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士彬
“安徽”是安慶與徽州的合稱,徽州的歷史一定程度上就是安徽文化的發展史?;罩菸幕请S著徽商的崛起而發展壯大的,以徽派建筑為標志,以樹德、修身、齊家為核心價值追求,源遠流長,底蘊豐厚,文脈暢達。那年春月,我們一群教育人,蜿蜒遠赴皖南歙縣和屯溪等地,說是教育考察,不如說是文化膜拜。來去雖然匆匆,但絕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江南先民崇學、重德、修業的文化傳統,一直銘記在心,揮之不去。
第一天,我們來到歙縣,以徽園為中心,了解徽派建筑布局和雕刻工藝,領略刻在柱梁上的江南風情民俗。明中葉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的徽商迅速崛起,他們財力雄厚以后,往往賈而好儒,以儒促商,在家鄉“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傳世顯榮”,于是集徽州山川風物之靈秀,融江南文化習俗之精華,給后世留下了以“徽派三絕”——牌坊、祠宇、民居為代表的大量優秀建筑作品。在徽派建筑中,“三雕”最為精絕,方寸之間,“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磚雕細膩、小巧、精致,砌在屋頂,鑲在門楣。石雕垛實、簡潔、大方,裝飾在廊柱、門墻或牌坊。而木雕或拙樸粗獷,或精細透徹。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有木雕的玲瓏風采。踏進古樸幽靜的院落,猶如走進展覽館或博物院,天井“四水歸堂”,堂屋廂房緊湊,博古紋飾透過窗花,柱梁上刻著花卉園林或戲劇人物,堂屋案幾之上多是勵志家訓,勸世名言,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透著濃厚的博雅趣味和正能量?!扒啻u灰瓦馬頭墻,肥梁胖柱小閨房”是徽派建筑的顯著特色,凝聚了皖南先民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欣賞徽派建筑,就是閱覽一部地方或校本教材,感受到小巧實用的審美趣味和建筑力學、文化風俗與文學藝術的魅力。
印象最深的還是素有“徽州第一坊”之稱的許國大學士坊。許國出身貧寒,36歲前在家鄉坐館授徒。傳說學生曾與許國打賭:“先生有朝一日科場得中,學生會給您抬石頭造牌樓。”據《明史》記載,許國39歲舉鄉試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任禮部、吏部、事詹事府、東閣大學士等職銜。明萬歷年間因在云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許氏衣錦還鄉,在鄉民們幫助下,當年即立此牌坊。
許國石坊系中國仕科牌坊的代表,仿木構建,脊吻斗拱相接。石料質地堅硬,粗壯敦實,沒有“水泥”焊接卻非常牢固。石柱、梁坊、匾額、斗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石雕。南面雕著騰飛的“巨龍”,象征面南至尊的皇權,表示許國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國家大業的忠誠;內側雕“鷹(英)雉(姿)獾(煥)”三種吉祥動物,頌揚皇上英姿煥發,年輕有為,也象征國運昌盛。東面是“魚躍龍門”,表示許國刻苦讀書,科場得志;內側三個“豹(報)”和“喜鵲(喜)”屬意聯接,喻指許國在萬歷年間的三次升遷,仕途光明,喜事連連。兩面雕“威鳳祥麟”,乃喻指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內側雕“龍庭舞鷹(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顯赫地位。北面為“瑞鶴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許國高尚脫俗的品格;內側是“鹿鳴圖”,借《詩經·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篇意,表示身為禮部尚書,許國常能會聚嘉賓學子,禮賢下士,生活優容儒雅。五百余年來,許國牌坊櫛風沐雨,歷滄桑而愈堅實穩固。石坊上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的手跡勒石留痕,拙樸古雅,清晰可辨。
明清以降,歙縣以才入仕,稱甲江南,歷代英才輩出,書香致遠,名儒顯臣層出不窮,彰榮旌學的仕科牌坊多有留存,今天歙縣中學的大門就是著名的“三元(狀元、會元、解元)坊”?!八拿裰校烤悠涫祝x書立身,勝于他務也?!薄跋葘W后臣”是中國士子的榜樣,作為仕科牌坊的代表,許國大學士坊典型地反映了徽州人民重視讀書、修身、立業的悠久文化傳統。
