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玲
摘 要:文章以日光燈電路的安裝與檢修為實例,通過對兩種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比和反思,得出結論,即“在做中學”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然而,如何合理設置引導問題,教師如何應對,也亟待深入探討和解決。
關鍵詞:電工技術;在做中學;教學實踐課題:日光燈電路的安裝與檢修。
一、教學模式一簡介
1.講授日光燈電路結構與工作原理
為了讓學生理解日光燈的工作原理,我讓學生們觀看了有關日光燈工作過程的Flash動畫,動畫對日光燈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和狀態都有清晰的呈現,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積極,教學過程很順利。
2.學生安裝日光燈電路
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開始安裝電路。先畫裝配圖,然后領取材料,接下來在通用電工板上將器件固定到合適位置,再完成電路的接線。由于教師事先準備好了一塊示范板,所以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除了畫裝配圖環節較為費力外,其他環節都能順利展開。
3.講授日光燈電路的檢修
制作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掌握排故方法,通過對實際電路故障的檢查和排除過程的親身示范,引導學生準確回答提出的問題。隨后進行單獨檢查,在每個學生安裝無誤的電路中,隨機設置一個故障,讓學生排除,連續幾個學生,對著故障束手無策。
下課后,筆者對這次課進行了反思,也與學生進行了交談:為什么上課時教學過程很順利,但做的時候卻無從下手?通過交流,不難發現,就學生來說,他們在課上只是單純地模仿老師的動作,雖然聽懂,但思維跟不上老師節奏;教師方面,整個過程中講了太多,問題提出缺乏思考性和有效性,導致教師無法得到有效學習反饋。
二、教學模式二簡介
教學環節一:信息搜查
(1)教師模擬客戶給學生下達任務——安裝日光燈電路。
(2)與學生交流,了解具體要求。
(3)課前指導學生完成知識儲備,復習和查閱日光燈電路理論。
教學環節二:制訂計劃
(1)各小組展示原理圖。
(2)教師PPT補充。
教學環節三:決策
指導學生規劃電路安裝實施思路及安裝注意事項,強調安全文明操作。
教學環節四:實施
(1)發放材料。
(2)指導學生檢查器件和工具質量。
(3)提出安裝過程中注意事項,強調安全操作規則。
(4)巡視,個別交流,共性問題集中講解。
(5)觀察各個小組項目實施過程,團隊分工是否明確,配合是否協調,個人在小組中是否積極參與。
(6)記錄現象,便于評估。
教學環節五:檢查檢修
(1)通電前檢查電路有無短路和斷路現象,組織學生自查和互查。
(2)指導學生完成電路相關參數的測試。
(3)讓學生將出現的故障一一列舉,分析原因。
教學環節六:評價
(1)小組點評。
(2)個人點評。
(3)總結學生該項工作完成的總體情況,列出優點和缺點,并評分。
學生們在這節課上組成學習小組,“工人”的身份讓他們感到新鮮,同時又感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感。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沒有衰減,面對問題時,他們能通過討論層層去解決,表現出良好的秩序感,課堂氣氛非常和諧。
三、兩種教學模式對比反思
1.“在做中學”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在做中學”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并提高專業技能。以日光燈電路原理為例,學生通過對啟輝器松動這一故障的檢查和排除,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就理解了啟輝器對電路工作的意義,同時,對鎮流器在電路中的作用也有了清楚的認識。
2.“在做中學”要合理設置引導問題
在實施教學前,我們應努力尋找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本課題中,安排學生在課前查閱與日光燈電路相關的理論知識,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白熾燈電路的安裝與檢修,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基礎。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引導問題必須適時適度,如果問題太簡單,不用預測就可馬上揭開謎底,失去了學習價值;問題太難,學生不知如何預測,無憑無據亂猜亂想。
3.“在做中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師的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假設要有所預見,并設計出學生提出某個假設時,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導向;教師應設法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學生自己做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設。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做中學”的教育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放手,鼓勵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把自己不同的見解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桂林.合作學習策略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職教通訊,2013,(9):61—64.
[2]歸愛麗.中職專業基礎課程的項目化初探[J].江蘇教育,2013,(2):59—60.
(作者單位: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