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現代基礎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發展是硬道理”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如火如荼的新階段,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是有一定地局限性,作為一線教師務必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而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行之有效地手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找到探究動機的切入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對所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事物、現象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實踐證明: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設法激趣,才能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由于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將學生的探究視點從課堂引導到社會生活實際,切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諸如“比較材料的保溫性能”、“生活中的聲音”、“電冰箱中的物態變化”、“生活中的測量”、“自制指南針”和“生活中的光現象”等,都離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當近,我們可以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布置學生利用生活經歷來探究新知識、實踐新知識學生學習“聲現象”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調查家鄉的噪聲現狀,積極引導學生調查了解當地噪聲嚴重的企業,并根據各種噪聲,研究防治方法,給這些噪聲嚴重的單位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議;學習“光現象”后,可以讓學生圍繞“光污染引起的交通問題” 這一課題到校外廣泛深入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有效治理的途徑當然,進行科學的探究,務必凸顯“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的特點,使學生通過分析、探究,不僅更好的領悟科學思想和精神,感悟科學家們發現科學的艱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學情境就廣義而言,主要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而言,指課堂教學的環境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教師在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時,只有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才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一般而言,教學情境既可以安排新課導入階段,也可以在課堂中間的某個時段,也可以安排在課堂臨近結束時刻平時,我們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充分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實驗等方法創設教學氛圍,有的放矢的刺激學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不斷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內容時,在講臺上展示二胡、笛子等常見樂器,讓學生仔細觀察樂器發聲時出現的現象,從而切身體驗發聲的變化;執教“凸透鏡成像”一課時,我要求每一個學習小組課前自備一個凸透鏡,以便在課堂上動手找出成像規律并自制望遠鏡
由于學生對物理現象的普遍產生好奇心和神秘感,因此,我們只有善于把握常見的物理現象,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實踐性譬如:我執教“沸騰”的這一節時,讓學生完成了一個濕的紙盒放在點燃的酒精燈上不會燃燒的實驗;講授“大氣壓強”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做了如下實驗:先把一個硬紙片放在裝滿水的杯子的杯口上,接著迅速用手按住倒置,結果發現紙片不會掉落,許多學生感到納悶、好奇,從而自然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動機
三、巧設障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給學生設置思維障礙,既可以在常規的途徑中設置非常規的疑問,也可以在一般層次中設置較深層次的問題,或在單向問題中設置多向問題,以利學生產生“學習障礙,” 迫使他們產生深入探究、另辟蹊徑的意識和熱情,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譬如:我執教 “密度” 一課時,就如此提出問題:用一只量筒和適量的水,怎樣估測一塊橡皮泥的密度?雖然測定固體密度的方法比較多,但必須利用基本原理的公式是:ρ=mV,學生只要測出物體質量和體積問題就解決了針對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用“排水法” 測橡皮泥的體積,但到底如何用“排水法” 測橡皮泥的質量是一個難點,通過學生的反復推敲、思考,最后他們自豪地從思維的云霧里走出來,成功地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核心素養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目標的重要內涵,既是關于學生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技能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表現,又是促進學生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提供了可行的路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千方百計地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興趣,一如既往的鼓勵學生把探究課題實際運用到現實生產中去,努力提高學生大膽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為打造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天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過渡:勢能也有大有小,勢能大小與什么因素關呢?
4探究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1)研究重力勢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請建立猜想,并說明理由
生:思考并猜想:重力勢能大小與物體質量有關,與物體舉高的高度有關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
思考:(1)如何進行變量控制?
(2)怎樣比較重力勢能能的大小?
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并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分組實驗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記錄,得出結論: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被舉高的高度有關
師:彈性勢能的知識下次課再學習
本堂小結:這節課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板書設計:略
七、教學反思
學習動能勢能概念,運用對比分類教學,使學生更容易區分動能勢能,減少混淆;設置大量練習以便學生及時鞏固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探究實驗的設計,能讓學生自主有效的建構知識,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但本堂課容量大,包含兩個探究實驗,這對教師上課節奏把握提出要求,同時,對學生的基礎也有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