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霏

2016年6月1日,在歐洲“文化藝術之都”的巴黎市中心,一場以“錦繡絲路—中國精品刺繡藝術展”為主題的展覽,驚艷亮相。展覽由中國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名瑞集團中國刺繡研究中心共同舉辦,通過展示中國經典非遺——刺繡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傳遞中國文化歷久彌新的內涵與魅力,推動“中國工匠精神”的培育,促進中法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
一針一線,匠人精神
此次展覽,首次呈現了兩幅開創中國刺繡紀錄的巨幅高精繡藝術品:清代名家袁江的《阿房宮》和當代著名山水畫家陳克永的《大壑騰云》,同時展出繡線細逾發絲的《維摩教演圖》等近40件不同風格內容的珍貴繡品,更有兩套80年代中國傳統的新娘嫁衣——殿堂級金銀線刺繡龍鳳褂裙。而參展的全部刺繡精品,均出自名瑞中國刺繡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刺繡研究學者蔡民強與李春亮之精心設計創作。此次展覽,將兩位來自廣東潮州的刺繡藝術家推至公眾眼前,更從一個國家的層面深度詮釋了“工匠精神”的內核與氣質。多年來他們走遍了全國各個繡區,從數百個手工刺繡坊中挑選出近幾十位巧手繡匠,親力親為出題材、制畫稿、組材料、定繡色、提針法,歷時五年多研究出品數百余幅手工刺繡精品。展品內容之豐,涉及人物刺繡、動植物紋樣、自然風光等多種題材;繡技之高,集中國刺繡的亂針、平針、圓針、釘針等多種繡法于一體,實現“去派別化”,推動刺繡藝術的融合發展。“我們希望留存下來,走向世界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繡種,而是中國刺繡的集大成者。”蔡民強說。
作為資深刺繡專家,蔡民強40年來潛心刺繡技藝研究,他攜手摯友李春亮先生,開創性地提出“現代中國刺繡藝術”的新概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融通各大繡種針法,歷時四年時間,創作出100多幅全新風格的高精繡品,不斷推動這門針尖上的國粹傳承創新,走向當代藝術繁榮的頂峰。
中國刺繡,世界之觀
“進入展覽大廳,我屏住呼吸,很震驚,在這些作品面前我很渺小,在這些文化精華面前我變得渺小,刺繡藝術在中國經歷一個又一個世紀的傳承,今日她現代化,她的顏色更絢爛,畫面震撼人心!”2014獲法國文化部騎士勛章的曼儂艾拉·皮拉教授(Manoel PILLARD)激動地說到。本次活動吸引了諸多中法重要媒體到現場進行采訪報道。除了新華社、歐洲時報、新歐洲戰報、法國華文衛視等駐法媒體外,環球時報、羊城時報、廣東電視臺等重要媒體還專門派出記者從國內遠赴巴黎進行專訪。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蘇旭稱贊道:“這是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十幾年來最好的一次展覽。”法方多名嘉賓表示:“中國刺繡這項特殊的藝術對于時尚界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要注重保護、傳承和創新,與時尚相結合。這個展覽令我們太震撼了,我們從沒見過如此精美的刺繡。
中國刺繡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走出去,讓世人看到她的精彩,通過展示中國刺繡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傳遞中國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創新,永遠是藝術發展的源泉。”蔡民強認為,一個新時代的藝術作品,必然是這個時代嶄新科技與藝術的結晶和反映。在眾多繡品中,巨幅《阿房宮》對蔡民強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幅由12條通屏組合而成的繡品,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這幅繡品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的匠心巧思與新時代的科技手段緊密結合,擦出了令人驚嘆的火花。
《阿房宮》長6.52米,寬1.92米,尺寸遠遠超過其他繡品。蔡民強和李春亮用了9個多月的時間探索作品的雛形,特制了兩邊長度超過8米、重達100公斤的繡花架,并花重金定染了一整套耐磨度、色牢度、耐曬度均達4.5級的高標準繡花線。借助高科技,《阿房宮》整體上氣勢恢宏,局部則刻畫入微,將原作華貴綺麗的畫風表現地淋漓盡致。《阿房宮》的問世,也讓蔡民強充滿了信心,“我相信,隨著現代經濟的繁榮、紡織技術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創作出像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圣彼得堡博物館的巨幅油畫一樣大小的刺繡作品。”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當岐給予此次展覽高度地評價,“這次展覽現代中國刺繡藝術品代表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是對中國傳統刺繡技藝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是國家軟實力的一種彰顯。無論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繼承,還是對于現當代刺繡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很強的振興和促進作用。對于豐富中外文化交流內容,向世界介紹和宣傳中國文化,具有現實意義。兩位大師長期以來對中國刺繡技藝和文化的深入執著的研究,不僅挖掘、保護和繼承了傳統非遺文化,而且結合現當代藝術,發展了刺繡這個古老的非遺文化。他們的大作是國寶級的,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具有里程碑意義和價值。”
文化傳承,藝術創新。近年來,蔡民強創作的中國刺繡藝術精品都是孤品,“我們放下一切專心研究創作,不是為了把繡品當作商品,而是把繡品當成藝術品來研究、提升。”蔡民強感嘆道,“我們只希望做出最好的精品,讓刺繡技藝得到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走上新的臺階。此次巴黎之行,我們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世界關注‘中國刺繡這一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