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萍



摘要:彈奏者對鋼琴作品的理解與詮釋,影響著鋼琴演奏的舞臺效果。現代鋼琴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以提升我國鋼琴教學的整體質量。本文從聚合思維的理論視域切入鋼琴教學,試析風格確立、音色設計、音色混合、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內容,以期為教育同仁提供有效的教學參考。
關鍵詞:聚合思維 鋼琴教學 詮釋作品 應用原理
聚合思維是指從已知的信息中產生出合理的邏輯結論,從現成的資料中尋求正確答案的一種有方向、有條理的思維方式。聚合思維法又稱為求同思維法、集中思維法、輻合思維法和同一思維法等。聚合思維法是把廣闊的思路聚集成一個焦點的方法。它是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的收斂性的思維方式,與發散思維相對應。聚合思維也是從不同來源、不同材料、不同層次探求出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方法。因此,聚合思維對于從眾多可能性的結果中迅速做出判斷,得出結論是最重要的。我們在考試中常用的,從多種答案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答案;從多種方案中選取一種最佳方案;依靠許多資料歸納出一個正確結論等都是運用聚合思維法,因而也可以說,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與他們的聚合思維水平關系密切。
運用“聚合思維”進行鋼琴教育,是一種以轉變學生學習思維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運用聚合思維時,將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分析,并從中尋找到合適的學習思路和具體方法。具體而言,聚合思維在鋼琴教學的實際運用流程為:整理原有知識—反應音樂信息—解構音樂編制—綜合分析—得出最終答案。從鋼琴識譜階段的視覺感受到演奏過程中的聽覺體驗,學生都需要運用到聚合思維的相關理論方法,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聚合性思維,以顯著提升鋼琴教育的效率與質量。
一、運用聚合思維確立鋼琴演奏風格
人們根據認知規律對一件事物進行解析時,通常都會運用到原有的知識體系內容,利用這些知識內容可以建立起新問題的思考構架,通過深入剖析后得出最佳的解決辦法,繼而輕松進行解答,這樣的解答思路是聚合思維理論的具體體現。
鋼琴作品的詮釋首先應解決音樂風格的確立問題,從理論方法研究到音響效果營造都需要整合知識信息,以形成系統、全面的框架體系,防止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陷入思維“死穴”當中。鋼琴教學不僅包括彈奏技法的學習,而且還涉及到音樂史學、音樂鑒賞等方面的科目知識。此外,音樂聽覺包含多種聯覺,且各種聯覺間屬于相互對應關系,因此,想要構建完善的鋼琴知識體系,應當充分整合音樂鑒賞、表演及史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學術資料,從而促進音樂實踐教學的合理開展。
對《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知識進行梳理、整合時,編者可用“擬定總結標題”的方式歸類龐雜的課程知識,例如,“神學羽翼”之下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人性回歸時期”等,這些總結性的標題將音樂背景與時代特征聯系在一起,給學生一種“醒目”的感覺,使其能夠快速回想起相關的課程內容,同時能夠嚴格劃分不同時期的音樂形式特征和審美追求,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的鋼琴知識體系,具有十分明晰的知識脈絡。
