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酸堿鹽是初中階段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且與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中的復分解反應密切相關,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探究酸堿鹽反應后溶液中的物質成分是中考化學試卷中常見的實驗探究類試題,分值較高、難度較大,重在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和實驗探究的能力,屬于學生的失分點筆者經過對近幾年的中考試卷的分析,發現此類試題有一定的解題規律本文將由一道典型試題引出酸堿鹽反應后溶液中溶質成分探究的考點和應對策略,以助學生中考
一、典型試題
某化學小組在探究堿的化學性質時,做了圖1所示的兩個實驗
(1)寫出A試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A、B兩試管中的廢液倒入同一潔凈的燒杯,燒杯中出現藍色沉淀小組同學將燒杯中的物質進行了過濾,對濾液中成分有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甲:濾液中的溶質是Na2SO4、CuSO4;
乙:濾液中的溶質是Na2SO4、H2SO4;
丙:濾液中的溶質是
丁:濾液中的溶質是Na2SO4
【交流討論】同學們對以上的猜想提出質疑,認為猜想(填“甲”“乙”“丙”或“丁”)不合理,理由是
【設計實驗】同學們通過以下的實驗對猜想進行驗證,請你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預計現象預計結論
解析(1)A試管是NaOH溶液加入CuSO4溶液中,發生的是復分解反應,反應方程式為
(2)【提出猜想】若CuSO4過量,則濾液中的溶質是Na2SO4、CuSO4;若H2SO4過量,則濾液中的溶質為Na2SO4、H2SO4;若NaOH過量,則濾液中的溶質為NaOH、Na2SO4;若三者均恰好完全反應,則濾液中的溶質是Na2SO4
【交流討論】題設中已經說明“將A、B兩試管中的廢液倒入同一潔凈的燒杯,燒杯中出現藍色沉淀”,所以濾液中不可能含有H2SO4(能與藍色沉淀發生反應),即猜想乙不合理
【設計實驗】溶液呈無色,說明溶液中不含Cu2+;產生藍色沉淀Cu(OH)2,說明加入的溶液中含有Cu2+,濾液中一定含有OH-,則濾液的溶質是NaOH、Na【交流討論】乙如果濾液中含有稀硫酸,則不可能出現藍色沉淀
【設計實驗】①甲②硫酸銅溶液丙
二、考點歸納
在近幾年的中考化學試卷中,關于酸堿鹽反應后溶質的探究主要考查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理解,主要考點有:①酸堿中和反應,試題中給出酸堿中和反應圖像,根據pH的變化判斷是酸加入堿還是堿加入酸,或判斷某一處溶液中的溶質等,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判斷酸、堿的添加順序,pH<7時酸過量,則溶液中的溶質是過量的酸和生成的鹽,pH=7時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只有生成的鹽,pH>7時堿過程,溶液中的溶質是過量的堿和生成的鹽;②酸(堿)與鹽的反應,此類試題的解答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試題中先是給出在鹽溶液中加入一種酸(堿)后的實驗現象,然后再給出濾液加入另外一種物質后的現象,讓學生判斷最后溶液中的溶質成分或原鹽溶液的成分,試題中往往會涉及酸堿指示劑,且是判斷的關鍵;③鹽與鹽的反應,初中階段鹽與鹽的反應難度不大,只要學生會判斷兩種鹽是否能發生復分解反應即可,給題的形式也多是讓學生判斷反應后濾液中的成分,解題關鍵是找出哪種鹽在反應中過量,在生活中應用較廣,但在近幾年的中考考查的并不頻繁
三、應對策略
酸堿鹽的反應是歷年中考化學考查的重點,對反應后物質成分的判斷更是備受命題者的青睞,學生在解答這類試題時,首先要認真讀題、審題,從試題的題干中找出探究的主題,然后根據題意,利用復分解反應原理,結合試題中給出的實驗現象、圖像或記錄的數據等進行準確的判斷判斷反應后的溶液中的溶質時:①確定兩種物質是否發生反應,如酸和堿中是否有一種物質可溶,酸和鹽反應時生成物種是否有沉淀、氣體或水,堿與鹽、鹽與鹽反應中,反應物是否都可溶以及生成物種是否有沉淀、氣體或水,滿足以上條件即可發生反應;②寫出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根據正確的方程式確定生成物;③分類討論,兩種物質恰好完全反應,則反應后溶液中溶質只有生成物中的能溶物,若有一種物質過量,則反應后溶液中溶質包括剩余的反應物和生成物中的能溶物;④反應后的溶液中的溶質還一定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可溶物,這也往往是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做題時學生一定要首先判斷所給物質中是否有不參加反應的物質,以及這種物質是否可溶總之,酸堿鹽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一定有生成物、不參加反應的可溶物和剩余的反應物,學生在解題中逐一確定即可
綜上,酸堿鹽這類探究試題主要考查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規律及現象,試題綜合性強,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熟練掌握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規律是正確解題的關鍵酸堿鹽反應后溶質成分問題本質是化學反應過量問題,正確判斷哪種物質過量是解題的前提,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原理是解題的基礎,在平時的復習中學生要注意總結和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