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曄豪 晏廷飛
一、問題的起源
開家長會的時候經常聽到家長類似的抱怨:“我小孩在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很好,怎么到了高中下降這么快,你看數學、物理都經常考不及格了。”家長們有此疑惑和抱怨,源于其對高中學業與考試缺少了解。初中、小學屬于義務教育,考試也屬普及性考試,難度較低;而高考屬選拔性考試,平時考試的難度自然較大。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學生進入高中以后不能很快適應高中的學習和生活,遇到某些困惑未能及時解決,給其學習、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影響了學業成績。
最近,筆者把一個學期以來學生在周記中所反饋的高中生活困惑記錄下來,希望通過理解學生的心聲,為幫助他們更好、更快適應高中生活,提供有益的啟示。
二、學生的反饋
學生A:來到高中感覺到學習壓力更大,學習內容更新太快,還沒有搞懂就開始下一章,晚修作業多,壓力大。
學生B:未開學之前對高中有美好的幻想,到了高中后發現很現實,高中算半個社會,人際關系更復雜。和初中相比累多了,在宿舍要做很多事,感覺沒時間學習,學習越來越吃力。
學生C:剛開始不適應高中的生活,與同學交流有障礙,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雖然能適應,但是覺得高中的交際和初中還是有很大區別。整體上覺得高中還是很有趣,生活很豐富。
學生D:一開始入學的時候不能適應環境,不懂如何處理日常小事,學習也很難進入狀態,現在慢慢適應了,一切都好起來。
學生E:上高中后不會規劃一個星期的花費,常常出現錢不夠花的情況。學習任務比初中多了好多,作業量也增多了,高中學習更注重思維靈活,不同于初中死記硬背。
學生F:一開始不習慣高中的住宿生活,感覺要干很多事情,很忙,時間安排得很滿,休息時間少。
學生G:遇到的人越來越復雜。感覺累,想學好但是自制力不夠。
學生H:進入高中生活后其它方面都還好,就是覺得競爭壓力很大,對學習感到憂心,更讓我意識到要加倍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大學。
學生I:進入高中以來覺得生活很充實,高一比初三都累,每天晚睡早起。高中自主學習的機會多了,不適應。高中學習很緊張,學習方法與初中非常不同,感覺到競爭激烈。
學生J:有時候老師講的題目不明白,有時候老師講得太快,跟不上節奏,老師的課堂不夠有趣。感覺越來越累,對生活、對未來有點迷茫,感覺生活瑣事越來越煩。
學生K:用晚自修測試占了四分之一時間以上,導致作業不能提前完成作業,不能抽時間復習。
學生O:自上高中以來,覺得生活學習較初中忙碌,特別是快期末考試的時候,學習壓力很大。作業經常寫不完,沒有時間復習、預習,老師上課的節奏太快,課后也沒有時間去整理。總覺得做事沒頭沒尾,眼一晃一個學期過去了,落下好多東西,心好累!
學生P:上高中以來,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也逐步掌握了高中的一些學習方法,尤其是最近進步比較大,學習也終于進入狀態了,感覺最近收獲了很多。雖然累但充實,加油!
