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飛
摘 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具有深遠意義。當今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第五媒體常態下面臨機遇和挑戰。在第五媒體常態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應該做到:(1)構建文明和諧、理性高雅的第五媒體新常態,夯實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礎工程;(2)引領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風尚,謀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新形勢。
關鍵詞:第五媒體常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當代意義
(一)理論意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重要方面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關乎黨和國家的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著內在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形成的理論成果,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點、生產力的觀點、人民群眾的觀點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進與發展,必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前進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一個民族要想站在世界之林的發展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哲學思維。馬克思主義哲學發現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確立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展現了人類進步的光明前景,為勞動人民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芒普照了中國大地之后,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事業就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推向前進。可以說,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的偉大事業就會成功邁進;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的偉大事業就會風雨飄搖。
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讓人民群眾尤其是黨員干部掌握好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指導中國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才能讓人民群眾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才能真正逐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完善。
(二)實踐意義:解決當代中國社會信仰缺失危機的關鍵方面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都需要哲學的滋養。失卻了正確的哲學理論指導,必然造成社會上的信仰危機。當今中國,隨著國情、世情、黨情的變化,社會上出現了一定程度信仰危機,突出表現在:對于我國經濟繁榮、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視若無睹,卻一味突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所出現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對于我國國家綜合實力、國際地位的提升視而不見,卻一味強調在某些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對于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立黨為公帶領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努力奮斗惘然無視,卻一味渲染個別貪污腐敗分子的違法亂紀行為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損害;對于公共道德、行為規范、文明禮儀置若罔聞,為了自身利益甚至不當利益而損害他人利益、集體利益乃至國家利益。這種情況的出現,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當然是一方面原因。各種社會思潮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涌入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勢力大肆張揚形形色色的西方社會思潮及其各自的理論支撐和價值觀,試圖對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產生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民眾對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執政產生不信任感。而另外一方面原因則是人民群眾乃至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不夠,不能用辯證、全面、系統、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實踐的豐富多彩和飛速發展,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發展遠遠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于是乎馬克思主義哲學幾乎被“邊緣化”,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興趣大大減弱。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哲學素養不高,才導致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喪失了理性的思維、堅定的信仰和是非的區分和堅守。
社會信仰危機的破局,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重要途徑。通過多樣化的途徑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入人心,幫助人民群眾填補無知增加底蘊、抵御邪氣提升正氣、克服膚淺強化理性、摒除妄念樹立理想,幫助國民找到一個更高的視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然是解決當前信仰危機的關鍵環節。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第五媒體常態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第五媒體常態的基本概念
1.第五媒體的定義
“第五媒體”是指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這四大媒體之后出現的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的媒介,當前“第五媒體”主要以手機傳媒的形式出現。
2.第五媒體常態的定義
第五媒體常態,是指當前以手機媒介為代表的“第五媒體”占據了當今時代傳播領域的主要陣地的一種新穎而又普及的情況。在這種常態中,第五媒體的傳播觸角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為人民大眾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和服務,也為各個領域的信息傳播開辟了一條便捷的新道路。這樣的一種常態,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各類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第五媒體常態下面臨的機遇
