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民
摘 要: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之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沖擊,難以適應今天的教學需要。因此,舊的教學模式需要結合新課標進行改革。面對新的形勢,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理論和技能,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著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歷史教學
我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同時我國的歷史教學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培育愛國主義情感作出了貢獻。由于時代的發展,《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不斷發生著變化,20世紀 90 年代中期制定的新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使高中歷史課程與時代密切相關,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進入新世紀后,教育改革涉及的面很廣,可以說課程改革帶來了整個基礎教育全面而深刻的變化。
一、新課改的特點
新課改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歷史教學三大目標,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課堂上和學生展開積極的互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所提高,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例如,新版的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過去以時間為線的通史編寫模式,用專題史的形式把整個高中歷史內容展示出來,形成知識體系。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把一些發散性的知識放在課后,用“閱讀與思考”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給學生留下了多重選擇,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點。
新課改的一大亮點是突出強調了活動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互動性活動來獲得知識,討論分析問題,合作解決問題,通過活動提高其學習能力。這也是終身學習理念在教育上的一種體現。
二、新版高中歷史教材
新版歷史教材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改變了通史的模式,而是以“專題”的形式,將古今中外的歷史編成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三個必修和幾個選修教材,避免了與初中歷史的重復,也吸收了當前學界的新理論、新成果。在學習過程中,新教材提倡學生在多樣的環境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以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科學態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更靈活的方法和手段,體現了教學相長。
在學習評價體系中,教師要改變成績評價方法,開始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問題不再是歷史知識的簡單回答,而是突出了知識之間的遷移;注重思維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的培養,增強了歷史課的育人功能。
但新版的教材也有不足之處,如初中、高中教材差異性大、銜接性差,顯得高中的歷史教材內容難度大,使學生難以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歷史課變得復雜難懂,學生一時難以適應。
三、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
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理念和主旨,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教育目標,更新教育理論
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通史版的高中歷史教材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教案可沿用多年。而現在的新課改對歷史課程的教學理念、知識結構、學習目標和教學方法都做了新的調整。盡管問題多多,但它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教師要適應形勢,首先應明確三維目標, 研究教科書的編寫特點,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從宏觀上把握教材,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去講述,對一些知識進行擴充和具體化,重新建立的學科體系要接近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2.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新課改的主旨是通過改革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視角,提高其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我們要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過程。評價的主體不再僅限于教師和課堂,更加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在標準上,不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學習表現,通過多鼓勵,幫助學生獲得創新思維能力。
3.正確運用教材,加入地方課程
好的課程是師生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改把課程分為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并且十分重視地方課程與校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比如,筆者所在的貴州省印江縣是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在講解當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地木黃會師的歷史,組織學生去實地參觀,通過課外歷史課堂培養學生的自豪感。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是充滿爭議的。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師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新課程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提高教學技能。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劉 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 靜.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貴州省印江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