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迎來了“微時代”,其迷你、及時性與互動性的特征深受大學生喜愛。“微時代”的到來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國防教育理論課內容脫離實際,教師上課的方式始終是以學生無條件服從講授為主,而且其教學手段不夠新穎,形式過于單一,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另一方面,“微時代”下的信息傳播呈現出碎片化、多樣化的形式,學生接觸到的國防信息相對以往而言更多更雜,面對片面或者虛假的信息,學生也容易產生偏激、迷惑的心理。作為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理應抓牢機遇,應對挑戰,利用“微時代”下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及高頻的信息更新速度,為高校國防教育提供及時、便捷的知識傳播以及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對學生進行國防知識與觀念的正確疏導,豐富國防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拓寬國防教育的渠道。
微博、微信、微網站、微APP等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一系列以“微”字開頭事物的出現開啟了“微時代”。當前,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微時代的生力軍,其行為習慣、生活方式、思想發展等時刻受到這些新媒體的影響,甚至于一些知識的傳播也要寄托于這一新生事物。在高校中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不僅僅是建設強大國防的重要內容,更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需要。目前,高校設置的國防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教師上課的方式始終是以學生無條件服從講授為主,而且其教學手段不夠新穎,形式過于單一,師生之間缺少互動。新課改提倡構建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統一整體,使教育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微時代”恰恰為人們提供了這一便捷、廣闊的交流平臺,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應把握時代特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新媒體開展知識傳播,熱點問題討論等活動,使國防理論課教學更加靈活、有效和充滿活力。
一、“微時代”的概念與特點
現代戰爭是信息化的戰爭。信息的不對稱是造成戰場上一方強于另一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信息的重要性。而“微時代”便是信息傳播媒介發展的新時代。隨著3G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如今的大學生大多使用手機這一便攜性的媒介進行信息的交流與互動,他們日漸成為微博、微信等社交APP(以下簡稱“微”媒體)的主要踐行者與體驗者。而以上“微”媒體所提供信息的海量性與共享性及其交流的及時性也是“微時代”所具有的特征,正是由于這些特征造就了學生團體在網絡終端的個性化與群體化,這也為高校國防教育在“微”時代下的踐行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高校國防教育的困境
當代大學生國防意識淡薄,究其原因是其國防知識的匱乏。面對這樣的現狀,國防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必修課程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高校國防教育仍是以教師講授,學生無條件服從的傳統教育形式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學生的自我發展,最終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新課程認為教育必須是師生互動的活動,它倡導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探究的引導者。因此,作為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在做好課堂教學同時,更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為學生營造自我鍛煉與創新的平臺。
(二)教育內容淺顯
眾所周知,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是非常寬泛的,其涉及政治、歷史、法制、軍事、體育等多方面的知識。而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內容大都為一般性了解,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軍事課程的了解比較淺顯。因此對于國防教育知識的講授,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更要運用各種傳播平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掌握碎片化的知識。
(三)教育手段單一
教學手段是指教師將教育內容作用于學生所借助的各種方式與條件的總和。目前高校國防教育仍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學過程中借助PPT、音頻、視頻等手段,以講授基本國防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然而,由于課時有限,國防教育沒有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也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宣傳等手段,更是忽視了現有書本教學內容與時事熱點問題的結合。
(四)教育方式封閉
讓學生在封閉環境下學習不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表現,學習的過程理應是開放式的,理論知識應該與實踐相聯系,并在實踐中檢驗。國防教育也是如此,僅僅依賴課堂教育勢必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新事物的喜愛由來已久,而開放式的教育方式能夠加強學生與外界新事物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對開放式教育一味的接納也不是教育的科學態度,封閉式教育也有其可取之處。目前的重點是如何在封閉式教育中融入開放式教育,如何將國防教育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國防教育的現狀堪憂,教育目標實現的途徑單一。如何在現有客觀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精神,是我們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微時代”帶來的新媒體以其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及高頻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夠拓寬國防教育的渠道,為高校國防教育提供及時、便捷的知識傳播以及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
三、“微時代”下高校國防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微”媒體在高校學生中的廣泛使用是其成為高校國防教育載體的前提條件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社科院)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微博用戶從年齡統計來看,20-29歲用戶最多,為9050.8萬人,占總比例達到29.24%;10-19歲用戶為8216.3萬,占比26.54%;30-39歲用戶為7780.2萬,占比為25.14%。[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新媒體已經成為了高校學生網絡集散地。
2.移動通訊技術的成熟為高校國防教育“微”平臺的搭建提供了必備條件
移動通訊技術的特性使其具備了成為國防教育載體的條件。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海量存儲性能使得“微”媒體具備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其本身就能夠承載國防教育的目標與任務,能夠展示國防教育的內容與要求。另一方面,“微”媒體作為一種媒介工具,能夠有效實現使用雙方的互動交流,在國防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搭建溝通與交流的橋梁。
(二)挑戰
移動通訊技術的進步與大屏手機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信息的閱讀也變得更舒適與便捷。互聯網海量信息存儲特性的背后是其雜亂無章、魚龍混雜,學生容易被虛假的信息蒙蔽、誤導。對于國防教育來說,更是如此,學生在網絡上接觸到的國防信息相對以往而言更多更雜,面對片面或者虛假的信息,學生極易產生偏激、迷惑的心理。在此背景下,國防教育工作者理應運用“微”媒體等手段及時梳理、區分虛假網絡信息,主動疏導學生的國防知識與國防觀念。
四、“微時代”下國防教育的創新策略
(一)加強課堂內外聯系
傳統的教學把學生束縛于學校、教室、課堂,認為教師是知識的絕對傳播者,而書本知識是唯一真理。其實不然,任何真理都應該在實踐中檢驗。我國明朝著名哲學家王守仁堅持“知行合一”,他認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絕不能將知與行分為兩截。高校國防教育更應如此,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實踐必須相統一,堅持做到“知行并進”(張謇職教思想),學做合一。高校國防教育,不論是軍事訓練還是軍事理論課,都應構建多元化的方式。我們可以邀請軍事專家做講座,開展各類軍事訓練及小競賽;也可以借助相關紀念日,組織學生參觀軍事教育基地,參觀軍營,體驗軍隊生活。這些活動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國防知識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增強國防意識,樹立正確的國防觀念。
(二)構建以手機為載體的國防知識傳播媒介
“微時代”下的手機媒體具有信息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特點,移動互聯網的海量存儲性能使其具備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并且隨著3G技術的成熟,信息資源的獲取變得簡單、快捷。因此,手機作為載體足以承擔國防教育的目的與任務,展示國防的內容與要求。手機媒體的及時通訊功能讓教育工作者能夠通過電話、短信、QQ、微信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教育目標有目的進行相關信息的傳播,還可開展有關國防教育時事熱點問題的討論。以手機為載體的國防知識傳播媒介為國防教育課堂內外的聯系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構建國防教育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深受當今大學生的喜愛,任何個人或企業都可以通過這一新媒體平臺建立一個公眾號,稱作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同時具有信息發布的信息形式多樣、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完全可以為國防教育所用。國防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據教育目標將相關國防教育內容編輯成文字、圖片、語音、視頻與圖文信息等形式群發至學生手機,讓學生在簡短文字與視頻中潛移默化的學習相關知識。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更要隨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將書本知識與社會時事相結合,及時更新微信內容并組織引導相關討論,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進行問題探討,讓知識的獲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秦冰馥.“微時代”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研究[J].現代交際,2013,01:256+255.
[2]蔡海燕,席云鵬.論新時期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05:52-53.
作者簡介:石磊(1985—),男,江蘇常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與軍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