1.與時俱進,第五媒體常態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深化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最成功的時期在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艾思奇通過《大眾哲學》中大眾化、通俗化的哲學內容傳播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而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眾哲學》的內容反映了時代需要,也就是符合了當時國家民族救亡圖存的迫切需要。艾思奇認為,哲學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能夠實實在在的解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問題,這樣人民群眾才能相信它是值得信賴的真理。也正因為秉承這樣一個原則,艾思奇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中,始終做到緊密聯系現實社會、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的生活,從而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共鳴。
然而,近些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越來越成為一塊“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在當今中國,絕大多數普通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感興趣也學不懂,甚至是較多的領導干部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不懂、不學,呈現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邊緣化的不良傾向。《2013-2014中國人閱讀指南報告》顯示,全國大眾圖書館市場暢銷書榜和館配市場最受歡迎的暢銷書書榜中沒有一本哲學類書籍,更別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書籍了。
而第五媒體與時俱進、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生活,恰恰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和通俗化強化了推進的動力。第五媒體通過移動通訊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訊息、資源,為人民群眾獲取生活信息帶來無限便捷的同時,也給人民群眾帶來無限煩惱和困惑,民眾對于日益喧囂的良莠不分的社會思潮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也對于第五媒體無障礙傳播的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社會事件感到不解、真假難分。而且,雖然當今中國,不存在生存危機、不存在救亡圖存的危局,但卻陷入全面深化改革遭遇重重阻礙、利益主體多元化、階層固化、不同群體遭遇分配不公等多重難題凸顯的窘境,中國社會前進的道路也是荊棘遍布。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經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考驗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哲學理論、指導思想,處在全面深化改革深水期、關鍵期的中國尤其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向性指導和基礎理論的支撐。每次傳播媒介的進步或改變,都會帶來社會思想的重大變遷。第五媒體走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來,隨著其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每個人的新穎有效的信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想生活。在第五媒體常態下,各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社會現象往往通過第五媒體傳播出來、體現出來,為人民群眾所了解、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第五媒體所呈現給人民群眾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前進道路上的輝煌成就、巨大障礙,我們都能通過第五媒體感受得到、獲知得到。研究第五媒體常態下的各種資訊、信息,就是研究當下中國社會——面向實踐、改造世界,這就是真正的哲學的使命,當然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終極目標。因此,第五媒體常態的出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成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層次動力,唯有立足當下第五媒體常態研究社會、把握社會,唯有恰當運用第五媒體新優勢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實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
2.廣泛快速,第五媒體常態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拓展空間
在第五媒體得到廣泛運用的世界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迎來更大的機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運用空間得以無限擴大。
一方面,第五媒體常態的“廣覆蓋”、“倍增長”的特性,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空間無限擴展。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推廣、傳播方式往往局限于精英群體、止步于哲學工作者、哲學愛好者,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長期以來也是口號喊得響其實效果不佳,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大眾化更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相對固化保守的研究。而第五媒體常態具有“廣覆蓋”的特性,由于手機使用者眾多,基層群眾都能通過手機終端接收到大量的、豐富的涉及各個領域的信息和咨詢,因此任何一種思想通過第五媒體能傳播到數量上覆蓋面非常廣的受眾,從而產生較好地傳播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程若是恰當地融入第五媒體常態中,則能傳輸出去越來越多的哲學信息量,滲透程度也會越來越深,收到滿意的效果。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愛好者通過移動微信、移動QQ空間、移動微博、移動博客、移動網頁宣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案例,一旦得到一個受眾的理解和掌握,他輕動手指一鍵轉發至朋友圈、QQ空間、微信群等第五媒體各個交流平臺與其他第五媒體使用者分享,一條或一系列的哲學信息在幾秒鐘傳到網絡世界中,其他用戶通過手機看到這些哲學信息又只需要手指輕點屏幕一鍵轉發,于是哲學內容輕松得以N次方傳播,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由少數人接觸、理解和掌握轉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觸、了解和掌握,進一步獲得多數群眾的認同和支持,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人民群眾的工作與生活、言論與行為,最終整體提升國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思想基礎。
