對該產業生產的影響程度也越大。各產業最終需求項目對某產業的生產誘發額與所有最終需求項目誘發額的合計之比,就是最終需求依賴度系數,以此測量最終需求項目對各產業部門生產對的影響程度。
依據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個年度全國投入產出表,計算中國金融業的生產誘發系數和最終需求依賴度系數,揭示各最終需求項目(消費、投資和出口)對誘導金融業作用大小的程度,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見,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個時期中國消費、投資和出口對金融業的生產誘發系數,呈現增長的趨勢,消費引起的誘發系數從2000年的0.05368上升到2010年的0.08444;投資引起的誘發系數從2000年的0.03953上升到2010年的0.05553;出口引起的誘發系數從2000年的0.03989上升到2010年的0.06500。這表明,最終需求對金融業的生產誘發作用在增強,即增加一個單位的消費、投資和出口,所誘發的金融業的產出不斷增加。從消費、投資、出口三項最終需求項目生產誘發系數比較可以看出,消費對金融業的生產誘發系數最大,對金融業的生產誘發作用最強,說明金融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消費的增長。隨著我國擴大內需政策的不斷實施,消費增長對金融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會愈加明顯。投資和出口對金融業的生產誘發系數相差不多。從最終需求依賴度系數來看,我國金融業屬于消費依賴型產業,金融業對消費的依賴程度明顯高于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2000年、2005年、2010年三年的依賴度呈現下降趨勢,金融業對消費的依賴度較高與生產誘發系數的結果一致。金融業對投資的依賴度系數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趨勢,金融業對出口的依賴度系數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結論與政策建議
金融業產業關聯效應的主要特點是關聯范圍廣,但影響程度尚不深。國民經濟中只有農業與金融業沒有直接關聯關系,幾乎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所有產業部門都存在關聯關系;與金融業直接關聯密切的產業大多屬于第三產業,金融業與第三產業的直接關聯程度最高。金融業屬于中間需求型基礎產業,中間投入率低,附加值率高;其產品和服務是其他產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基礎生產要素,中間需求率高,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有可能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金融業的影響力系數小,對其他產業創造需求的作用較小,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弱;感應度系數高,對其他產業滿足需求的作用較大,其發展更多依賴于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發展。消費、投資、出口三項最終需求項目中,對金融業發展的誘發作用都在增強,其中消費對金融業發展的誘發作用最大,金融業對消費的最終依賴度也最高。隨著我國擴大內需政策的推進,社會消費的增長對金融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根據中國金融業產業關聯效應、產業波及效果特點,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加強農村金融發展,擴大金融業與農業的關聯關系,提高其關聯效應,滿足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對金融的需求。(2)制定金融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的政策,優化金融業的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發揮金融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3)大力發展消費性金融。目前,我國金融業主要提供的是生產性的金融服務,中間需求高達77%,而消費性的金融服務較少,發展不足,而消費對金融業的誘發作用日益增大,可以為金融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4)積極培育金融市場,鼓勵金融業創新金融產品,積極推進混業經營,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金融需求以及最終消費需求,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雨露,汪昌云.金融學文獻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 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3] 耿獻輝.基于投入產出表的中國金融業分析:結構與關聯[J].上海金融,2010,(7):10-13.
[4] 李明,李玉柱,陳天宇.基于投入產出表的金融業對安徽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2010,(7):80-80.
[5] 呂鷹飛,林秀梅.吉林省金融業的產業關聯分析[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4-48.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