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曉
摘 要: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明確要求高考作文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是內容充實。那么,在緊鑼密鼓的學習中,高中生如何才能把握寫作中的關鍵,教師在寫作中如何引導學生,從而寫出高水平的作文呢?
關鍵詞:高中作文;寫作動機;寫作內容;寫作水平
隨著高考的作文試題考查形式的靈活化、生活化,“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很難在考試作文中獲得高分。學生只有擁有廣泛的閱讀面和豐富的生活實踐,才有可能在高考作文中寫出出彩的文章。
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深感到高中生寫作中教與學的效率低下。就學生的學而言,首先,大部分高中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不強,作文寫作中拼湊現象嚴重;語言枯燥,空話連篇,毫無說服力。其次,在“一卷定終身、升學壓力大”的現實下,莘莘學子埋頭于一張張考卷,疲于應付老師平常布置的作業,毫無思想和創新可言。最后,大部分高中生對寫作文有“空虛感”“挫折感”和“痛苦感”,學生對寫作有一種很大的被動性,在課下基本上對寫作不做充分的準備,而只在交作文前臨時胡拼瞎湊。就老師的教而言,高中作文教學實屬不易,“收”和“放”的尺度不好把握。過度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過度強調寫作的“應試”和“應世”需要,都不利于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在現實的寫作中,老師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
一、寫作動機的科學化
一般而言,作者有了某種寫作的心理需要,還不能引起具體的寫作行為。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才能引起行為。只有當需要的強度達到某種水平,并意識到可以通過什么手段來滿足這種需要時,需要才能轉化為動機并引起行為。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內在動力,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強烈而正確的寫作動機是有效寫作的前提。
另外,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寫作動機,我們也要有責任、有意識地去開發高中生的寫作動機,讓他們在思想的海洋里自由徜徉,擺脫諸多束縛思維的條條框框和功利性的寫作動機,讓學生漸漸地消除對寫作的心理障礙。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極強的發現和創新能力,完全有能力寫出比較優秀的文章;但面對應試和“應世”的需要,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對“不想說”的胡編亂造,對“想說的”好似頭頭是道,但仔細一看全是假話、空話、套話。因此,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是十分必要的。
二、寫作內容的科學化
在某種程度上,高中生已經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各種感官的發展已經成熟,已經能多方位地接受來自周圍的各種信息;但大部分學生對信息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能力還尚待進一步提升。因此,語文老師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要將寫作內容的科學化作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大手段。另外,學生在練習寫作、參與作文評分的過程中,也要有科學的寫作內容,這直接決定著一篇作文是否優秀。
首先,文章寫作中要有科學的語言規范。郭沫若先生曾說過:“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就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所以,高中生要寫出言之有物的文章,除了語文老師有意地在平常的教學中多引導學生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給學生布置摘抄文學名著片段的作業外,還要求學生強化語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尤其是學生在深受現代網絡語言等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這一要求顯得至關重要。
其次,作文寫作中選擇有效的寫作素材,這不僅是保證作文內容充實的一個途徑,也是提升作文質量的一個必要條件。王蒙在《致習作者》一文中指出:“從生活中才能發現文學,才有寫作的源泉,才有寫作的真實貨色。”優秀的作文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深刻思考的結果。
再次,寫作是一種傾訴,更是一種能力,它是在不斷借鑒與練習中提升的,要想提高作文成績,學生需篤行思考、質疑、體悟、有創新之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但并非所有的經歷都可在作文素材中應用。這就必須得提到一個新詞“有效素材”。只有根據一篇文章的主題需要,能夠提升文章內涵的素材,才是“有效素材”。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除了作者有扎實的文字基本功外,素材的有效運用也體現得尤為重要。
最后,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收”與“放”的統一。“收” 側重于章法、體式,而“放” 是在強調作文寫出新意,寫出個性。正如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放”一樣,也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 “收”。 在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放”與“收”更多地體現為統一或轉化的關系,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放中有收”“收中有放”。
參考文獻:
[1]楊愛程.西方課程論的哲學社會學基礎評介[J].比較教育研究,1992,(6).
[2]鐘祖榮.推孟與天才發生學研究[J].中國人才,2001,(4).
[3]廖全明.當代西方道德發展理論研究綜述[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6).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方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