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為琴
摘 要:本文重點探索“大師三進”的教學模式,以期實現泥金彩漆“雙源融合”活態傳承。大師的只言片語、舉手投足都是多年經驗的積累,是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源頭活水,堪稱傳統技藝的“活化石”。“活化石”最大效率地發揮作用,則需要現代教學方式的幫助。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將“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與專業教學相融合,推進“大師三進”(學校、企業和空中課堂),探索Follow Me、Group Work和DIY現代教學方式。
關鍵詞:泥金彩漆 雙源融合 大師 傳統 創新
一、泥金彩漆技藝面臨的問題
1.教學“口傳心授”,現代傳人“斷層”
泥金彩漆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缺乏計劃性和規范性,極大限制了該項技藝的傳承速度、人數以及同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
2.技藝“墨守成規”,研發生產受限
手工工序的復雜、生產設備簡陋導致傳統學徒創新思維受限,產品難以適應工業化生產、不能融入市場,對于泥金彩漆缺乏生產性保護和創新改進。
3.大眾“知音稀少”,保護生態欠缺
大眾對于泥金彩漆認識模糊,加之該項技藝自身未能與時俱進,導致泥金彩漆產品離大眾越來越遠。
因此,學校以“非遺文化進校園,非遺技能進專業”的辦學思路,開啟了泥金彩漆“雙源(傳統與現代)融合”活態傳承人培養的實踐探索之路。
二、開啟全新的教學模式
泥金彩漆技藝“雙源(傳統與現代)融合”活態傳承培養策略,圍繞“傳統”和“現代”兩個基點,從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文創理念、特色行業和專業、傳播方式、高端科技等領域挖掘融合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開啟了“大師三進”的教學模式。
1.大師進學校,開展“Follow Me”實戰式學習
學校引進泥金彩漆傳承人黃才良、陳龍等民間大師組建“大師工作室”,并引進了泥金彩漆整條生產線,學生可以跟隨大師學習泥金彩漆的所有工序,進行實戰式訓練,從而獲得大師真傳。
2.大師進課堂,進行“Group Work”分組學習活動
“Group Work”分組學習活動分階段開展。第一階段是基本單一技能訓練,以不同的技能特征進行分組訓練,如堆塑、上彩、貼金等技能訓練,達到“學中做”的效果;第二階段是綜合技能訓練,以不同的生產任務進行分組訓練,如糖罐、果盒、小葫蘆等,把生產性實訓和定崗能力提升相結合,達到“做中學”的效果。
3.大師進“IP”,開展“Teleeducation”遠程教育學習
這是泥金彩漆智能學習平臺(http://jpkc.nhyzg.com)。該平臺先包括“課程首頁”“課程申報”“課程介紹”“特色資源”“教學實施”“教學效果”和“教學團隊”七大板塊,較好地將傳統“非遺”元素與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能融為一體。
古老的工藝只有不斷吸收時尚的元素,才能有新發展,實現新跨越。在“大師三進”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學校積極探索傳統技法與時尚元素的融合,進行教學項目研發、工藝創新、專業拓展,完善泥金彩漆的生產性保護。
(1)產品研發——非遺+文創。“非遺+文創”的產品研發理念,是指傳統工藝中融入時尚的創意思維。
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將不同文創理念與泥金彩漆技藝相結合,研發高、中、低三個檔次的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將泥金彩漆技藝與家具設計理念相融合,研發出“ 十里紅妝 ”系列嫁妝高檔產品;將泥金彩漆技藝與傳統文化靈感相融合,研發出鎮紙、筆筒、筆架、筆托、盤托等中檔產品;將泥金彩漆技藝與日常生活創意相融合,研發出彩盤、花瓶、茶葉罐、茶壺等低檔產品;產品研發讓泥金彩漆重獲實用價值,跟上時代節拍的同時重新進入更多的尋常百姓家。
(2)工藝創新——非遺+行業。非遺+行業是指以產品研發為引導,把泥金彩漆與數控、模具、家具等行業技藝相結合,助推專業轉型升級和文創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產值。如,由傳統木胎上造型漆藝,移植到陶器、瓷器和玻璃上,衍生出新的多元化的文化創意產品,為小微文創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3)專業拓展——非遺+專業。這是指借鑒泥金彩漆的傳承實踐,衍生出其他技藝項目,技藝傳承顯露出集群發展的傾向:清刀木雕技藝、舞龍舞獅、布袋木偶戲、剪紙藝術、工藝美術、動漫藝術等多個項目的教學也都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黃才良,趙廣玲.絢麗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陳文斌.融入民間美術文化,拓展美術教學空間[J].科學大眾,2010(2).
[3]董繼群.中國傳統民間工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劉金麗.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傳承[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1).
[5]丁永忠.淺談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才智,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