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
摘 要:有效利用小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取得良好教學成果的金鑰匙。有效利用小學生的學習起點,需要理念的提升,即對學習起點的關注從“應然狀態”走向“實然狀態”;有效利用小學生的學習起點,需要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的學習起點,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二次開發”,將新知識同化到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中。
關鍵詞:學習起點;理念;方法;創新
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立足點。學習起點是指學習新知識前已有的知識結構、行動、心理水平。結合學生的學習起點、有的放矢地教學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視“因材施教”。時至今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開展教學,仍是當前教育工作普遍遵循的客觀規律。
小學教育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年齡尚小的兒童,他們認知能力有限,學習興趣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學工作中,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起點,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往往被視為教學工作成功的關鍵。
以小學數學教育為例,課標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這意味著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立足點。對此,本人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總結如下心得體會:
一、對學習起點的關注需從“應然狀態”走向“實然狀態”
教學實踐中,教學工作者可能會遭遇這樣的情況——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方案,在實際課堂中并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此時,教師往往懊惱、困惑:為什么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在學生那里反應平淡甚至處處碰壁?反思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師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狀態、興趣愛好和相關經驗。換句話說,教學效果欠佳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師關注的只是學生學習起點的“應然狀態”,而非“實然狀態”。
事實上,對學習起點的關注,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切實地關注學生學習起點的“實然狀態”。一個班擁有幾十名學生,每個學生擁有不同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甚至部分學生在教師未正式授課之前,已經基本掌握相關知識。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前調查的方式,或通過課前談話、交流的方式,初步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對全班學生學習起點的“實然狀態”有一個基本了解。在此基礎上,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使教學工作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盡量照顧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避免出現“同起點”教學的現象??梢赃@么說,對學習起點的關注從“應然狀態”走向“實然狀態”,這是教學工作有效運用學生學習起點的前提。
二、“三位一體”地把握學生的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學習起點
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我們容易相對單一地看待學生的學習起點,這不利于我們準確把握學習起點的內涵。事實上,學生的學習起點可分為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的學習三個方面。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側重于考慮學生認知、動作技能領域的學習起點,相對忽略對學生情感起點的把握。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能“三位一體”地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的基本情況,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小學數學教學中“比”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一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合適的話題激發學生興趣。所謂“合適”是指符合小學生認識能力,具體而言,既可提出學生身邊的話題,如“我們班級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全班的幾分之幾”等,也可提出熱點話題,如“巴西世界杯中,各大洲的國家隊占世界杯總參賽隊的比例是什么”等。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建立學習互動小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針對感興趣的話題,指明4位學生組成學習互動小組(優1中2差1),允許學生提前準備,一起合作、拓展思維,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完成一些主題的分析,在課堂上向全體學生展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積極性都得到了充分調動。三是點撥引導,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思考、傾聽、評判交織的狀態,一些認識的困惑和問題也得以展現,此時,教師可通過關鍵的點評和指導,畫龍點睛般地提升學生的認知。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新知識同化到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中
為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工作者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依據,但教材僅僅展現學習相關知識的一般性思路,供教學工作者借鑒,并非要求生搬硬套。事實上,教材往往需要加工和創造,特別是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行生動乃至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創造性的“二次開發”,從而形成適合具體教學情況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教材的“二度開發”,實現創新性的教學:一是從學生的視角去理解教材的學習材料。以教學“9+3”為例,教材要求學生用9根小棒和3根小棒去探索算法。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多數學生把9根和3根合在一起,計算一共有多少根。為什么學生不能主動思考湊10的整數計算方法呢?站在學生角度思考:由于他們沒有接觸過湊整計算的思考方法,所以不會主動地想到去湊10計算。教師可適當改變學習材料:把小棒改為學生熟悉的10支裝的鋼筆盒和鋼筆,在盒里放上9支鋼筆,在盒子外面放3支鋼筆。在此暗示下,學生很快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把盒子外面的1支鋼筆放入盒子里湊成10,再和盒子外面的2合起來是12。雖然只是細微的調整,但是教材的教學材料卻真正變成了學生思維的載體,促進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把新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知識結構中。數學中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是同化的過程,即將新的數學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需注意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
四、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強化意義建構
課堂探究的主要內容是強化數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理解。學習活動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不要讓學習者被動接受信息,應是主動建構信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從學生的經驗和內在需要出發,從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出發,進一步提供豐富的交互功能強的學習資源和必要的實物、圖形、學具,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
(1)學習材料應是豐富而典型的。這樣不僅能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避開思維定勢,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比較準確、完整的概念。
(2)直觀形象的演示與操作活動相結合。概念如何使學生理解得豐富而生動,通過動手操作、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手段,使定義與直觀形象和感覺經驗相結合。不僅能直觀地表現知識的內在意義,促進知識的理解,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3)知識的內在聯系要進一步強調。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實現同化與遷移,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學習起點值得關注。對于教學工作者而言,能否準確地把握小學生學習起點的“實然狀態”,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方案,立體地提升小學生的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水平,無疑將最終影響教學成效的好壞。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