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宜進
摘 要:失獨家庭的心理困境是失獨家庭面臨的最核心問題,對失獨家庭的心理救助卻是被忽視的方面。社會工作者在對失獨家庭心理困境進行介入時,可從完善家庭功能、重構社會支持網絡、巧妙運用互聯網和靈活運用靈性社會工作四個方面著手,在失獨家庭的心理救助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關鍵詞:失獨家庭;心理困境;社會工作介入
隨著失獨家庭數量不斷增多,失獨家庭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失去獨生子女,失獨家庭的各方面生活都受到嚴重打擊,迫切需要幫助。社會工作作為致力于助人自助的社會力量,在失獨家庭的救助中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一份責任。從失獨家庭的現實需求出發,選擇適當的社會工作介入路經對服務效果至關重要。
對于失獨者來說,心理困境是其他一切問題的根源,心理困境影響了失獨者的衣食住行和社會交往,是失獨者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問題,解決心理困境是解決其他一切困境的中心點。在中國社會,由于受傳統風習的影響,子女之于父母,除了互相滿足愛的需求、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求外,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很大程度上能滿足父母自我實現的需求。此外,與社會上同齡人相比,同為父母,同樣生養了小孩,父母的自信和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失去子女后,失獨父母與社會上的同齡人相比,因為自己沒有子女而被別人憐憫和看低,因而自信和自尊受到極大影響,進而會認為生活不再有目標,自身不再有價值。精神需求的無法滿足影響了失獨父母對滿足精神需求的動力,失獨父母不再有自我實現的意愿,拒絕接受新的認知,沉浸于痛苦和自責中,對尋求改變采取消極態度。
當前對失獨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政策的宏觀層面,對微觀層面失獨家庭內部的實際情況關注較少,但微觀層面的問題往往與失獨家庭的聯系更為緊密和更需要迫切解決的。此外,失獨家庭救助主要集中于物質幫扶,但大量調查都顯示,失獨家庭現在更加欠缺的心理幫扶。因此,對失獨家庭的心理幫扶是社會工作者對失獨家庭最為核心的服務,社會工作者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層面發揮作用:
注重家庭社會工作
“失獨”問題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失獨家庭的健康與否嚴重影響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況。深究失獨家庭產生問題的原因,首先,在支撐家庭的核心上,原本作為父母之間紐帶的孩子的死亡,導致支撐家庭的主軸——親子關系倒塌,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從相對積極走向悲觀失望;其次,在夫妻角色和責任分工上,孩子的死亡使原本在撫養子女和養活家庭上有明確角色和分工的父母雙方不再有明確的兩性分工,而是各自為政,自由分工;最后,在家庭權力架構上,夫妻雙方不再關注家庭,權利意識淡薄。這一切的變化,導致夫妻雙方的互動減少,夫妻關系走向各自獨立,家庭關系結構失衡,家庭功能紊亂,家庭的穩定性急劇降低,最終家庭走向解體。有調查顯示,截止2013年,我國失獨父母的離婚率為30%,而我國總體離婚率最高的年份(2012年)離婚率為2.29%(張必春,陳偉東,2013)。可見,失去獨生子女是失獨父母離婚的直接原因。在婚姻沒有解體的失獨家庭中,夫妻雙方的情感也承受著巨大壓力。
針對失獨父母的心理問題和因家庭結構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聯合家庭治療法和結構家庭治療法相結合的模式,讓父母雙方重塑自我價值,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重建合適的家庭結構。
1.重塑失獨父母的自我價值
社會工作者需要從人本主義精神出發,發掘失獨者身上的閃光點,并幫助失獨者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此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家庭歷史生活經驗整合的方法,幫助失獨者從之前的家庭生活經驗中找到自己一直被自己忽視的生命閃光點,也可以根據是讀者的特長引導失獨者在新的領域取得成績,讓失獨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潛能。社會工作者還必須幫助失獨者重新接受“失獨”這個事實,幫助失獨者逐漸接受這個事實,梳理其中的責任,放下失獨者心中的包袱,與失獨者一起創造開啟新生活的機會,找到當前生活的中心,或是開發新的生活重心。
2.重建家庭內部良好的溝通方式
薩提亞分析認為溝通的效果由個人自我評價的高低決定,即由個人的自尊的高低決定。自尊低的人容易對自己產生自我形象低的看法,為了掩飾這一自我而產生防御性行為,如口是心非,討好,責備等等。不良的溝通反映在失獨者身上,表現為不需要回應的匯報、表里不一的情感表達、自我責備或是責備對方、漠不關心。而家庭不良的溝通方式又會反過來對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產生不良影響。社會工作者需要向失獨父母雙方指出他們之間的溝通問題,并聲明改善溝通方式對家庭的重要性。社會工作者可以為失獨父母雙方創造情境,或者提供話題,并且說服雙方中較為開明的一位主動發起溝通,幫助失獨父母雙方進入到正常溝通的軌道。
3.建立良好的家庭結構
合理的家庭結構是家庭穩定、和諧發展的基礎,失獨家庭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原有家庭結構的破壞,所以重建合理的家庭結構對失獨家庭來說至關重要。社會工作者需要幫助失獨家庭找到新的家庭核心軸,重新定義雙方的夫妻關系,劃分夫妻間的責任和權利,重新找到家庭結構的平衡點。
社會工作者需要幫助失獨者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父親或是母親的角色,還有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后者的角色不會隨著前者角色的消失而消失。當父親或母親的角色消失后,失獨者應該主要扮演好夫妻間的角色,維護家庭系統的運轉。社會工作者可以角色扮演的方法,重現家庭生活中曾發生的事件,讓夫妻雙方回顧自己過去的經驗,體會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從而改變自己原有的感受和想法。
