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智
摘 要:中國改革開放有其時代背景和歷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一者,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歷史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二者,改革開放是支撐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法寶;三者,改革開放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總之,改革開放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實踐和理論范式。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
闡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就必須要明了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所經歷的艱辛探索過程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歷史時刻,國內,黨和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處于相當混亂的狀態,人民生活貧困,國家經濟處于停滯甚至崩潰的邊緣,并且存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領導人撥亂反正,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對真理標準問題、解放思想問題的意義十分重大。
1978年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雖然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節和完善,但變革之舉力度之大,影響之深,應以革命謂之。實現人民的富裕、國家的富強,則必須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中國改革歷史進程的序幕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農村拉開。農村改革自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歸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實行集體經營和家庭聯產承包即分散經營相結合(統分結合)的經營管理方式。之后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農村改革取得成效之后,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
撥亂反正勝利之后,1982年在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12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命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進入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新的歷史時期是以十二大的勝利召開為標志。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確立之后,我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展有了較大飛躍。
1987年8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不發達的階段。要從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來制定規劃。中國共產黨十三大1987年10月召開,規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同時提出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市場成為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資源配置上,引進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企業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促進協調生產和需求。同時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抵消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作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黨的十四大確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全面改革的進程進一步加快。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達到這些高要求,則必須要通過改革開放來實踐和實現。
二、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綜述
對外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革命,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
(一)改革是一場深刻的歷史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1.改革開放解決了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問題。論及政治層面,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同舊社會的性質和情況不同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毛澤東語)。我國現階段,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日益增長,它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以發展社會生產力來解決,以“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闊步向前。
2.改革開放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有幾個方面。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根本制度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根本目的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首先,鄧小平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強調,是對生產力的能動性和革命性的重點說明,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凝煉和概括。解放和發展了的生產力,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能和智能。其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從階級角度和階層角度來說明階級的滅亡和階層的融近。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進程,也是進程的目的。第三,達到共同富裕。當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各取所需,實現共同富裕,從而達到實現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
3.改革開放解決了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問題。社會怎么才能發展?答案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發展經濟的制度和基本國策。另一個方面,改革開放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不僅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我國人民群眾的科學選擇,更是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
4.改革開放從思想、文化觀念上根本改變了國人故步自封的積習,為現代化加速推進提供了精神動力。當前,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在搶抓競爭主動權。改革開放是激蕩革命的暴風,也是滋潤楊柳的春雨。綜合國力既包括硬實力(經濟、科技、軍事等),也包括軟實力(文化、價值觀等)。
(二)改革開放是支撐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法寶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具體要求,證明了改革開放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國策,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經得住檢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1.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是實現兩個100年的目標的保障和途徑。黨和國家大力深化落實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措施,為我國在建黨100年建成小康社會和在建國100年實現現代化的兩個發展目標得以實現,創造了條件。
2.堅持改革開放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但一定要注意漸進,尊重規律,不可盲目激進。在中國發展的“新常態”下,更要注意科學穩步發展。改革開放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指出,在發展中要做到以人為本、發展是第一要義、統籌兼顧、全面持續可協調四個方面才能科學有效。深化改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表明,改革開放不但是正確的,而且是必須要堅持的。改革開放不但有歷史的寶貴經驗,更要有新時代的創新。
3.改革開放是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和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器,同國際發展密不可分。中國的發展必須融入世界,同時也離不開世界。中國要積極與國際接軌,利用各種經濟杠桿和正當經濟手段,利用包括巧實力(smart power)在內的各種能力,獲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球財富和經濟動力。
(三)改革開放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三個層面來勾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藍圖。要實現這一美好社會,讓更多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把深化改革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地展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基于國家層面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目標要求。實踐或實現這一目標要求的過程中,改革開放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開放在中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其巨大創造力價值摧枯拉朽,重要的歷史地位無可替代。
【結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取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歷史任務,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要按照中央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在實現這一宏圖偉業的過程中,改革開放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和前無古人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J].載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鄧小平.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產力[J].載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J].載.江澤民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載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