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 要: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是社會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行為能力。學會傾聽,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傾聽,可以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更會出現不耐心聽講、隨意插嘴的現象。因此,可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通過創設環境、聽說游戲、多維度評價、榜樣效應等方式,培養小班幼兒有效傾聽的習慣。
關鍵詞:小班幼兒;有效傾聽;聽說游戲;多維度評價
一、小班幼兒傾聽問題出現的原因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其傾聽持續時間較短,傾聽習慣整體偏差。幼兒積極回答問題是老師樂于看見的,可是,過度的“積極”卻是讓教師極為頭痛的一件事。幼兒私底下嘰嘰喳喳地自顧自說話、不傾聽他人,這樣不僅影響課堂秩序,更不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1)很多幼兒的自控能力比較差,他們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養成不愛聽講的壞習慣。
(2)家庭教育的不同促使幼兒間傾聽能力存在個體差異。
(3)表現欲強,有些幼兒非常愛表現,希望自己能脫穎而出,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贊賞。因此,這些幼兒往往會不好好聽別人講話,打斷他人的講話,自顧自地說出答案,出現嚴重的“插嘴”現象。
二、培養小班幼兒有效傾聽的策略
傾聽是一種習得行為,不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它與后天環境和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小班幼兒年齡小,愛插嘴,缺乏傾聽別人說話的耐心,所以,傾聽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有意培養。
1.有意創設環境,激發幼兒傾聽興趣
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好的傾聽環境,通過不同的生活環節播放不同性質的音樂,提醒幼兒某項活動的開始。其次,教師還可以用歌聲、拍手等方法引起幼兒的注意,在營造傾聽環境時,教師要及時把握時機,說出自己的要求。當絕大多數幼兒安靜下來時,有個別幼兒吵鬧的話,教師可以用動作、眼神示意,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所有幼兒安靜,錯失良好的傾聽機會。另外,教師需要采用音色變化來培養幼兒學會傾聽。都說輕重緩急,教師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時有音色高低變化,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用輕聲或重音,當幼兒開始有點游離時,教師突然拔高聲音,必定能夠重新讓幼兒集中精神聽教師的話。而教師在講述要求或規則時,也需要用重音來加強語氣,讓幼兒有效傾聽。
2.開展專門的聽說游戲,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1)“傳話”游戲。將教師的要求告訴第一個幼兒,然后一個一個傳下去,在幼兒沉浸游戲時,其實他們已經有意識地去傾聽了。
(2)“小偵探”游戲。讓所有幼兒只靠聲音區別出上臺講話的幼兒是誰,這樣一來,幼兒就會不知不覺地專心去聽周圍幼兒的聲音,慢慢養成傾聽習慣。
(3)“錄音機”游戲。教師說一句話,請幼兒重復說出那句話。通過幼兒復述教師的那句話,逐步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4)辨錯誤游戲。讓幼兒去判斷語言的對錯,吸引幼兒注意傾聽,并加以改正。如“螞蟻扛大樹,大象沒力氣,公雞會生蛋,母雞喔喔啼”等,讓幼兒挑出其中錯誤的地方并糾正。辨錯誤游戲不但可以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促進傾聽習慣的形成。
3.多維度評價,注重幼兒傾聽行為
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顧慮別人的感受,總是爭搶著回答教師的提問,而不是認真地聽周圍幼兒的回答。所以在這方面,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關注點,對于那些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幼兒,教師當然要給予表揚鼓勵,可是我們絕對不能忽略掉那些認真聽的幼兒。教師們應該對那些認真聽取他人回答的幼兒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其他幼兒明白認真傾聽也是一種值得表揚的好習慣。對那些回答響亮、清楚的幼兒也要及時表揚,這樣的聲音使幼兒更有興趣地做好聽眾,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4.以身作則,促進傾聽習慣的養成
當幼兒說話時,教師要以身作則,專注傾聽幼兒,并且微笑、點頭,告訴幼兒老師正在認真聽。只有在這種相互尊重、相互傾聽的氛圍中,幼兒才會逐步形成傾聽的意識,才會明白“傾聽”與“被人傾聽”的重要。
最后,為了養成幼兒的傾聽習慣,家長們也應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多和幼兒溝通交流,多給幼兒講故事,并且有意無意地要求幼兒重復,從而提高幼兒傾聽的能力。
傾聽,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傾聽,是人際交流不可缺少的本領;傾聽,是事業成功的前奏。今天,我們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就注重幼兒傾聽習慣的培養,及時叩開他們傾聽的大門,相信明天這些幼兒一定會成為祖國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美)帕蒂·惠芙樂.傾聽孩子[M].陳平俊,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許 錚.幼兒傾聽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學前教育,1999,(7).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馬鞍鎮望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