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吳玲 成敏
摘 要:五四運動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上政治舞臺,無政府主義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無政府主義以其自身的理論特色,對新文化運動,五四愛國運動以及早期馬克思主義形成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認識無政府主義有助于我們自覺抵制各種無政府主義的消極影響,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關鍵詞:無政府主義;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
一、社會背景
鴉片戰爭后,封建制度逐漸崩潰,資本主義雖有一定發展,但還十分薄弱。農民、小手工業者和其他小私有者占人口絕大多數,小資產階級大量存在。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隨時都有破產的危險,有財產公有、實行平均主義的愿望。另外,極端反動與專制的晚清政府為無政府主義的傳入提供了極好的政治環境。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的一系列改良和革命并沒有使廣大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使人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廣大人民迫切的需要尋求一種解決現狀的辦法。 此外,多數從小資產階級土壤中破繭出的知識分子,具有主觀、片面、虛浮和急于求成的性格,當他們產生革命的要求時,無政府主義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需求。從無政府主義本身來看,它雖未能承擔起對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指導重任,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封建的資產階級啟蒙和社會主義啟蒙的作用。
二、無政府主義與新文化運動聯系
(一 )反對強權和專制統治,對私有制度極端仇視,幻想保持小農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無政府主義者把國家看作萬惡之首,認為國家限制自由,維護階級統治,顛倒是非,欺騙人民,制造戰爭,隔絕人群。他們主張取消一切與國家有關的政治制度、政黨、法律、軍隊等政治形式,保障個人的自由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助。他們也反對私有制度,認為財產私有和人的本性不符,私有制度造成了無數人間罪惡和悲劇,無政府主義對私有制度的極端仇視反映了機器大工業條件下資本擴張和資本壟斷給小資產階級和手工業者生存空間帶來的無情的擠壓,以及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是社會底層人們的實際感受。此外,無政府主義者從反對專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對封建儒家思想的“革命”,他們發動了近代以來最為激進的“孔丘之革命”,“孔丘砌專制政府之基,以茶毒同胞者,一千年矣……夫大祀之牌位一日不入火剎,政治革命一日不可湊功,更何問男女革命,更何問無政府革命,擒賊先擒王,不之知,抑毋亦有所迷信乎!吾請正告曰:欲世界人進于幸福,必先破迷信;欲支那人進于幸福,必先以孔丘之革命”。他們將周公看作“古代野蠻民族中之狡猾者也”,孔子是愚民政策的“腐儒”、“小儒”,孔子被“民賊”所利用成為中國最大的迷信,養成中國人好古的癖好,阻礙了歷史的進化和科學的發展。褚民誼說:“中國人最富好古思想,……其受毒致病之處,在于多讀四書五經,食古不化,以致非古人言不敢言,非古人行不敢行,猶傀儡之一揚手,一舉足,不能出于作傀儡之意旨”。此外,無政府主義者還提倡婦女解放和青年人大膽追求個人幸福,這些主張和新文化運動的觀點相吻合,成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同盟軍。
(二 )無政府主義強調“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張人與人的自由聯合。
克魯泡特金將達爾文以“生存競爭”為基礎的進化論,修改為以“互助原則”為基礎的進化史觀。認為在動物或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中,不是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的種群得以生存下去,而是善于合作、互助的種群獲得優先的生存權,強調:“不論是在動物界還是在人類中,競爭都不是規律”只有團結起來實行互助,才能“給個體和全體以最大的安全,給他們以生存、體力、智力、道德和進步的最有保證的最可靠的辦法”。他自稱對互助論的發現,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填補一個重大的空白”。無政府主義者認為競爭導致“人吃人”,他們堅持認為“互助”是進化法則,通過互助人類可以達致理想社會,無政府主義把這個理想社會稱做“世界大同”,他們描繪說,大同社會以公有制度為基礎,一切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都歸社會所有。無政府主義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圖景是以形式上的絕對平等與經濟的絕對平均為前提的,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但是對照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這個未來社會的理想藍圖非常誘人,不難想象為什么當時有不少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青年學生擁護無政府主義的主張。此外,無政府主義將個人利益置于國家之上,以個人自由對抗占據強勢的國家話語,宣稱“無政府主義以個人為萬能,因而為極端的自由主義,所以無政府主義乃個人主義的好朋友”。吶喊到:“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自由也。無自由而束縛于人者,牛馬不若也。故而有侵犯我之自由者,我必出死力以爭之,我雖死而自由不死,故曰不自由,毋寧死”。個人絕對自由,是無政府主義全部理論基礎和根本出發點。 在新文化同人看來,自由同民主一樣,也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參數,甚至對個體自由的訴求,常常被置于民主制度之上。魯迅說“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郭沫若《女神》中的一些詩句很有代表性:“我自由創造,自由地表現我自己”,“我……我祟拜我”,我便是我呀,“我贊美我自己”等,對自我的強調成為他們敘事張力。五四時期,“人的發現”的內核是對人的主觀精神的肯定和高揚,這是對封建統治階級專政的反動,與無政府主義者在斗爭的對象上是一致的。
(三 )中國的無政府主義的最大貢獻也許在于提出了不斷進行社會革命的主張。
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區分了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認為政治革命是起點,社會革命是最終目標。他們不僅否定一切政治強權和政治制度,而且否定政治本身。他們認為,政治革命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革命勝利后仍然要建立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政治革命是少數人的革命。而社會革命則不同,因為它是大多數人的平民革命,社會革命的目標不是僅僅推翻舊的政治制度,而是要廢除一切政治制度,恢復以人的天然美德為紐帶的人與人的自由聯合,建立和諧互助的新社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專門制定了五種革命方式: 書說 (書報、演說 )、群眾聯盟、群眾暴動、平民抵抗 (抗稅、抗役、罷工、罷市 )、暗殺 (以實際行動作宣傳 ) 這些革命的方式都是以最大限度動員社會群體參與革命為標的。 無政府主義認為,政治革命是短暫的,社會革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知識分子只有不斷回到民間,不斷和普通民眾保持密切聯系,才能保持革命的活力,而且革命既是破壞舊制度舊政權的過程,也是建立和諧互助新秩序的過程,革命的雙重任務決定了社會革命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成功。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將宗教、君主、國家等斥之為“無用的東西”,申明都“應該破壞”;魯迅認為“國家謂吾當與國民合其意志,亦一專制也”,發出“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全都踏倒他”的號召; 無政府主義的社會改造論思想,涉及到社會生活層面,正是這種“否定性的態度”構成了新思潮的最為本質的方法論特征。
三、結語
在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中,無政府主義是曇花一現的,它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無情批判,對專制統治的揭露,對個人自由的倡導,都和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基本原則相呼應,起到了思想啟蒙的功效。但是,無政府主義的主張歸根結底是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缺少現實的土壤,因此是不可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高瑞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 [ 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阿里夫· 德里克.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 [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3]吳雁南,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 第二卷 [ 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丁小麗.論五四運動中的無政府主義[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7.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