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云
摘要:分析韓非子有關(guān)矛盾的故事矛盾,可以得出矛盾的問題是由不相容的兩者出現(xiàn)在同一時空(層次)上而導(dǎo)致,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讓這兩者變成相容或者令其不在同一時空(層次)上出現(xiàn)。在具體落實此解決矛盾之道方面,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國學(xué)智慧給出光輝的典范。
關(guān)鍵詞:矛盾;根源;解決之道
當(dāng)今之世各種矛盾沖突層出不窮,國與國斗,民與民爭,一人之身與心亦沖突不少。各種矛盾之存在是在所難免?“天下萬物,無獨必有對”(程顥),只要有兩個事物就有走向矛盾沖突而難以相容的可能性。因此,解決矛盾就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欲解決矛盾,當(dāng)先明矛盾一詞之來由,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今日所使用的“矛盾”一詞源于韓非子之一故事: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
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韓非子·難一》)
矛與盾原是戰(zhàn)爭中攻擊和防御的兩種不同武器。矛用來攻擊,而盾防御其攻擊的。故事中,賣家把其所賣之矛吹捧為無物不陷,又把所賣之盾吹捧為無物能陷,結(jié)果被好事者“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問題難住了而無以應(yīng)。韓非子由此得出,“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得結(jié)論。以上矛盾不相容之故事可簡化為三構(gòu)件:(1)矛與盾各具絕對化性能。(2)矛與盾相攻,即用絕對性能知矛去攻擊絕對性能之盾。(3)同世而立,即它們處于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時空)。
以上所述,不能兩立的原因是矛不能容盾,盾亦不能容矛,所以它倆就不能并存于同一個時空。換而言之,即兩個絕對而不相容的東西不能同時存在于同一個時空,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兩個事物矛盾不相容而產(chǎn)生沖突與紛爭的道理。
兩個不相容的事物(如A與B)之間可能出現(xiàn)兩種類型之結(jié)果:
先說第一種可能。如果出現(xiàn)在同一個時空,它們之間會出現(xiàn)幾種情況:(1)A干掉B,最后剩下B;(2)B干掉A,最后剩下B;(3)A與B暫時都不能干掉對方,一直都存下去。結(jié)果有兩種可能:一種是A與B兩敗俱傷最后融合為新整體c。這個整體中既然包涵A的東西,也包涵B東西,而實現(xiàn)和解;另一種是A與B同歸于盡。以上諸種情況都會上A、B雙方或者至少一方付出慘重的代價。
次說第二種可能。有種力量使他們不在同一時空。這可分為三種情況:(1)A與B時同空不同;(2)A與B時異空同;(3)A與B時空皆異。這三種情況解都不會兩者出現(xiàn)斗爭的可能性。
因此,欲解決矛盾問題,就需要去研究這種能夠讓兩個不相容的東西(A與B)不在同一個時空的力量之源是什么。
一種是源自于A與B兩個內(nèi)部的力量。其中的一方不參與另外一方的競爭或者雙方都謙讓,此為儒家所倡導(dǎo)者是也。如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君子不與人相爭,就不會出現(xiàn)同一個時空爭的軌道上。道家在這方面走得更遠(yuǎn),是虛己以應(yīng)物,對方是實的,而自己變虛了。儒家有“是非”是為了懲惡揚善或者隱惡揚善來讓人們(萬物)各得其所,減少矛盾與沖突。
另外一種是通過外力來實現(xiàn)。通過外力來把兩個矛盾而不相容的東西安置到一個有秩序的系統(tǒng)之中,讓它們處于同時而異位或者同位而異時或者時位皆異。這個就是儒家安頓生民萬物的辦法,這種安頓有兩種:(1)一種立足于安頓的對象自身而言,是讓它們各自成就各自的使命而不互相干擾。(2)立足于安頓者本身而言,就是要把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東西,放置到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之中來讓他們產(chǎn)生各自的功用。
其實,以上解決事物之間矛盾的方式,于韓非子的故事之中已經(jīng)蘊藏了答案。真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是需要善于發(fā)現(xiàn)罷了。讀者如有不信,請看以下分析:
首先我們回顧韓非子故事中引出矛盾不相容的困難的三個部分,即:(1)矛與盾的性能絕對化;(2)矛與盾相攻;(3)同世而立。要解開矛盾不相容的困難問題,我們就應(yīng)該從這個三個組成部分入手。首先,我們不難看到,假設(shè)去掉(2),(1)與(3)可以同時存在。故事中賣矛與盾的賣家就是這么做。在沒有被問及相攻的情況之前,他叫賣不停,并沒有覺得有什么問題。因為他頭腦中忽視了兩者相攻的情況。因此,解決矛盾最重要的是想辦法讓他們不互相攻擊,或者他們自身想辦法相容。至于如何做到這兩方面,則前文已述矣。
當(dāng)今世界上有許多矛盾問題解不開,其實只要有矛盾就會有解決矛盾的方法,只是人們不善于返回其矛盾產(chǎn)生的根源來看問題罷了。用邵堯夫的話講,就是“只在其中顛倒顛”,天機(jī)盡在其中,系乎其人善反與不善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