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屏東看母親之前,家萱過邊境來訪。細致的她照例帶了禮物,一個盒子上寫著“極品燕窩”,我打開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認得盛在瓷碗里頭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窩;這黑溜溜的原始燕窩——是液體加了羽毛、樹枝嗎?還真不認識。不過,家萱當然是送給母親吃的,我不需操心。
她又拿出一個圓筒,像是藏畫的。一卷紙拿出來,然后一張一張攤開,她說:“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許你媽可以用。”海報大小的白紙,印著體積很大、油墨很濃的毛筆字,每一張都是兩三行,內容大同小異。
最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是您含辛茹苦培養大的,我們感念您。我們承諾: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們承擔。請您放心,相信我們對您的深愛。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齊 家仁
我看著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們在交換“媽媽筆記”時,她說到八十歲的母親在安養院里如何如何地焦慮自己沒錢,懷疑自己被兒女遺棄,一轉身就忘記兒女剛剛來探視過,老是抱怨孩子們不記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種銀行證明、撫養保證書給她,每一個證明都有拳頭大的字,紅糊糊、官氣赫赫的印章,每一張都有一時的“安心”作用。沒想到家萱進步神速,已經有了獨家的海報!
“是啊,”她笑著說,“我用海報把她房間的墻壁貼得滿滿的。她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可以一張一張讀,每一張我們姐弟都給簽了名。”
“有效嗎?”我問。她點頭:“還真有效,她讀了就安心。”
“你拿回屏東,貼在你媽房里吧。”
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發現,她的白發不知何時也多了。
我把這些海報一張一張拾起,一張一張疊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圓筒。搖搖頭,“媽媽又過了那個階段了。她已經忘了字了。我寫的銀行證明,現在她也看不懂了”。
回到屏東,春節的爆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親臥床,她卻終夜不眠。窗簾拉上,滅了大燈,她的兩眼晶亮,瞪著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著一個黑色的可以觸摸的實體。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見的東西。她呼喚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趕校車,不要遲到了,便當已經準備好。她說隔壁的張某某不是個東西,欠了錢怎么也不還。她問,怎么你爸爸還沒回家,不是說理了發就馬上回來嗎?
我到廚房拿熱牛奶給她喝,她不喝。我撫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個嬰兒,但是她安靜了一會兒又開始躁動。我不斷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窩里,她又固執地將我推開。我把大燈打開,她的幻覺消失,燈一滅,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遠、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亂世界。
大年初三,2008年的深夜,若是從外宇宙看過來,這間房里的燈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時,我下了床,光腳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說:“媽,既然這樣,我們干脆出去散步吧。”幫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圍上圍巾,然后牽著她的手,出了門。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路底有一家燈火通明的永和豆漿店,我對她說:“走吧,我帶你去吃你家鄉浙江淳安的豆漿。”她從夢魘中醒來,乖順地點頭,任我牽著她的手,慢慢走。空蕩蕩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選自《目送》,龍應臺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本刊有改動)
鑒賞空間
這篇文章中,作者用溫情而又悲傷的筆觸,描寫了母親逐漸老去的情景;母親的老去是無法改變的無奈與感傷,作者的內心擁有著為人兒女的悲慟。文中看似細碎而生活化的語言,卻透著絲絲溫婉憂傷,那是一種深沉的滄桑,是一種彷徨和沉重。蒼老的母親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的孩子記掛著她,惦記著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是無法停留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用溫情而又悲傷的筆觸告訴人們,要尊重并善待自己的父母。
[讀有所思]
莫懷戚的《散步》和龍應臺的《散步》,對景物的描寫都著墨不多,卻營造了濃郁的畫面感和深刻的意境,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背景。結合這兩篇文章,說說它們在景物描寫的內容和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雷寧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