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漫麗
摘 要:在人口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的雙重背景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已發生變化,而養老保障的有效供給卻相對不足,使得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將愈加突顯。需要建立合理的養老保障供給體系,保障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需求。在利用文獻分析法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具體實際出發對農村養老保障的現狀和問題進行研究,重點探討了農村空心化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影響和提出對策。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農村養老保障;社會保障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并產生人口空心化;同時受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和戶籍制度的限制,村莊外延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急劇荒蕪,形成了空間形態上空心分布。由人口空心化還逐漸轉變為涉及人口、土地、產業和基礎設施等的農村地域、經濟、社會服務等空心化現象。2012年3月底發布的《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認為,“中國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應積極推進“空心村”綜合整治,以破解土地供需矛盾,促進城鄉協調發展。”\+①
經濟水平低下、農民增收困難諸多因素為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帶來了空前困難。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主要以家庭保障為主,社區和政府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存在資金匱乏、覆蓋范圍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與城市空巢老人相比,農村留守老年人由于經濟水平的低下和社會保障的缺乏而更具脆弱性。全面審視農村養老保障成為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形成有效的農村養老保障供給,對于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保障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二、農村空心化對農村養老保障的影響
農村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生活困難的勞動者或全體社會成員,由政府和社會依法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建立起來的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的通稱”。農村養老保障主要分為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供給方式主要就是家庭供給和社會供給兩大類。家庭供給與家庭結構、家庭經濟水平、可供資源、和養老觀念有關。社會供給與社會政策和制度安排、社會觀念和社會經濟水平有關。
(一)勞動結構老齡化加大農村老人自我供養負擔
在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一般依靠自己從事農業勞動來進行自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老人的土地經營面積的增大,間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勞動強度。許多農村老年人還要為子女照料小孩,生產和生活的壓力大大增加。
(二)人口外流削弱傳統家庭供給功能
農村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家庭結構和居住安排,留守老人與子女生活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離,違背了家庭養老模式“就近照顧”的原則,使家庭供給失去了原有的支柱,削弱了老年人依靠家庭養老的基礎,使得老人的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成為問題。
(三)政府養老保障支持有限、養老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的支持基本上集中在經濟上,但支持力度不大,水平低,難以形成有效的“安全保障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為 60歲及以上的農村老年人提供的保障仍欠完善,按照55元每月,一年僅為660元,按照當前的物價和生活水平,即使是在農村該保障程度仍然偏低。
(四)公共服務空心化導致社區養老保障服務匱乏
社區養老供給體系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基礎設施作后盾,農村基礎設施匱乏,基層政府財力較弱,社區養老資源十分有限。社區服務覆蓋范圍狹窄,村集體對老年農民的補貼很少,無法大量興建養老院等機構進行集中式養老。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料理服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也無法實施。
(五)養老價值觀念變化、子女及老人養老意識淡薄
競爭的壓力使農村青年無暇顧及留守在家的老人,養老意識十分淡薄。他們意識到養老也是社會的責任,希望政府承擔更多的責任,認為自己沒有義務掏錢來建養老社區。大部分農民對養老院集中供養的方式也并不認可,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乏信心,繳費意愿很弱。
三、農村空心化背景下改善養老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政府-社區-家庭協同養老的保障體系
應當建立以政府為核心的經濟供養體系,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活照料體系,以家庭為核心的精神慰藉體系。首先,政府應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其次,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積極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并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老年服務。最后,強化子女的孝道觀念,滿足老人精神上的需求。政府和社區應當倡導傳統家庭美德,強化社會輿論間接地提高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水平。
(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以改善養老保障經濟基礎
應當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農村老年服務組織要充分發揮作用,組織老人在生產上互幫互助。二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基層政府要加強農業技術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應用先進農業設備的能力,以促進生產率的提高,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狀況。
(三)完善土地經營流轉制度提高農村土地養老保障
第一,土地出租收入是農村養老的重要來源,應切實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第二,村居民土地養老的主要來源是土地自經營帶來的農業生產收入,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切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收入,進而提升土地養老保障能力。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一方面,國家應增加投入,進行區域統籌,增加農村集體供款,解決農民養老保險金不足問題;調整地方財政支出,適度增加養老對農民的養老支出。加大與養老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還要盡快建立起可供老年人休閑娛樂的場所和設備。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農村養老保障供給的政策法規如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增強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支付能力,擴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調整基礎養老金給付水平。
(五)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發揮補充養老功能
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中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計生家庭獎扶制度、五保供養制度等是農村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部分,其建立完善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第一,建立動態的輔助養老制度。需要建立低保金和計生家庭獎扶金的動態調整機制,避免通貨膨脹對其保障能力的削弱。第二,擴大輔助養老制度覆蓋范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計生家庭獎扶制度應當覆蓋所有農村土地養老、子女養老缺失的家庭。
(六)弘揚傳統尊老文化加強養老保障的道德支持
為了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也應從道德角度出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和孝道觀念,營造有利于農村老人的身心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一方面,要加強家庭的尊老敬老氛圍,使子女切實擔負起養老敬老的家庭責任。另一方面,要加強尊老敬老的社會輿論氛圍,使社會整體對老年人養老保障有有力的道德支撐和輿論約束。
四、小結
農村空心化趨勢對農村養老保障產生嚴重的影響和挑戰,使數量巨大的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日益嚴峻。政府和社區必須盡快負起責任,明確各個養老保障供給主體的責任,對養老保障資源進行整合,構建適合農村生產生活、符合農村老人養老需求的政府、社區、家庭協同的養老保障體系。
[注釋]
①《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R].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2.03.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R].中國社科院,2012.08.
[2]《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R].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2.03.
[3]秦振霞,楊明金,宋松.“空心村”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農村經濟,2009,(3):96-99.
[4]劉彥隨,劉玉,翟榮新.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地理學報,2009,(10):1193.
[5]張暉,劉林,左婷.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9):5599.
[6]宋士云.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
[7]李迎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現狀與出路[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04:76-80.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