傍晚,我們懷著神圣的心情拜謁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紀念館,該館位于歙縣城內小北街,少年陶行知曾在此讀書。由于貧窮,每天他從十幾里地以外的家里挑菜挑柴進城,賣完以后才到先生家上課。少年刻苦自勵,聰穎敏異,助陶行知走出皖南山區,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求學。1914年,陶行知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育家杜威門下攻讀教育。他衍化了杜威“學校即社會,社會即生活”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貒螅招兄蛣撧k了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新安旅行團、重慶育才學校,開展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抗戰教育和民族教育等,在中國當代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紀念館門廳正中,在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陪襯下,是陶行知凝眸沉思的漢白玉坐像,清爽素凈,一如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后進展廳陳列了陶行知的生平事跡、歷史照片、手跡、圖表和實物等,記錄了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勉力教育的赤誠歲月。宋慶齡題寫的“萬世師表”匾額掛在主廳門楣。大家仔細參觀,認真體味著陶行知先生關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當年題寫的座右銘——“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鏗鏘有力地回響在人們的耳畔。
第二天,我們游覽了連接皖浙的千島湖,方臘、海瑞佇立在波光瀲滟的湖畔,盡顯新安江人的清凜風采,而千島湖的秀水洗去了疲憊的身心,洗盡了俗世凡塵,浸染了敏感的教育之心,讓水鄉澤國的江浙文化與徽州文化相呼應,構成了現實與歷史的透明與厚重、現在與未來的內斂與開放,風生水起,足音跫然。
自唐代以來,績溪胡氏先后出現了散騎大將軍胡宓、兩劾秦檜而名垂青史的監察御史胡舜陟、奕世尚書胡富胡宗憲、徽墨名家胡開文、紅頂商人胡雪巖、著名學者胡適……最后一天,我們來到了地勢獨特、風景優美的績溪縣坑口村——龍川胡氏宗祠,身臨其境地感受了江南庭院文化和胡氏家學的豐厚內涵。龍川東聳龍須山,西望鳳頭山,北有登源河,南有天馬山,清澈的龍川溪水穿村而過。沿溪兩岸的步行道稱為水街,水街之間由跨溪小橋相連,構成一幅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山清水秀的龍川村,歷代文脈傳承,學風淳厚,人才輩出,代有高官。據胡氏宗譜記載,僅宋、明、清三朝龍川就有進士11名,單明朝就有7名。最著名的是“一族開三府”的胡富、胡宗憲和胡宗明,龍川人為他們三人樹立了二座牌坊——奕世尚書坊和都憲坊,一如許國大學士坊。
位于龍川一隅的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朝。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由影壁、平臺、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不僅庭院深深,更是堂屋富麗,整體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據說,宗祠一直是議商宗族大事的場所,兼作族人舉辦婚嫁喜事,甚或教斥不肖子孫等。宗祠的凝聚力就是家族向心,家政向善,家事向好,家風向上。走進胡宗憲尚書府,古意優雅,亭廊迂回,紫檀飄香,枕木雕獸,窗欞刻花,匾帖勵志。在“巧舌如簧”的導游小姐渲染下,胡氏家族的榮耀歷史、小巧適用的庭院建筑和重學修德的宗法家風深深地感染了參訪者。
與幸福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與“人”情,就是最鮮活的教材?;罩菔且徊拷逃臀幕幕驶示拗?,教人如何讀書,怎樣行事,怎么做人,令人流連忘返,回味悠長。詩人鄭愁予說:“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毕嘤霰闶瞧嬗?,盼望不會失望,記憶卻為永恒。走一遭江南的青石板,就像瀏覽一部無字的“文化典籍”,靈魂流落徽州,依然會走在庭院,漂在水上。歷史的跫音在皖南的土地上深邃地回響。在歸途客車上懨懨欲睡的學人,是沉睡在文化夢境,更像是沉醉在教育仙境。
(作者單位:安徽肥西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