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靜
摘 要:“慎獨”是儒家思想中最為閃光的思想精華之一,是個體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法則。“慎獨”具有真誠性、自覺性和實踐性,與大學生網絡自律的培育具有內在契合性。“慎獨”的真誠性要求大學生培養真實不欺的網絡情感;“慎獨”的自覺性要求大學生保持自覺理性的上網理念;“慎獨”的實踐性要求大學生踐行合法規范的網絡行為。
關鍵詞:“慎獨”思想;大學生網絡自律;內在契合性
一、“慎獨”思想的文本解讀
“慎獨”在《辭海》、《辭源》中均被解釋為“在獨處時,自己的行為能謹慎不茍”。“慎獨”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庸》中,《中庸》也被視為“慎獨”思想的源頭所在,其指出“慎獨”的要義是在“至隱”和“至微”之處彰顯: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1]
《大學》對“慎獨”思想進行了更為詳細的闡述,其中《大學》第七章在《中庸》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了“慎獨”的內涵: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掩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2]
在這里,共兩次提及“慎獨”。首先,“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是針對君子“毋自欺”而言的。這是在強調“慎獨”的真誠性和謙恭性,君子不論自己面對的是什么,都能不違背自己的意愿,“慎獨”的真誠性就是指從人的愛惡本性出發,表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做到表里如一;而“慎獨”的謙恭和真誠相輔相成,真誠是謙恭的基礎,謙恭是真誠的表現,因為有一顆真誠的心,所以才能時刻保持謙恭的態度,“慎獨”才有了情感的立足點。其次,“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是通過君子小人的道德對比來論證的,這是在強調“慎獨”的自覺性和實踐性,自覺性和實踐性則分別是君子做到“慎獨”的意識和行動準則。道德小人在閑居時無惡不作,在道德君子面前遮掩自己的惡行,標榜自己的好處,可見小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自知,即沒有自覺性;而道德君子卻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夠謹慎不茍,自覺將德行要求謹記于心并貫徹于行。通過這樣一個對比,一個猥瑣的道德小人形象和一個端正的道德君子形象呼之欲出,給人印象深刻。
由以上分析可見,在《大學》中對“慎獨”的闡述并沒有局限于《中庸》中的“至隱”、“至微”之處,而是將其時空范圍擴大到“閑居”即日常生活之中,強調不論人前人后、獨處群居都要“慎其獨”。因此,對“慎獨”的追求不能過于講究細微之處而忽視平時所為,應該凡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做惡事,恪守道德準則。
綜上所述,“慎獨”具有真誠性、自覺性和實踐性;做到“慎獨”,真誠是前提,自覺是關鍵,實踐是歸宿。道德主體做到“慎獨”必須不斷反省自身,時常對自己進行道德評價,堅守內心的信念并將良好的道德付諸實踐,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光明正大,從而真正能夠“誠于中而形于外”。
二、“慎獨”思想與培養大學生網絡自律具有內在契合性
據2015年7月2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6月,我國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大學生已經成為當前最主要的網絡終端之一,其網絡行為也自然納入人們關注的視野。
“自律”在《辭海》中釋為“遵循法度,自加約束”,網絡自律即要求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能夠堅決做到“不為小惡”。作為提升道德修養重要方法之一的“慎獨”思想同大學生的網絡自律培育具有內在的契合之處。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兼具自主性與易染性、開放性與隱匿性的特性于一體,這使得大學生的道德自律在網絡面前更有必要,也更具挑戰。
(一)“慎獨”的真誠性要求大學生培養真實不欺的網絡情感
網絡是一個自主性與易染性集合于一體的空間。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任何網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通過虛擬符號進行交流。大學生和其他網民一樣,網絡生活空間是獨立的,因而具有自主性,可以自主表達、自主行為。然而,網絡上各種信息琳瑯滿目、魚龍混雜,網絡主體難以做到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里孑然獨立,不被旁人影響。
“慎獨”的前提條件是“誠”,即真誠,能夠明辨是非不自欺。真誠是現實人際交往的必要條件,同樣也是網絡社會和諧秩序建立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重要階段,對復雜的網絡信息如何分辨、如何取舍;怎樣才能不被誘惑又有主見,這需要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內心定力。“慎獨”的真誠性要求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行為的全過程時刻保持真實不欺的網絡情感,明辨網絡真假、美丑、善惡,做到真誠不自欺,棄惡揚善,弘揚正能量、抵制負能量。
(二)“慎獨”的自覺性要求大學生保持自覺理性的上網理念
網絡同時兼具開放性與隱匿性,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公共場所,不但沒有嚴格的準入制度而且各類信息可以共享,只要具備基本的網絡技能,網絡主體就可以在網上進行表達、下載、轉發等多種網絡行為。同時,互聯網又是一個私密的空間,任何網絡主體都具有合法的隱私權利,但也能夠在網絡上擁有多個不同的身份,從事匿名的活動,給網絡安全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其學習能力、接受能力普遍較高,對網絡的運用更為熟練,但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并不具備自覺理性的上網理念。
“慎獨”思想的關鍵是自覺,自覺性強調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覺察、有所認知。網絡具有開放性與私密性絕不意味著可以恣意妄為,大學生在上網時要保持自覺理性的上網理念:首先,自覺學習,首先要將網絡法律與規范了然于胸,使自己成為一個知法知規之人;其次,自覺思考,對各種網絡資源在查看使用之前自覺進行思考甄別和理性分析;最后,自覺使用,要將網絡成為自我學習和進步的工具,合理安排上網時間,而不是沉溺其中。只有保持自覺理性的上網理念,才能在網絡世界中抵制誘惑,從容有度。
(三) “慎獨”的實踐性要求大學生踐行合法規范的網絡行為
“慎獨”的歸宿是實踐,培育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網絡實踐中去。“慎獨”的實踐性強調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遵守道德規范,進行道德修養,完善道德人格。培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如果不能將其付諸網絡實踐,則必將成為一紙空談,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日常的網絡生活中增強網絡自律意識,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言談舉止,弘揚網絡道德。
因此,按照“慎獨”思想的實踐精神,大學生踐行合法規范的網絡行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慎言”,不在網絡上信口開河,發表言論要按照事實;第二,“慎行”,不做違反法律、法規的網絡行為,不做不道德之事;第三,“慎微”,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總之,對大學生而言,網絡自律的培養有助于其實踐規范的網絡行為,而規范的網絡實踐將進一步增強其網絡自律意識,這是一個雙向互惠的過程,并且對大學生良好網絡道德的養成至關重要。
三、結語
“慎獨”思想對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網絡道德的培育具有重要啟示,尤其是對培養大學生的網絡自律具有內在契合性。“慎獨”的真誠性、自覺性和實踐性要求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行為時增強自律意識,堅守內心信念,培養真實不欺的網絡情感;抵制不良誘惑,保持自覺理性的上網理念;遵守網絡規范,踐行合法規范的網絡行為,從而成為網絡世界的守道之人。
[參考文獻]
[1] 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6,397.
[2]樂愛國,鐘小明.朱熹《中庸章句》對“慎獨”的詮釋[J].中國哲學史,2012(4):87-88.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