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陶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在課堂言語活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同時,朗讀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巧用意象誦詩歌
詩歌語言高度凝煉,情感異常豐富,詩意跳躍性大,詩的情感往往就凝練在幾個看似簡單的意象中,我們必須將詩歌的語言符號在大腦中轉換成具體可感、立體靈動的意象,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味。因此,詩歌的朗讀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沿循詩歌的節奏,讀出正確的韻律。詩歌合轍押韻,字數、句數相對整齊、均衡,富有建筑美和音樂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例如:剛接觸到一首古詩時,我們可以根據五言和七言的押韻特色,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律中尋,明確五言和七言的停頓方式,再讓學生讀出古詩的節奏。
第二步,還原詩歌的意象,讀出心中的律動。在朗讀詩歌時,我們應憑借直觀可感的意象,窺察詩人的情思。沒有意象,情思往往難以表達;不把語言符號轉化為鮮活的意象,情思常常無從領會。因而,對詩歌朗讀而言,“披文入情”必須以“顯象”為中介,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讓學生通過大腦的加工,將詩歌的文字符號,轉換為具體的場景和畫面,并用自己的言語加以描述。對那些僅憑再造想象難以完成轉換的詩句,可借助現代教學媒體,如繪畫、課件配以教師的形象化描述,顯現詩歌中的意象,讓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讀出詩歌的意象。
第三步,悟出詩歌的意境,誦出文化的脈搏。意境是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寫作意圖、詩歌的大意以及詩歌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達的感情等的融合。學生在體會意境時會因生活經驗、文化素養等方面的不同,對“象”中情感意蘊的感悟往往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只有讓學生在意象組成的意境中更準確地把握作者所表達情感,才可能讓學生準確的朗讀。
例如:古詩《望洞庭》的朗讀指導。
1. 找出文中寫了哪些景物?將景物名稱寫在黑板上。
2. 細品古詩,讀出這些景物的特點,板書在黑板上。(讀出詩中這些景物的特點)
3. 體會景物組成的和諧畫面,讀古詩。
4. 感受作者在詩中通過意象構建的意境,讀出畫面的特點。
通過抓詩中的意象“鏡未磨”讓學生先體會未磨的鏡子是粗糙的、模糊的,從而讓學生想象像未磨的鏡子的潭面那會是:湖上有一層薄如輕紗的霧籠罩著;那柔美似水的月光給他蒙上了一層美麗的面紗等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望洞庭》的朗讀,只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山水在中國傳統詩歌中的地位以及作者當時的心境,讓學生置身于濃郁的情境中,感懷身受,遐想翩翩,這句詩的朗讀才能水到渠成。
二、披情入境抒真情
在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中彩那天》《全神貫注》《尊嚴》《萬年牢》等文章。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以“換位”方式成為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朗讀。學生設身處地通過領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特定的情景中,再回過頭去朗讀課文,他們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
例如:《中彩那天》的朗讀指導。
1. 出示:我看了又看,終于看到中彩的那張右上角有鉛筆寫的淡淡的K。
你看出了什么?
A. 用橡皮擦過的,你見過嗎?容易嗎?
B. 淡淡的K是誰擦的?他想要?
2. 練筆:如果父親想拿這輛車,他會給自己找一個怎樣的理由?
面對這張彩票,父親慢慢拿起橡皮,他想:因為 ,
所以,也許我可以 。
為什么這個K字有著淡淡的痕跡?
出示:擦著擦著,父親的手漸漸地停了下來,他又想:
想到這里,他放下了橡皮。
3. 再讀讀這句話,這將是一段怎樣的心路歷程?
誰能讀出父親當時那種激烈地思想斗爭?
自由練——指名讀——師范讀——齊讀
創設情境的朗讀指導就是要打通文本與學生生活的樊籬,使朗讀成為學生真情的自然流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朗讀的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