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選“自清”做名,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他的作品《背影》,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在他淡淡的筆墨中,流露著深情,沒有半點矯飾,卻蘊藏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如今,朱自清去世已68年,而他筆下那位在南京浦口火車站捧著橘子的父親,卻久久留在人們的腦海里……
朱自清出生時,作為蘇東坡鐵桿粉絲的父親朱鴻鈞從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得到靈感,給孩子取名“自華”。朱自清的祖父和父親在江浙一帶做個小官,家道算是小康。朱自清5歲時,全家遷至揚州,在這里他度過了青少年時代。
朱自清自幼在私塾受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考入揚州兩淮中學,畢業時被授予品學兼優獎狀。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寒假,他遵父母之命回揚州與揚州名醫武威三先生的女兒武鐘謙完婚。這年冬天,父親賦閑,原本較寬裕的家庭經濟逐漸拮據,他自覺應當盡早分擔家庭責任,遂改名“自清”自勵?!扒濉闭摺扒遒~”、“清償”、“清楚”也。后來,他跳級報考北京大學本科,1917年被錄取為哲學系的學生。為激勵自己積極進取,取《韓非子·觀行》中“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為自己取字“佩弦”。他進入哲學系后加倍刻苦,于1920年提前畢業。
與清華的半生緣
1925年清華學校設大學部,經俞平伯推薦,朱自清當年8月起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如今校園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記載了他作為學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寫照。朱自清短暫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時光是在清華度過的。
在水木清華荷花池北畔,已有一道粗裂紋的朱自清漢白玉雕像,面對著一塘荷花若有所思。在荷花池東畔,有一座古式四角方亭,原名“迤東亭”,1978年為紀念朱自清,改名“自清亭”。因亭子設于此地,很多人誤以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亦源于此地,但其實《荷塘月色》的“原址”在近春園荷塘的西北隅。1927年夏,朱自清夜賞這片荷塘,寫下了《荷塘月色》。現在近春園東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資紀念。
這里處處都留有他的痕跡。朱自清在此任教時,曾經居住過清華古月堂、南院(照瀾院)18號、西院45號、北院9號和16號。
建于清道光二年前后的古月堂,應該算是簡樸的朱自清住過的最豪華的宅子了。古月堂的垂花門,至今保存完好,院內的松樹掩映得院子更添了幾分神韻。這古建庭院最初為清華園園主的書房,朱自清《背影》一文,就在古月堂潤澤的燈光下寫成的。
離開古月堂后,朱自清遷至南院18號單身宿舍,與陳寅恪等為鄰。南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頂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組成,是清華以前的教授住宅群。1934年以后改稱舊南院。1946年抗戰勝利清華復校后,由朱自清提議將“舊南院”的稱呼按諧音改稱“照瀾院”。如今的照瀾院18號,成了個眼鏡店,眼鏡店店主應該也想不到,在這些灰色老房子里藏匿著清華厚重的歷史吧!
1927年初,朱自清將妻兒接到清華園,遷居至西院45號。那是一大片爬滿南瓜藤、邊上種了菜的青磚老房。西院于1924年和1933年分別落成,是清華改辦大學和作為國立大學迅速發展時期建成的教職員住宅區之一。這里原本坐落的是一片整齊的平房,散落著幾十戶院落。一座座不起眼的房子里,曾經居住和聚集著許多清華名人,可以說它是清華歷史的見證。
1933年1月,朱自清一家搬進北院9號,后又遷往北院16號。1948年,他離世之前,一直住在北院16號。
尋找朱自清住過的北院,如今已基本消失,竹林深處的遺址,只剩一塊石碑訴說著北院的歷史。北院16號是北院唯一保存下來的老建筑,位于北院東南角,現在是清華大學物業管理中心。北院住宅區建成于1911年,與清華學堂同期,是清華最早的教員住宅區。2000年,清華在北院遺址的基礎上建成景區,為紀念歷史,景區沿用“北院”舊稱。
七次跳槽 跳進清華
任教清華之前,從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的五年間,朱自清走馬燈般地換了七個學校,最終才跳進清華。
1920年,朱自清從北京大學畢業后,經校長蔣夢麟推薦,來到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對于初登講臺的朱自清,其學生魏金枝后來回憶說:“說話呢,打的揚州官話,聽來不甚好懂,但從上講臺起,便總不斷地講到下課為止。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預備了的話,便不免在喉嚨里擠住。于是他就更加著急,每每弄得滿頭大汗?!奔爸翆W生提問,他更是手足無措。糟糕的表現令初出茅廬的朱自清十分尷尬。一個月后,朱自清堅決要求辭職。第二年夏天,經好友介紹,朱自清回到了母校揚州省立第八中學任教務主任。朱自清雖為人謙和,但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校方發生了爭執。同年9月,經朋友介紹,他來到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書。初來乍到,他便遭遇到了中國公學的學潮,朱自清被解聘了,之后他又回到了杭州第一師范學校。經過兩年的歷練,朱自清已經“漸漸為同學們所認識,成為信仰中的新人物”。
《背影》背后的故事
1928年10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侗秤啊返某霭娲蟠筇岣吡酥熳郧宓穆曂N闹心菢闼氐奈淖?,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
然而朱自清在《背影》的最后寫道: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透過這段文字,不難發現,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前一定鬧過別扭,發生過不小的沖突。
1917年,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在徐州失業后,生活逐漸困頓。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是家中長子,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但朱鴻鈞畢竟是封建式家長,為了維護傳統的家庭倫理,捍衛父親對兒子的絕對權威,他做出了一些令朱自清無法接受的事。最初是朱自清在1921年任揚州省立八中教務主任時,朱鴻鈞憑借與校長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當月的全部薪水。這種專制的家長行為與朱自清追求自由的個性產生了沖突。于是,朱自清憤然離開揚州,到寧波、溫州等地執教。1921年冬天,朱自清從老家接出妻兒,在杭州建立了小家庭。朱鴻鈞感到自己好不容易養大的兒子,竟然在翅膀硬了后想拋棄自己和家庭,父子從此失和。
由于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北京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物價飛漲,國民黨就向人們發美軍的救濟糧??墒?,以朱自清為代表的一批教授們寧可餓死也不去領救濟糧。1948年8月12日,就在他簽下不領美國面粉宣言之后不到兩個月,朱自清嚴重的胃潰瘍最終導致胃穿孔,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