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恩兄弟,美國當今名聲最為卓著的獨立制片旗手。“科恩兄弟”組合包括喬爾·科恩與小他三歲的弟弟伊桑·科恩,與其他名導相比,科恩兄弟30年18部作品算不上高產,但幾乎部部精品。在十一年里憑《巴頓芬克》、《冰血暴》、《缺席的人》三奪戛納最佳導演的戰績前無古人。
《紐約客》的一篇評論文章如此評價科恩兄弟:“再多的天才也無法填補他們影片的空洞蒼白,如果不學會在片中加入一點現實的成分,他們永遠都只能是在大師的殿堂下玩耍的最聰明的孩子。”
是的,只有那些力圖保持觀念和行動自由之獨立精神,而又有幸得到好萊塢垂青的獨立電影制作人,才是美國獨立電影的精英。科恩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從演職員名單中,非常明確哥哥喬爾是導演,弟弟伊桑是制片,兩人合作撰寫劇本,但現實工作中卻難以這樣明確區分。科恩兄弟兩個總是一起策劃、一起寫劇本,一起去看電影,片場上經常看到他們竊竊私語,交換著只有他們才懂的意見,甚至在生活中他們都共同撫養一個他們收養的孩子。
他們兄弟出生于明尼蘇達的一個猶太中產之家。父親愛德華在明尼蘇達大學教經濟學,母親麗娜是圣克勞德國立大學的藝術史教授。兄弟倆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郊區圣路易斯帕克長大,直到他們念大學才離開這兒。
平靜的童年生活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向電影世界的大門,他們從小便與電影相伴,這個美麗而又虛幻的世界仿佛他們的玩伴兒一樣熟悉,無論是祥和安靜的鄉村還是黑暗墮落的城市都是他們故事的發生地。他們對于故事背景的選擇絕不是漫不經心的,恰恰相反,他們每次都經過認真地選擇,每個故事也都是在這樣一個刻意選好的背景下順理成章的發生與結束。
少年時的科恩兄弟便開始接觸攝影機,他們用給人修剪草坪得來的錢買了一部超8毫米攝影機,和鄰居家的孩一同改編制作一些電視里看來的影片,通常是一些“拙劣仿制”的好萊塢式電影。
哥哥喬爾后來去紐約大學攻讀電影,并留校任教。弟弟伊桑在普林斯頓獲哲學學位后,在梅西百貨當秘書。兄弟倆把閑暇時間的精力都放在為獨立制作人寫劇本上,仿佛又回到童年般形影不離。
一九八四年,他們的第一部電影《血迷宮》的成功,當時只是表現在影片成本與票房的比例上,至于影片所產生的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還要再等上幾年才能顯露出來。所以,接下來的兩年中,兄弟兩個只完成了一部《捉蟲殺人事件》的劇本,并沒有馬上開始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直到一九八七年,才再度推出他們的新作《撫養亞利桑納》——這部電影是他們相對主流的一部作品。一九九零年他們又推出《米勒的十字路口》。三年一部作品,似乎難以滿足不耐久候的影迷,但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令所有人無法忘掉兩個人展現出的驚人才華。在傳統影片題材范圍內,講述一個并不十分特別的故事,風格化的手法,陰暗的黑色調子,讓你在明白故事之后,又恍惚于迷離的手法。這一切,都使得所有看過這一對兄弟影片的觀眾和影評人,難以忘掉他們平和的怪異、溫柔的夸張和彬彬有禮的黑色幽默。
一九九一年的《巴頓芬克》,是他們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此前的三部影片,都僅僅是在想象與現實的疆界上逡巡,而從這部影片開始步入了二者之間廣闊的灰色地帶。即使《巴頓芬克》不是自傳,也無疑是來自兄弟倆現實中的經歷,尤其是其中對于好萊塢大制片商的諷刺性描繪,則肯定是自《血迷宮》成名之后兄弟兩個最大的感受體現。在《巴頓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場景都是提煉自生活,經過夸張處理,明顯帶有魔幻色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是西方文化自卡夫卡以來的現代派思潮在90年代電影領域的體現,形成他們影片最大的特色。
影片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他們從此躋身世界級大師名導行列。同時,這一對編、制、導全面合作的兄弟組合,更以其近乎傳奇的合作方式,為他們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而《老無所依》的成功帶給他們新的光芒。奧斯卡是一場雙雄對決,兩部名垂影史的杰作在同年誕生,一個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血色將至》,另一個就是科恩兄弟的凜冽之作《老無所依》。
從整個頒獎季到最后的奧斯卡爭鋒,兩部電影幾乎橫掃千軍奪遍各項風向標大獎,其他如《朱諾》《贖罪》等紛紛淪為陪跑選手。最終的決戰之夜,《老無所依》先斬獲最佳影片與最佳改編劇本,科恩兄弟榮膺最佳導演,哈維爾·巴登也拿到最佳男配。頻繁上臺領獎致辭,伊桑不忘冷幽默本色,凡是輪到他發言,均以“謝謝”一詞了結,干脆利索。
他們非常善于編織故事,常使用一些自己習慣性的技法,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情節突變。科恩兄弟故事中的情節變化因素和進展的動力通常來自偶然性的人或事件。
出自他們的影片像是從老的黑色電影和犯罪小說里跳出來似的,總逃不出三大要素:奸情、謀殺和錢,三者之間互為因果。科恩兄弟總是將主角置入一個全然荒誕的瘋狂境地,用永遠出乎其意料的命運折磨他們。
兄弟倆基本所有電影的劇本都是自己寫的,然后哥哥導演,弟弟制片。他們故事的最大特點就是小人物命運的不可預知性和顛覆性,最終回歸平淡。
并且幾乎每部影片都不是發生在當代社會的故事——《大地驚雷》比老版還忠實地還原原著;《老無所依》感嘆西部世界禮崩樂壞,警匪之間不再有道義可言;而《醉鄉民謠》則是獻給美國上世紀民謠黃金時代的一首情歌。
在片場,大哥喬爾是兄弟倆中比較嚴肅寡言的那個,弟弟伊桑有時則會充當片場的潤滑劑。當工作人員來找導演詢問事宜時,一般都是找哥倆中離得最近的那個人,而另一位則會悄悄地離開,這是哥倆的默契。曾在科恩兄弟片場做事的工作人員稱,幾乎從沒聽到過兄弟倆同時開口講話。
時至今日,當初的獨立電影宗師喬爾·科恩已年過六十,他們還像是大學圖書館里的書呆子,頭發蓬亂,總穿著舊T恤和牛仔褲。喬爾習慣于板著一張撲克臉,始終端著架子;伊桑則像一個羞赧的紅頭發老男孩,話非常少,有時結巴,說不下去的時候就絞著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