重建社會支持網絡
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可以分為外部和內部兩部分,外部包括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內部包括失獨者人際關系圈、失獨者家庭、失獨家庭自組織和失獨者自身。這些要素構成了完整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網絡,社會工作者需要整合這些要素,為失獨家庭爭取更多的支持和資本,解決生活需要,幫助失獨者重建健康的身心,促進社會融入,增強對社會生活的信心。
1.完善外部社會支持網絡
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等外部社會支持網絡是失獨家庭獲得物質幫扶、生活照料的主要來源,是失獨家庭維持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保障。社會工作者要不斷致力于在社會政策層面上為失獨家庭整取福利,在基本生活保障、養老、醫療等方面進行政策推動。養老問題一直是失獨家庭面臨的重大問題,學界認為建立以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提倡社會組織和養老機構提供服務,鼓勵志愿者加入,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失獨家庭養老模式。
2.構建內部社會支持網絡
失獨者人際關系圈包括失獨者的朋友、同事、親戚等與失獨者有情感上的聯系并在失獨者以往的生活中有過較為密切的人際交往的人群,他們可以為失獨家庭帶來心理撫慰和一部分的物質支持。社會工作者一方面要鼓勵失獨者重新逐漸融入人際交往圈,另一方面也要爭取這部分人群對失獨家庭的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對這部分人群進行培訓,教授他們與失獨家庭相處的技巧,利用原有的親密關系這個優勢讓失獨者更容易接受他們的幫助和安撫。此外,當政府、社會組織等外部社會支持網絡無法有效提供救助時,社會工作者需要幫助失獨家庭爭取失獨家庭的親戚、朋友、同事等的物質救助和生活照料。
失獨家庭自組織在近年來發展迅猛,一方面是因為政府、社會組織、社區等社會支持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失獨家庭的能動性讓他們不斷尋求著自救。失獨家庭自組織是失獨家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自發組織并建立起來的互助性質的組織。失獨家庭自組織起源于失獨者的抱團取暖,在失獨家庭自組織中,失獨者面對著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更容易敞開心扉,相互傾訴和相互鼓勵。我國目前已有幾個大型的失獨家庭的自組織,它們的專業性不斷增強,為越來越多的失獨者提供心理上的港灣,并且招募社會資金為幫助有生活困難的失獨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社會政策在這方面的缺位。社會工作者可以帶領失獨家庭進入到這類組織中來,在自組織中擔任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以專業的技能和方法在自組織內部發揮作用,為失獨者的自我成長和自組織的發展保駕護航。
巧妙運用互聯網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已經讓它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樂趣,社交、獲取資訊、學習等功能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對于失獨者更是如此。
具體來說,互聯網對于失獨者有三個主要的功能——交往、了解外部世界、學習新知識。首先,在交往功能上,互聯網能夠讓失獨家庭自組織超越地域的限制,建立失獨家庭QQ群、失獨家庭貼吧和網絡論壇,讓更多的失獨者有機會融入到溫暖的大家庭中去,在那里獲得撫慰,分享信息。其次,互聯網極為便捷的咨詢獲取功能能夠幫助失獨者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讓失獨者不至于與社會和時代脫節,為失獨者帶來心理上的慰藉和社會融入感。失獨者也可以利用那個互聯網了解跟多的社會政策,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為自己爭取相應的權利。最后,互聯網上極大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滿足失獨者填補生活空虛的需要,幫助失獨者找到新的生活樂趣。比如,失獨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聽自己感興趣的公開課,學習養生知識等,幫助使讀者重建對生活的希望,重塑個人價值,增強自尊和自信。
合理使用靈性社會工作
靈性社會工作,即社會工作者靈活使用各種可以啟發靈性的工具,引導失獨者通過親身體驗、知覺和反思而實現自我超越,達到內心自由、幸福的境地。
靈性社會工作介入的技巧包括敏感性訓練、戒定、覺察呼吸之道、靈性整合、真實地表達、傾聽協商、參與行動(運動療法、藝術療法、讀書療法、自然療法等)、倡導行動(社會工作研究、社會政策倡導)、聯合行動(個體聯合、社區行動)等(陳勁松,2013)。
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人本治療模式讓失獨者悅納自己,通過理性情緒治療改變失獨者的不合理認知。此外,社會工作者可以適當教授失獨者進行放松訓練,如有意識的呼吸和冥想,有意識地開發失獨者的天賦。社會工作還有一大任務就是幫助失獨者擺脫“物性”,當外物改變時失獨者仍能保持內心的專注,當失獨者能夠保持內心的和諧和充盈感,就不會因為外界的環境改變而影響自己的幸福感。此外,在失獨者接受幫扶的同時,也可以倡導他們作為志愿者進行公益活動,如在社區進行志愿環保服務,在養老院進行義工服務等,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明確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勁松.當代靈性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社會工作,2013,(4).
[2] 張必春,陳偉東.變遷與調試:失獨父母家庭穩定性的維護邏輯——基于家庭動力學視角的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3).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