學生Q:自習課太多,自習課不知干什么,沒有太多收獲。高中知識比初中深奧,跟不上。
學生R:高中學習知識量大,難度加深,學習緊張,不敢松懈。
三、問題分析
通過學生的反饋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對進入高中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滿意度不高。學生在學習上的不適應主要體現在:學習壓力大、學習進度快、知識難度加大、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知如何分配學習時間、學習任務過重等。進入高中,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增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得不加快節奏,再加上高中的知識難度加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降低,學習壓力加大也就不難理解了。學習有困難,進一步又導致了復習、預習的時間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不復習、不預習,又導致了學習效果降低、學習效率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人際關系的障礙,是僅次于學習困惑的第二大障礙。這一點是和前幾屆的學生最大的區別所在。個中的原因,應該是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獨生子女的交往對象多數為成年人,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脾性,普遍存在固執、任性、依賴性強的特點。進入新集體后,在集體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但一些獨生子女仍“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交往,不能善解人意,從而致使其不能也不善于與同齡人正常交往。
進入高中后,要開始住校,很多學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感覺到吃力,甚至為此很苦惱,比如宿舍的內務、生活費的管理等。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學生是獨生子女,原來在家里什么都由長輩包辦,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進入高中后,生活上的瑣事,比如洗衣疊被、拖地擦窗等,都要自己親自去做,原來沒做過,突然要自己親力親為,學生短期內自然難以適應。第二,一些同學雖然原來在家里也會幫忙做家務,對宿舍內務等瑣事倒是能適應,但是原來住在家里,現在住在學校,不習慣身邊沒有父母的日子,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情緒。
總的來說,學生中有精神壓力的雖然不多,但還是有一些學生因為學習、生活上的困惑,時有身心疲憊之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負面影響。
四、建議及對策
1. 教會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
對很多學生而言,進入高中后住校產生的各種不適應,歸根結底是生活的不適應,或者說學生過于嬌氣,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應對他們過于寵愛,一切事務都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自己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例如,要求孩子在周末承擔一些基本家務,諸如洗碗、拖地、洗衣服等,也可以要求孩子學會做飯,至少學會做一道菜。于教師而言,可以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傳達“孩子的生活孩子料理”的觀念,讓家長明白,“懂生活、會生活的孩子才會有出息”,“會料理生活的孩子也會規劃自己學習”,鼓勵家長在孩子的生活瑣事上放手。
2. 教會學生規劃自己的生活
學生進入高中后,很多事情要親力親為,自己支配的時間和金錢都比初中要多得多,學習上對自主性和自覺性的要求也更高了。然而,由于他們大多對家長、老師的依賴性非常強,到了可以自主的時候,反而不知所措。比如自習課無所事事、不懂得如何安排學習任務,每天的課余生活缺少規劃等。所以,筆者建議,教師可利用班會課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簡單的培訓,讓他們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
(1)時間規劃
教會學生規劃自己的學習和課余時間。學習時間的規劃包括自習和晚自修如何更好分配各科的學習時間,以及如何分配作業、復習、預習的時間。只有學會分配時間,學生才不至于在自習和晚自修的時候一團亂麻,學習井然有序才會有效率。而課余時間的規劃,同樣十分很重要,合理規劃好課余時間可以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減少生活中的困惑,以健康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
(2)理財規劃
有學生不能很好規劃自己的生活開銷,一周的生活費,前三天就花光了,后面的兩天只能到處借錢,為生活與學習平添煩惱。家長和老師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合理理財,合理支配自己的生活開銷。
3. 注意初高中教學銜接
(1)知識內容的銜接
初中高中的知識在難度上有很大區別,臺階比較明顯,尤其是數學、物理等科目。教學中應該注意初中高中知識的銜接,鋪設臺階,適當降低高中知識點的難度,讓學生能夠順利邁上新臺階。在一些學生容易卡殼的疑難問題、關鍵點上,教師應該放慢教學的節奏,給學生多一些時間理解和消化吸收。
(2)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高中的學習方法與初中差異非常明顯。在初中,即使是理科也有很多知識屬于陳述性知識,只要學生能背下來就好,而在高中,即使是文科類的知識點,也需要學生理解后才能解決問題。不少學生在初中習慣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進入高中后很不適應。為此,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掌握一些通用的學習方法,并引導學生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效率自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習壓力就會得到緩解。
4. 為學生營造人際交往的良好氛圍
學生人際交往困惑的解決,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共同努力。學校不應該僅僅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孩子,除了開展發展孩子智力的“知”教育,還應該多開展一些提升孩子綜合素質的“感”覺教育。家長應該為孩子的溝通樹立典范,營造平等溝通的氛圍,畢竟家庭是培養孩子優秀品格的沃土。對老師而言,需要以身作則,在與學生的溝通中尊重學生,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另外,班主任還需要利用班會課的機會開展一些集體趣味性游戲和文體活動,增加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增進互信和了解。讓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游戲和活動中學會包容與接納他人,學會與他人的溝通,這比灌輸給學生一堆溝通技巧的教條更有用、更有效。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廣東中山市東升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