例如,確定巴赫鋼琴曲《法國組曲》中第三組的風格時,需要從曲譜上研究巴洛克時期的相關音樂文化,這些文化信息體現在多個層面:1.音樂思想:以“理性和浮華”為主導的宗教精神,比起中世紀,當時的人們逐漸將注意力轉向“現世享樂”。2.樂譜特點:復調特性、歌唱特性、斷連特性及裝飾特性。3.美學特征:這個時期的音樂元素來自美術、建筑等多個藝術領域,注重音樂形式的奢華美與裝飾美。4.樂器特點:鍵盤樂器主要有羽管鍵琴、管風琴、楔槌鍵琴三種,樂曲彈奏不以聲樂為主要的塑造對象,而是追求整體的音樂氛圍。5.樂曲調式:組曲音樂分作多個樂章,各樂章的曲式較為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點。6.音樂情感:第三組樂章創作于作者續娶之日,其中體現出作曲人愉悅、幸福的內心情感。7.演奏特征:該曲音色輕柔、音量適中,適合使用楔槌鍵琴進行彈奏。通過以上歸類分析,可以看出聚合型思維的運用優勢,即將鋼琴作品的相關內容系統、客觀地展現出來,結合這些知識,學生可以對樂曲進行“再創作”,突出彈奏設計的新穎特征:1.手指在彈奏時體現出斷、連奏法的特征。2.指法力度較輕巧,主要在mp-mf之間。3.踏板運用以延音形式為主,踩踏板的動作應適當放輕,必要時借助弱音踏板轉換節奏或音色。4.鋼琴演奏要加強各音符、各聲部的呼吸控制,體現鋼琴作品的歌唱性,促使各段樂章間呈現出均衡交織的音樂美感。5.設計彈奏指法時,要協調多個聲部的彈奏順序,掌握各聲部的具體彈奏方法,使鋼琴彈奏得以有序進行。6.掌控曲子演奏的整體流暢性,按照相關的技藝彈奏標準,將鋼琴演奏的內在規律充分展現出來。經過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演奏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明了鋼琴作品的風格,從而提升鋼琴演奏的藝術層次和精神內涵。
二、運用聚合思維設計鋼琴作品音色
在運用聚合思維設計鋼琴作品音色時,可通過挖掘各種音樂創作元素來增加音色的感染魅力。音色對鋼琴作品來說,是最基本的演奏表現工具,只有很好地設計音色才能演奏出表現力十足的鋼琴樂曲。鋼琴屬于鍵盤類樂器,其聲源十分豐富,且具有很強的模擬性。鋼琴可模擬多種類型的聲音,如其他類型的樂器聲、自然界中的各類聲響等。鋼琴音色的豐富性體現在指法技藝的多樣化上,彈奏者通過反復琢磨和練習,可以深入地體會到鋼琴音樂的色彩美感,值得注意的是,鋼琴學習既要鉆研觸鍵處理的相關技法,還要體會鋼琴音色的細微質感,這樣才能將鋼琴作品的細節內蘊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好地掌控鋼琴音色的表現效果,鋼琴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入領會音樂學科知識,將音高、節奏、織體、旋律、和聲、調性、曲式等因素系統地聯系起來,促使鋼琴音色的混合搭配更具表現力。例如,德國音樂家韋伯所作鋼琴曲《邀舞》中引子部分的開頭的小提琴與大提琴兩個對話似的樂句,由于這個曲子是作者獻給妻子的作品,因此曲風帶有明顯的浪漫氣息。
在對該段曲子進行音色設計時,可借鑒法國音樂家柏遼茲的管弦編排方式,突出樂隊元素的音色特質;也可通過充分想象,將男、女主人公跳舞的浪漫場景描摹于腦海中,并在整體感受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進行鋼琴演奏,使鋼琴表演的音色具有深沉的情感特征,以烘托樂曲中蘊含的深刻情感和優雅氣韻。
三、運用聚合思維混合鋼琴作品音色
鋼琴作品中凝聚著作曲人的藝術構思,這種構思主要體現為樂隊化的演奏效果,通俗的說,鋼琴演奏具有很強的歌唱性與感染性。彈奏一個鋼琴曲目需要用到多種觸鍵方法,如何很好地控制鋼琴琴鍵,是鋼琴學習者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學生在學習鋼琴技法時,應該注意探索鋼琴樂隊式混合音響的不同形式,并對其進行歸類儲存,以備日后鉆研更多觸鍵技術時所用,使鋼琴演奏的音樂效果得到充分展現。例如,海頓后期所創五首《鋼琴奏鳴曲》中最后一首的開頭樂句。
這首奏鳴曲體現出的顯著特點是,在鋼琴曲目的編排中融入了交響樂的創作思維與表現手法。在1~2兩小節的開頭處運用T-S/D-S-D7-T的和弦進行,使得音樂效果具有交響性的效果,給人一種莊嚴、雄渾的律動感。因此,在彈奏這段音樂時,學生要用手掌作為支撐,手指指尖貼近鍵盤后,借助大臂快速發力至指尖,并且找到一個合適的“爆發點”,以映襯出鋼琴明朗清麗的音色,從而詮釋出鋼琴演奏中“色彩”繽紛的樂隊效果。當第三節移至更高一個音區時,彈奏者將右手的“三和弦”換作“P”奏的連貫式單旋律,以營造交響樂曲的齊奏效果,之后再接入柔和、明晰的木管獨奏。在這個過程當中,彈奏者手指要調整為水平觸鍵狀態,將木管音色的溫馨、輕柔感突顯出來。此外,收句時要掌控手指技法,將收句“帶”起來,使結尾音色帶有疑問的音樂韻味。由此可見,鋼琴音色設計中的聚合型思維囊括了想象、對比、聯想、遷移、分析、歸類、概括等思維過程。
四、運用聚合思維認知鋼琴音樂文化
對鋼琴樂曲進行深入解讀,必然要分析作品的內在蘊涵,將當中包含的文化思想充分詮釋出來,主要有宗教色彩、歷史背景、民俗民風、民族精神等內容。此外,我國學生要注意研究外國的音樂文化,以充分詮釋鋼琴作品的豐富文化性。鋼琴作品的演繹風格、音色設計確定完成之后,彈奏者需要進一步體悟鋼琴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蘊藉,以突出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鋼琴演奏的精神層次。例如,莫扎特所作《a小調奏鳴曲》a小調Piano Sonata No.8 in A minor,KV.310中第一樂章的開頭的主題。