另一方面,第五媒體常態的“形式新”、“互動強”特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實效空間無限擴大。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形式呆板,不外乎書籍、課堂、演講等途徑,即使運用互聯網網頁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其實也處于被動狀態,因為如果電腦使用者不進入該網站,則該類哲學宣傳平臺相當于不存在。而第五媒體傳播世界具有“形式新”的特性,為受眾提供的信息可謂形式新穎、色彩亮麗,利用第五媒體中集影音、文字、圖片于一身的富媒體信息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自然改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民眾心中“抽象、枯燥”的形象,增添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讓民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愿學、不敢學、學不好”的狀態轉變為“有興趣學、學起有趣、學得好”。第五媒體傳播世界的“互動強”的特性,更是增強了馬克思主哲學傳播的實效性和感染力。第五媒體時代之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只強調接受而不重視反饋和交流,灌輸性強而互動性弱,傳播實效不盡人意。在第五媒體常態中,群眾在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各類平臺,如哲學專業領域微信平臺、哲學愛好者微信群、哲學探討社區、生活哲學常識微信公眾號、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APP等等,可以即時與之互動,表達學習后的感想、看法和意見,還可以參與到哲學信息的制作和傳播過程中,讓人民群眾對哲學的陌生感、隔離感不再,參與、互動的形式讓人民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主體感和認同感,從而真正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大眾,走近人民群眾身邊、走進人民群眾心中——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理想狀態和終極目標。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第五媒體常態下遭遇的挑戰
第五媒體新常態是個魔方,在給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創造令人期待的空間的同時,又給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制造令人頭痛的麻煩。
1.良莠不分,第五媒體常態的“無限吸納”特性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遭遇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
第五媒體作為一個新事物,近幾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發展,發展速度之快、發展內容之多,可謂應接不暇,而政府對其實現有效監管需要經過“了解——深入分析——立法立規——執行——不斷完善規章制度”這樣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因而目前的第五媒體傳播環境相當于是絕對開放的,傳播的信息更是良莠不分。第五媒體傳播世界就像一個巨型“漩渦”,可以吸納來自四面八方的一切消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就是這樣“無障礙”地經由第五媒體輕輕松松滲入中國社會,無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道路上樹立一道道阻礙柵欄。一方面,對中國國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另一方面,導致國民對中國現有政治體制、政治制度和執政黨產生懷疑,或在第五媒體平臺妄議中央、動搖民心,或煽動引發群體性突發特殊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而馬克思主義代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二者之間的沖突無形卻又激烈。當第五媒體常態下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潛入社會、潛入民眾精神世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自然是一大危機。
2.快餐消費,第五媒體常態的“娛樂至上”特性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遭遇功利主義的挑戰
第五媒體傳播世界中,眾多信息傳播者秉承“向公眾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向公眾提供對他們有幫助的東西”,于是在花樣翻新的各種第五媒體傳播平臺上,明星八卦內容占據了頭版頭條、刺激獵奇甚至有違倫理的消息層出不窮,各種以娛樂為核心為目的的碎片化、膚淺化的無聊“新聞”、“消息”布滿第五媒體的用戶端,呈現著扭曲或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改變著民眾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態度。加之第五媒體提供的信息量巨大,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別有用心的信息傳播者往往散布吸引眼球、讓受眾感覺對自身具有立竿見影的“實效”或“效益”的內容,長此以往,第五媒體傳播世界中遍布“利益至上”、“膚淺卻又實用”的內容,導致物質主義在第五媒體常態下塵囂其上。一般民眾往往缺乏理性選擇,而是進行走馬觀花、功利性的“快餐消費”,長此以往民眾會愈發傾向于選擇功利性、實用性的信息和咨詢,而進一步遠離具有說教性、精神力量強于短暫實用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致力于民眾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的提高,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民眾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深層次的指導思想。當民眾精神世界虛無、深陷第五媒體提供的“娛樂至死”、“功利至上”等無聊膚淺信息大海中,自然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抵觸心理,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步履維艱。
三、第五媒體常態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文明和諧、理性高雅的第五媒體新常態,夯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工程
第五媒體常態中存在功利性彌漫、虛無主義擴散、娛樂至死等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諸多因素,因此凈化第五媒體環境、提升第五媒體環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重要前提。政府和國民通力協作,實現第五媒體環境祛“虛假化”、祛“庸俗化”是實現以文明和諧、理性高雅為特征的第五媒體新常態的有效路徑。
1.祛“虛假化”,打造“真實化”的第五媒體新常態
“誰也不知在網絡的盡頭是條狗”,由于網絡主體的非實名制,網民可以在網絡世界中直抒胸臆任性發言、甚至可以出于種種用心隨意編造虛偽消息。第五媒體的便捷性加上各種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更是讓虛假消息、謊言謠言漫天而飛,導致群眾真假難辨、浮躁不安,對社會對人生充滿焦慮。在如此狀態下,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立足站穩、深入人心,可謂困難重重。
盡管第五媒體環境的虛擬本質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有效手段克服其虛假信息泛濫、虛偽思潮左右人民群眾的現狀。對于微信、移動QQ、移動微博等群眾運用得最廣泛的信息發布平臺、網民交流平臺,政府相關部門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相關立法和治理措施,在確保民眾言論自由的法律權利的基礎上努力探求第五媒體環境的“真實化”;同時,潔凈、文明的第五媒體新常態的實現,還有賴于行業自律和公民自律,唯有第五媒體使用者都能以法律為準繩,以道德為良知,只發布真實消息、只發表符合實情的評論,第五媒體環境的改變才有可能實現。
當第五媒體“虛假”信息泛濫的常態轉變為“真實可靠”的新常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便會輕松地多。群眾遠離了充塞著謠言、謊言、不良思潮的信息,才會變得心態平和、客觀理性,便會有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精神世界的需求,從而對于具有“時代精神的精華”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會有親近的動力、親近的實踐。
2.祛“庸俗化”,謀求“文明化”的第五媒體新常態
哲學對于思維力的培養、道德教化、人格成長、創新意識的開啟、人類終極關懷的引導、人格尊嚴的維護是必不可少的。哲學也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體現一種特定的文化思維方式,誠如黑格爾所言: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好比是一座裝修得華麗的廟里,卻沒有神。\+①然而,在一個充斥著庸俗、低俗信息的世界中,恐怕哲學會被人們棄之如敝履,就像喝慣了碳酸飲料的人再去喝白開水會覺得索然無趣。
