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
小學美術課堂引入繪畫情境時,豐富的圖片是不是越多就越好,繪畫情境的設計是否合理?這一直是我們在課堂實施后所關注的問題。繪畫情境增強美術課的有效性是毋庸質疑的,但是,繪畫情境僅僅停留在“好看、好玩”上顯然是非常膚淺的。繪畫情境教學應該是一堂美術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們通過繪畫情境傳遞給學生的思維習慣、探究深入是相當重要的參考因素,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鋪天蓋地的色彩畫面、遍地的繪畫情境能否和學生的審美情趣相呼應是需要慎重考慮的。顯然,繪畫情境的使用應該取之有度,不少小學美術課堂泛濫使用繪畫手段,偏離了內容,過度裝飾后有喧賓奪主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提出相關的策略來加以改進,以讓繪畫情境對小學美術課真正起到輔助作用。
學生經過提取、整合、加工圖象信息,無疑能讓其對繪畫的描述更加一目了然,也加深了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在教嶺南版六年級美術下冊《非洲大陸之旅》這課時,我設置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在學生對作品已經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彩色的非洲。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環節,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感受異域風光,檢測孩子們對繪本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氣氛。總體來說,繪畫情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都要求與繪本相匹配。
繪畫情境的引入,往往能大大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但是,不少教師過于強調繪畫手段的作用,在情境導入上花費大量的筆墨,一張張精美的圖片充分“渲染”了課堂氣氛。可是,一堂四十分鐘的課用掉十五分鐘去導入,孩子們的興趣是高漲了,但哪還有時間靜下心來細細繪畫呢?顯然繪畫情境的過度使用,會使課堂主次顛倒、本末倒置,影響學生平心靜氣地來完成繪畫作品。
教師在選擇圖片時,必須細致觀察圖片內容是否與美術課的知識相關。雖然現在多媒體運用十分方便快捷,在網上能搜索到許多相關的圖片,但這些圖片不一定都適合使用。繪畫的內容要與文本相匹配。它在表現出整體形象讓人體味美感的同時,也應在細節方面注意與美術知識內容的統一。再者,我在教嶺南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美麗的荷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明白荷花開放的三種狀態,特意挑選了三幅開放程度不同的荷花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時,一張張荷葉、一朵朵荷花都像有了生命力一般,躍然紙上。這樣的繪畫內容,既能增加課堂的觀賞性,有美好的視覺效果,對繪本的解讀也真正起到了輔助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個簡單“下載”的圖片本身是沒有多少生命力的。我們對作品本身駕馭了多少,同樣也還要對圖片等其它信息進行主宰。教材素材圖一定要把握好度的問題,要非常慎重地使用,美術課對圖片的選擇其實是很挑剔的。當學生手捧可供觀賞的繪本汲取到知識的力量時,這樣滲透、熏陶出的人文素養將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統一起來,那將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教師要根據繪本選擇適合的繪畫形式和內容,引導學生將其與美術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從而達到圖文合一、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繪畫情境充分發揮作用,才能很好地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