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摘 要: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學好語文有效地途徑。
關鍵詞:語文素養 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184-01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在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英國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閱讀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如何開展小學生綠色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嘗試:
一、從詞句訓練開始培養閱讀興趣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課文。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學習方式、審美情趣、學習習慣的融合”。朗讀是一種語言訓練方式和語言實踐活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對于增強理解力和認知力,提高小學生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空間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讀就是在對書面語言達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上,將其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并能表達的準確而連貫。當然,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是不可或缺的。在朗讀訓練前,教師應安排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掃清文字障礙、斷句意、定語速、定重音、劃節奏等。特別是古詩詞的朗讀中,要特別主意平仄、押韻。例如《春夜喜雨》這首詩是給讀者描繪一幅春雨的特點和雨夜的景象,詩中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生活聯想,盡可能將一幅幅畫面呈現出來,以此來增強真實感,特別要注意詩的節拍。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古詩語言凝練,講究韻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所以讀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還要注意節拍。特別是絕句,寥寥數字就表態了很美的意境。因此讀之前一定要學生理解詩意,才能讀出詩中的韻味。再例如《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只,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在朗讀時要特別注意斷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給學生譯文成現代漢語也是一首詩:兩只黃鸝/在空中鳴叫,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只。
二、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課改新理念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教師的指導得法,學生的運用得當,能讓學生切實的打好閱讀基本功,培養自主意識,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例如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鏈接課《感受人間真》,本單元以“他們讓我感動”為主題,安排了四篇課文,這些課文講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閱讀時優要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人和事談談閱讀感受。再如閱讀《明星上的一粒微塵》一文,可以通過邊讀邊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說說文章中贊揚了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和華羅庚的什么品質?我們身邊誰還有這種可貴的品質等等。因此,學生在愉悅的閱讀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從而快快樂樂的學語文。
三、在閱讀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教科書這一特殊的課程資源,根據課文特點,激活學生想象思維的火花,并通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實踐活動,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閱讀《他要感謝那只手》一文,先讓學生想想道格拉斯要感謝的手是誰的?朋友的?父母的?還是陌生人的?接著討論一下感恩節我們有沒有要感謝的人和事,最后,引導學生體會那只溫柔的手對道格拉斯的意義,我們也可不可以握一下身邊人的手,感受一下來自別人給予的力量。再如閱讀《暖色的夢》一文,通過認真體悟詩歌中要表達的思想,請學生展開想象寫寫看:路邊的小花開了,大地做了一個小小的夢,他夢見了什么?你又會夢見什么?通過這些溫暖的想象,讓學生感受來自生命的力量,從而給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誦讀經典詩文提高語文素養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伴。經典古詩文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古詩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古詩如《長歌行》漢樂府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誦讀朗朗上口,道理一目了然。再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二首》、賀知章的《詠柳》、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顏真卿的《勸學》、張繼的《楓橋夜泊》、 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這些經典古詩詞在誦讀時點配以注音、注釋和誦讀指導等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品主旨,感悟聲韻,同時獲得情感熏陶和審美體驗。
如何讓學生有愉悅的閱讀體驗并深深愛上語文?這是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思考的重大課題。在當前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點點滴滴的閱讀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