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希
摘 要:我國行政審批改革已歷經多年,其中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取消、下放審批項目,各級政府審批職責愈發明確,而行政審批的制度性和規范性的加強又有助于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審批合理合法化以及配套的各種政治制度的規范化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行政審批;改革;法律;合理
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一集裝箱碼頭發生爆炸,調查原因系天津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違法存放危險品于倉庫中,經調查發現,天津市交通委作為天津港危險化學品經營管理行業主管部門,違規發放經營許可證。這是一起因為相關部門不負責任的違法審批和監管疏漏釀成的悲劇,行政審批是現代國家管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事務的一種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而行政審批制度是國家行政機關或相關組織運用國家行政權力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行使某些權利的條件進行審查,決定準予或不準予其行使這些權利的一種制度。可見,行政審批執掌著是否解除禁止的權力,而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相關部門為了利益都違規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置法律法規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于不顧,違法進行審批,釀成了大禍。
一、我國行政審批現狀
行政審批制度原是政府干預市場,管理社會的一種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在我國現行政體和經濟體制之下,我國市場中經濟關系偏行政化,加之我國政府部門普遍實行的直線職能制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雖然擁有只直線制和職能制的雙重優點:關系清晰、上下級權責明確、政令統一、效率高又有專業分工、解決了主管領導對專業指揮的困難,但是這種組織形式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多頭領導。各職能部門橫向聯系較差,容易產生脫節或沖突。
1.重權力,輕法律——歷史慣性
所謂歷史慣性,我國歷史上長期受人治思想影響,這種思想把權力作為為少數人謀利益的特權,漠視程序,主觀性大,與法律中準確、不含糊的標準相悖,受這種歷史慣性影響,我國行政審批制度存在著不夠公開透明、領導主觀意愿為重、以審批數量為主的問題,一些政府職能人員暗箱操作,導致“尋租”現象嚴重,嚴重損害審批工作的程序性和規范性,造成社會混亂;而現行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也加重了審批的故意疏漏、故意放權現象[1]。
另外,從滋生腐敗的角度看,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一些相關利益主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挖空程序的繞開或曲解法定程序,通過賄賂有關審批部門,使其行政審批項目順利獲批,不惜幕后交易,是行政審批領域成為腐敗的高發地帶,這應是我國現行反腐部門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2.部門多,程序雜——審批之路多曲折
我國行政審批第二個問題是審批程序繁瑣,內涵不一;審批涉及部門與環節多,時間過長;審批成本過高,甚至有些規定不甚合理,不僅讓辦理審批手續的個人和企業大傷腦筋,也制約了市場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限制了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降低了社會經濟的運行效率,阻礙了市場經濟發展。
此現象的出現與我國的政府機構組織方式有關我國采用直線職能制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雖然有組織指揮統一、適應性強、職責清楚、秩序井然有效率的優點,但在現實中,中央每設一個部門,到了地方可能就會增加幾十的分部門,這些部門都有著存在的理由和各自的職能分工,但實質的工作內容卻有所重復,甚至出現跨部門辦公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審批工作的進行,而且還會大大降低行政效率,大大違背了服務民生的宗旨,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部門多不僅增加了工作的繁瑣,還大大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大量行政冗員。
3.重業績,輕責任——審批權責不清
我國行政審批第三個的問題是重業績,輕責任。現在以業績考核政府工作的方式已遍及全國各地,以其考察方式簡便、結果顯明而倍受青睞。所謂重業績,是指地方行政部門為了完成或提高本地區行政業績,故意放低行政審批門檻,隨意擴大行政審批條件范圍,給了違法企業以可乘之機;輕責任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審批之前沒有做好實地調研和審批條件嚴格的審核,或沒有按照標準進行審核,二是審批之后并沒有明確監管工作的實際責任部門或責任人,審批之后便放任自流,給了違法行為滋生的土壤。
二、我國行政審批改革方向
我國行政審批改革雖在逐步進行也相應地取得了較好成果,但很多問題已經給根深蒂固,必須通過力度不斷加強、范圍不斷擴大的措施改善。
1.做到微笑審批
政府的服務態度也是當今社會上比較熱門的話題之一。政府的服務態度是該政府部門在人民心目中是否有威信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好的服務態度可以促進政府工作效率和績效的提高。
2.明確審批權力
鑒于我國大部分政府直線職能制的組織機構特點,我國行政審批權力也出現了相應的交叉重合甚至落空的現象,為改善重復審批和無部門審批的現象,必須深化審批權力的優化配置,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權力下放政策。明確各級部門行政審批目錄,并將之公之于眾,是群眾在進行項目審批時有地可尋,有章可查。從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出發,對行政審批項目進行清理,對那些管制取向的行政審批項目加以廢止,對那些管理取向的項目進行修改[2]。
3.完善審批法律和程序
進一步完善行政審批制度的法律支持,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程序,減少行政官員和利益團體可鉆空子。這樣不僅可以規范政府行政審批行為,使其審批程序正規化、合法化,而且可以抑制腐敗的滋生,減少政府“尋租”行為和幕后交易與暗箱操作。
完善審批程序也體現在簡化行政審批程序,盡量明確出審批各程序所涉及部門以及相應的審批所需資料并將之公布于眾[3]。政府各部門應本著行政審批與行政責任掛鉤的宗旨,建立行政審批責任制。
4.建立審批監督制度
行政審批需要有力的監督,這樣的監督不僅來自行政審批透明化后民眾的監督,還應該另行建立監督體系,行政審批中心按照審批與監管相分離原則制定行政審批責任制度實施細則,即將審批人員和監管人員分開,由監管人員對審批人員具體經辦的審批事項實施監督[4]。同時明確了行政審批過程中不同主體的責任,對玩忽職守,疏責失誤者要依據有關規定追究過錯責任,從程序上確定審批責任制度的責任保證行政審批權合法合理的行使。
結語:
我國行政審批改革歷經多年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效,我國應該在改革的豐富經驗之下,在我國獨有的行政體制和政體之下,不斷結合我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具體的國情進行不斷的改革與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項制度只有適合一國的發展國情才可良性運行,才能開辟出我國獨有的行政審批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 榮仕星.關于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1):25-31.
[2] 趙惠芳.對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社會主義研究,2004,(4):51-53.
[3] 張勝利. 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提高公共部門管理績效[J]. 北方經濟, 2005(16):21-22.
[4] 張康之.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從管制走向服務[J]. 理論與改革, 2003(06):42-45.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山東 煙臺 26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