第五媒體是國民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渠道,可以極大地影響大眾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對當今中國社會而言,第五媒體正在打開潘多拉魔盒,影響甚至引導著國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五媒體也可以快速傳播具有負能量的新聞事件及其觀點意見,從而削弱甚至摧毀群眾本已接受并認同的哲學觀點和理念。第五媒體世界中,一些商家及個人為了迎合商業社會的需求、為了謀求最高利潤,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道德水準、放棄責任擔當,廣為傳播庸俗的、低級趣味的、膚淺的資訊和信息,混淆群眾視聽,造成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受其蠱惑,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或自甘墮落,甚至做出一些傷害自身、傷害他人、傷害國家和社會的違法犯罪舉動。
庸俗膚淺始終與文明高雅相對立,二者如水火不相容。要在第五媒體世界中廣為傳播文明高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通過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法律規范、道德引導等多元手段、去除第五媒體常態中“庸俗化”傾向,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風清氣正的第五媒體新常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便會彰顯其理論魅力和理論價值,國民在感受到它的無窮魅力之后,才會自動自覺地親近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而實現全面提升國民的哲學素養、全面推進國民精神世界的轉型升級。
(二)引領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風尚,謀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形勢
在第五媒體成為人們獲取知識和咨詢的最重要的途徑的時代,假使僅僅是第五媒體環境祛“虛無化”、祛“庸俗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還是停留在傳統、保守的狀態,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難以有何效果。唯有做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由“革命性”、“抽象性”色彩很濃的舊形態向“時代性”、“鮮活性”為特征的新形態轉變,才能在第五媒體新常態中引領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風尚,謀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形勢。
1. 祛“革命性”色彩,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
當今中國大眾,從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程度可以大致分為這么三種情況:一是文化層次很低,從來沒有接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群體,他們對其感知、理解為零;二是文化層次屬于高中以上,在學校接觸學習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的課程,以政治學科的方式來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其吸引力而去主動學習、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們對其感知、理解很大程度上屬于一知半解;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愛好者、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和工作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連續性的、有著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的學習甚至是研究。
第一類群體暫且不論,在第二類群體和第三類群體中有絕大部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會有“政治化”、“革命化”的印象,一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立馬想到馬克思主義,立馬想到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立馬想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爭,立馬想到共產主義遠大目標。這是我們以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宣傳模式取得的實際效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著中國共產黨帶領群眾通過革命實踐推翻了三座大山、挽救中華民族于存亡危難之際,指導著中國共產黨率領群眾發揮歷史主體性作用、創造美好的生活、推進社會良性有序前進。
但是時至今日,時代特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國情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理應創新理念和方式方法。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潮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成為人民群眾最迫切最實在的需求,我們當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必須與時俱進,破除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來已久的“革命性”色彩,才能讓老百姓對其有愿意親近、愿意學習的興趣。尤其在第五媒體時代,手機使用者更多的興趣在于與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的信息,或者是吸引眼球的具有創新性或獨特性的有關事件的信息。因此,要運用第五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施祛“革命性”色彩的大工程,消除大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抵觸、排斥的心理,用符合當代時代特征、緊密聯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來激發群眾的學習動力,進一步指導群眾的工作和生活。
2.祛“抽象性”色彩,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鮮活性”
“圈椅上沉思”或坐而論道一直是哲學家、哲學愛好者從事哲學活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借助于這種有益于沉思、靜思的方法,哲學家們提出了大量的思想體系,幫助人們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和把握人性、提升人性。哲學家們提出的思想體系,往往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甚至晦澀難懂,一般人難以理解,更加難以持續深入學習。哲學學習者、哲學愛好者也只能通過主動接觸哲學家的大部頭著作、進行深刻地思索,才能真正了解、理解和把握哲學家們的思想體系。正因為哲學的高度“抽象化”色彩,既導致了普通群眾望而卻步、敬而遠之的“不愿”學的情況,也導致了對于某位哲學家某個觀點的把握不準、爭執不休的狀況,尤其在爭執中學者們以原始文本為依據的高度抽象語言、內容更讓普通群眾覺得“高處不勝寒”,對哲學倍感神秘、抽象、枯燥。
哲學研究者和哲學工作者必須走出“圈椅上沉思”的怪圈,要緊密結合現實社會,運用平易樸實、具有生活氣息的語言表達具有時代氣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研究第五媒體傳播規律,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可以利用的第五媒體世界中的新平臺、新載體,破除馬克思主義哲學“神秘化”色彩、破除馬克思主義哲學“抽象化”色彩,讓群眾感覺形式新穎、鮮活生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觸手可及、易于理解、易于運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的理論旗幟。
[注釋]
①[德]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4]姜勝洪,妥善應對新媒體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J].前沿,2012(21).
[5]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傳播與創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1).
(作者單位:株洲市委黨校,湖南 株洲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