是這當中體現出“人類文化”概念的具體理念,以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對其進行深究,可以看出當前鋼琴教育中存在的偏頗之處。為了填補文化認知方面的教育漏洞,應采用整合思維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鋼琴知識進行梳理研究,并在鋼琴演奏中得到最清晰的內心回響。
對鋼琴曲譜進行深入認知時,學生要考慮樂曲創作的生活背景與宗教信仰。從生活背景來看,這首曲子始創于1778年,創作于維也納,當時的莫扎特正經歷著“多事之秋”(生活貧困、母親病逝、受到上層社會排擠),因此,莫扎特嘗盡生活苦楚和窘迫,樂曲中體現出壓抑、沉郁的感情色彩。從宗教信仰上來看,作者莫扎特是天主教徒,鋼琴樂曲中盡顯宗教特色,急速前進的樂曲片段帶有緊張感,主體部分反復使用高音和弦與低音和弦進行交替演奏,使整個樂曲籠罩在陰暗、沉重的情感色彩中。了解以上內容后,學生不會被大量的快節奏音符所干擾,而能夠明晰樂曲的整體結構,從而更好地把握鋼琴曲目中的表情術語。此外,天主教將人類的生和死看作喜悅之事,認為人一生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才能在死后獲得永生生命。這種生死觀映射到整個樂曲中,不可簡單理解為悲傷情感的表達,因為當中還包含著對亡母的祈禱和祝福。在演奏時,學生在重復左手柱式與弦整小節時,僅需突出音頭,再控制好一個小節及力點的前提下進行“帶過”處理,同時,右手旋律注重突出空間感,使音樂中既體現出陰暗、緊張、密集的感覺,也包含著向天主祝福、祈禱的虔誠。從文化認知層面探究鋼琴樂曲時,聚合思維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思維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外來音樂文化。
立足于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略窺當前的鋼琴教育現狀,可以看出諸多不足之處,將“聚合思維”引入鋼琴教學中,可激活學生內心對音響效果的表現靈感,從而增強鋼琴演奏技藝,提升舞臺感染力。從教學問題的探析視角來看,鋼琴教學中出現的各類聚斂問題,需要學生利用整合思維進行思索解答。聚合思維為學生提供了具有范疇性、條理性、邏輯性的思維方式。在實際教學中,鋼琴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領悟能力、風格塑造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使學生的音樂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實現鋼琴教育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馬穎輝.視覺與聽覺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畫面感——埃里克·薩蒂鋼琴組曲《運動與嬉戲曲》創作思維剖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02).
[2]陳欣雨.縱向思維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以布格繆勒鋼琴習曲Op.109-No.5《泉水》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07).
[3]侯憶皓.聯覺視覺畫面詮釋鋼琴浪漫時期作品——以李斯特《旅行歲月》第一集《瑞士游記》為例[J].歌海,2015,(01).
[4]黃伊娜.游走于鋼琴與古琴之間——鋼琴曲《陽關三疊》的特色與演奏探微[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02).
[5]孟曉,劉雅冬.堅守傳統,詮釋浪漫——拉赫瑪尼諾夫晚期鋼琴協奏曲美學風格探析[J].音樂創作,2014,(11).
[6]李妍奇.鋼琴詮釋作品與視覺美術作品的聯覺——以《圖畫展覽會》為例[J].歌海,2015,(03).
[7]孫瑜.基于聲樂鋼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維”的應用研究[J].參花,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