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琪
摘 要:姜戎的《狼圖騰》生動地揭示了草原萬物生態的內在聯系,尤其是狼對整個草原和生態的巨大貢獻,體現了一種生態意識,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思考。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也不斷受到破壞,《狼圖騰》體現的生態意識,使人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高生態意識。本文結合《狼圖騰》的主要內容,對其中體現的生態意識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狼圖騰》;生態意識;生態文學
《狼圖騰》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通過描繪草原上的生活及草原環境的破壞,體現了一種生態意識,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思考。
1.生態文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創作者針對這種現狀將寫作視角也轉到了生態環境上,使人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一時期生態文學的寫作內容主要是圍繞農業文明和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污染引起的生態問題,文學創作者希望通過他們的作品,用文字呼吁人們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意識。這個階段的作品多用激烈沉重的言辭責罵人類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和無窮的欲望,致使人類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資源,無情地掠奪,文學創作者譴責人類的這種強盜行為,并著重描寫被人類破壞后的惡劣生態環境,來喚醒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這一時期的生態文學作品對惡化的環境進行了真實的描寫,紀實性比較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文學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全新的階段中,文學作品中多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探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和方法。隨著生態文學的發展,一些動物的形象也不斷被作家運用,重新打造那些原來被認為是危險、可怕、兇殘的猛獸形象,并逐漸成為新時期生態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一些野獸的兇猛殘忍的形象被顛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些“野獸”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作家也提倡人們要尊重各種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并與他們和諧相處。在主旨的表現方法上,新時期的生態文學不再一味地否定人類的所有行為,而是客觀公正的理性分析環境惡化的原因,以及人類應該如何正確的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狼圖騰》則是新時期生態文學的優秀代表,它顛覆了傳統狼血腥殘忍的形象,展現了狼英勇、機智和堅強的品質,同時使人類深刻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
2.《狼圖騰》體現的生態意識
2.1揭露草原的生態危機
姜戎在1967年時,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到中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插隊成為知青,在內蒙古大草原生活了11年,見證了草原由盛轉衰的過程和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沖突。他目睹了原始草原的自然風貌,也目睹了草原的毀滅和整個游牧文明的毀壞。在那個時代,中國正努力從一窮二白的狀態開始發展,經濟的發展大多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人們大量的開發掠奪自然資源用于建設、發展,一味地索取,沒有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狼圖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力求發展,毫無限制地索取自然資源,暴露了人類的無知和貪婪,以至于給草原以致整個生態環境都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隨著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不斷深入,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也逐漸地失去了人們賴以生存的草原。
書中講述了許多人類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壞草原的自私行為,他們看不到生態系統中各種事物間的種種聯系,破壞草原上的平衡狀態,對草原上的狼趕盡殺絕,嚴重的破壞的生態的平衡性。當時的人們沒有絲毫的生態意識,為了發展亂挖亂造,只要對發展和自身有利就會不顧一切的去做,絲毫不顧其他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利益。作者揭露草原的生態危機,警示人類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草原會不斷退化,最終成為一片荒漠,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受到自然的懲罰,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2.2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
《狼圖騰》為我們展現了草原上不同生物間的復雜關系,草原這個生態系統由不同的生物組成,人類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人類并不是地位最高的,各個部分都是平等的。只有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諧共處,互相尊重,互不干擾,才能使草原生態系統更好的存在下去。書中寫到由于人類大量殘殺狼群,致使草原上的狼不斷減少,然而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并沒有因為少了狼的威脅而變好,相反,草原沙漠化越來越嚴重,草原的生態失衡,人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應該正確認識到其他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清楚生物間的相互聯系,生態系統有自己的內在規律,人類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為所欲為,要尊重并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與自然和生態系統中的每個生物都和諧相處。
3.結語
《狼圖騰》為我們展現了草原生活的另一番圖景,揭露了人類給草原帶來的生態危機,呼吁人們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生態系統中的每個生物都是平等的,人類要尊重不同的生物,不能肆意破壞,要學會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姜戎.狼圖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2]寧清麗.《狼圖騰》中文化認同的人類學闡釋[J].柳州師專學報,2009(6):32-35.
[3]王樹東.論《狼圖騰》的生態意識[J].前沿,2009(5):88-92.
(作者單位:長沙市麓山濱江實驗學校,湖南 長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