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192-01
隨文練筆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閱讀教學推進中,基于文本特點,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仿寫片段,其價值在于即時為學生提供一個語言實踐、發展語文能力的路徑與平臺。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把握準確,落實得有效,不僅能讓我們的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有效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途徑之一。然而,審視現在的語文課堂隨文練筆,普遍存在著重形式、輕效率,不顧學情隨意介入等誤區,使得隨文練筆流于形式,甚至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那么,如何能讓隨文練筆有效地發揮出它的作用呢?經過探究,我自己的一些做法初步有些成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仿寫精彩片段
仿寫是學生將習得的寫作方法、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將閱讀和寫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找準文中的仿寫切入點指導學生寫片段,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式:“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隨地想去就去的故地。”這句話把書比作朋友和故地,這樣生動形象的比喻,美好而親切,寫出了讀書帶給“我”的豐碩收獲和精神享受。學生聯系上下文,讀懂了句子的含義,弄明白了句子的表達方法后,讓學生也結合自己的讀書感受來寫一寫。學生妙語連珠,他們這樣寫到: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清晨的一縷陽光,也是天邊七彩的朝霞;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艘非凡戰艦,也是一匹神奇的駿馬;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塊無比甜美的水果糖,也是一棵綴滿碩果的奇異樹……
例如《竊讀記》第一自然段:“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到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這句話句子工整,連用五個動詞,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放學后,急匆匆趕往書店的我……引導學生一次次誦讀,在朗讀中領會連動的跳躍美。時機成熟后,我讓學生仿照它的樣子,寫寫往家趕或往學校、教室、車站、商店、田野……趕的場景,在范例面前,大多數學生,都寫得得心應手。
二、補充空白懸念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文本“空白”,讓學生從文本“空白”中去想象,去創造,去挖掘,使語文教學充滿魅力。語言空白的填充,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想象、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文本的內涵。
我在教學《慈母情深》這一課時,學至尾聲,在學生深深地感受了偉大的母愛和母親的無私奉獻時,設計了補白練筆:“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來,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對母親說。我有多少話要對母親說啊!可能是悔恨,可能是決心,可能是心疼,等等,母親這個詞不得少于三次。”學生的感情被激活點燃,此處的補白練筆實現了語言和感情的同構共生。
所以,在文本的“空白懸念處”設計補白練筆,能讓學生的感情得以升華,將抽象變為形象,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層理解。
三、看插圖寫文
在教材中,許多文章都配有生動鮮明的插圖。有些插圖課文中已經作了細致的描繪,就無須再寫,有些插圖文中只是一筆帶過。如《魚游到了紙上》一文中,插圖畫的是聾啞青年認真畫魚,圍觀的人贊嘆、議論的情景。課文只寫了一句話“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我抓住這個寫文的機會,在學習了描寫聾啞青年看魚、畫魚的動作、神態描寫后,讓學生觀察圖畫,也能運用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寫一寫人們議論的情景。通過描寫文章中的插圖,學生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聾啞青年畫技的精湛,而且在把畫變成話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遷移文本,巧設練筆
學是為了運用,這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遷移運用的內容根據不同的文本而定。
可遷移文本中的表達方式進行練筆。如學習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設計練寫排比段落:①天上的云真白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上的云真厚啊,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上的云變化真豐富____________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園里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________;公園里的花真香啊,____________________;公園的花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
可遷移文本的結構段落進行練筆。如學習了《趙州橋》二、三自然段后,可以讓學生運用過渡句來寫話,可寫“小明不但愛學習,還樂于助人”諸如此類的內容。
可遷移文本的描寫順序進行練筆。如《火燒云》一課中,寫火燒云變化的三個自然段寫作思路是一樣的,先總寫火燒云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對它進行具體形象地描寫,最后寫它是怎樣消失的。抓住火燒云變化速度快的特點,讓學生也來寫一種火燒云。
五、練在情感噴發處
劉勰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動”方能“辭發”。新的語文教學,應使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展開與文本與萬物的心靈對話。
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課件再現當年洛杉磯地震的恐怖鏡頭,我以“阿曼達在廢墟下”為“情感共鳴點”設計了一次小練筆:廢墟下,四周是無邊的黑暗,是無邊的恐懼,是無聲的寂靜。七歲的阿曼達是怎樣熬過這漫長的38個小時的呢?請想象一下,他會想些什么?他會不斷地對自己、對同學說些什么呢?在面臨死亡時,他又會有多少話要對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說啊?請你寫一寫。他的恐懼,他的絕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憶和希望都在學生筆下噴涌而出。雖然有的孩子只有三言兩語或四五句話,但這次練筆卻成了學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謂“情動而辭發”。當然,要抓住情感共鳴處,教師首先要深入細讀文本,鉆研文本,自己先走進文本去產生情的感動,再以“情”來觀照文本,從中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點”,精心設計寫的話題,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訓練自己對文本的敏感度,應有一雙深入挖掘課文內涵的慧眼,做個有心人,及時發現讀寫訓練結合點,緊扣課文引導學生練筆,多給學生提供練筆機會,巧妙設計,不斷豐富學生寫作經驗,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隨文練筆真正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