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摘要:《梆笛協奏曲》是一首以梆笛為主奏樂器結合西方管弦樂團,或與鋼琴協奏表演的協奏曲。在與笛子協奏的演奏中,鋼琴部分具有與笛子對等的地位。通過對《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曲式結構、風格特征以及對鋼琴的演奏方法、演奏要領等為對象進行探索,探究鋼琴與笛子協奏的實踐中對鋼琴的認識,豐富笛子與鋼琴協奏的實踐。
關鍵詞:鋼琴 協奏 笛子 《梆笛協奏曲》
一、鋼琴與笛子的協奏
(一)協奏
協奏源于“協奏風格”,它是一種從文藝復興末期逐漸孕育并在巴洛克時期走向成熟的風格,通常指聲樂和器樂結合在一起的作品。17世紀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幾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競奏的器樂套曲。近代以來在我國的協奏演奏中,鋼琴取代了民族樂隊與笛子形成了協奏的藝術形式。協奏中,笛子和鋼琴處于相互對比又彼此協調的關系,在表現音樂形象時,二者沒有主次之分,是協作關系,共同完成音樂形象。
(二)鋼琴與笛子協奏
近代以來的民樂演奏中,鋼琴代替民族樂團與笛子合奏的例子已不勝枚舉。鋼琴作為西洋樂器之王,具有寬泛的音域、較強的交響性和豐富的力度變化等特征被廣泛地使用于民樂創作作品中。笛子是我國傳統民樂之精華,梆笛具有身細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的特征。顆粒性較強的鋼琴與連綿起伏的笛子的協奏可使音樂的音域更為寬泛、聽覺效果對比更加強烈,音樂形象更加生動。
(三)協奏中鋼琴的作用
1.調節音準
因為笛子在制作過程中存在手工偏差,所以笛子的音準不能根本性地解決;同時笛子在音準控制方面如果氣息或指法稍有不慎,也會使音準偏離,產生大、小二度。因此通過與鋼琴的合作,盡可能地使演奏者主觀上加以調整控制,從而達到較為標準的音準。
2.把握整體節奏
合作中鋼琴對樂曲的風格、節奏和速度的把握有控制全局的作用。鋼琴的加入不僅統率性地從全局把握曲目風格特點,還能細致入微、極為精準地表現樂曲的藝術特色,從而使協奏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3.共同完成音樂形象
笛子的形制千差萬別,吹奏笛子的技術也各有千秋,從而導致笛子的音色不盡相同。習慣上根據地域的差異粗略地把笛子的吹奏分為南方派和北方派,但無論哪個派別的技術都不能改變笛子單一的音響效果。鋼琴的加入不僅可以豐富音響、填補各派別技術上導致的殘缺,而且與笛子一同演繹完整、豐滿生動的音樂形象。
二、《梆笛協奏曲》的藝術特色
《梆笛協奏曲》是作曲家馬水龍1981年創作的以梆笛為主奏樂器,結合西方管弦樂團編制的協奏曲。該曲1984年獲金鼎獎最佳作曲獎;并于1993年列為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而后經改編,以鋼琴代替管弦樂團編制與笛子協奏。全曲共兩個樂章,本文選取第一樂章為研究對象。
(一)《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風格
第一樂章中鋼琴與笛子時而交相輝映、時而護衛陪襯;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琴瑟和鳴般的默契,描繪出遼闊的平原、壯碩的山川氣勢和朦朧煙雨的秀麗江南景色。呈現出我國南北景色的差異。
(二)《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構
第一樂章從結構上由前奏、引子、主題A、間奏、主題B、間奏、笛子獨奏C和尾聲組成,是帶有間奏的三部曲式。
三、《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鋼琴創作特征與演奏方法
對第一樂章鋼琴伴奏的創作特征從音域、節奏型、速度、協奏特征,四個方面入手:
(一)音域
《梆笛協奏曲》音域涉及較廣,從鋼琴大字一組的F到小字三組的a,相當于橫跨鋼琴6個八度。采用如此大規模的音域表現出作者旨在描繪祖國山川幅員遼闊之景色;鋼琴大字組音區厚重音色的使用與小字組清脆柔美的音色呈對比,表現出山川迥異的奇美。
本曲不僅整體跨度較大,而且同一小節之內,甚至相鄰的拍子之間跨度也較大。這樣為彈奏帶來較大的困難。如,音樂中常出現低音與旋律音構成八度的三和弦,橫向和弦連接采用純五度跳進。在彈奏時要撐住手掌,手肘帶動手臂,自然、迅速下落。和弦交替時應注意純五度距離。同時,為避免跨度較大音符之間產生的間隙使音樂“斷開”,可適度踩延音踏板加以控制。
(二)節奏型
《梆笛協奏曲》的節奏型復雜多變,鋼琴協奏部分以八分音符節奏型、前八分后雙十六分音符節奏型、三連音和震音最為常見。這里要特別對震音和三連音加以說明。
1.震音
鋼琴部分開篇即采用雙手震音開場,從大字組C音持續震音至小字三組c,宏大的音響效果展現氣震山河之勢。震音的使用有利于表現祖國江山的磅礴氣勢。彈奏中需要采用重力彈奏法,迅速、連貫地彈奏出來。同時要盡量做到由弱及強,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由遠及近的藝術效果。
2.三連音
三連音的使用給人以激進昂揚、堅定、從容不迫之感,如《義勇軍進行曲》就使用三連音表現革命斗志的堅定與激昂。彈奏三連音時要側重對音符時值的把握,即:三個音要均分拍子。樂曲第三小節的三連音表示的時值共一拍,彈奏時盡量使每個音均等。
震音和三連音的使用,為整首協奏曲的氣氛和場景做下鋪墊。同時可以看到這首協奏曲中,鋼琴與笛子求同協作、密不可分,共同表現著祖國山河的壯麗。當然作品中其他元素,如切分節奏和符點音符的使用增添了音樂的俏皮可愛和靈動生氣,彈奏時做到時值和強弱的精準即可。
(三)速度
本首曲目第一樂章的速度呈現“板塊”狀,速度按結構的劃分而異:前奏作為開篇部分速度不宜過快,但要在力度上下功夫。引子至主題B部宜快,速度應統一為小快板。間奏的速度宜慢于行板。笛子獨奏之后的尾聲部分應回歸主題小快板的速度。
(四)鋼琴與笛子的實踐認識
協奏過程中鋼琴與笛子演奏者應極其注意二者和聲效果的把握。首先,鋼琴的獨奏部分要加強自身旋律與和聲對音樂風格、氛圍的烘托與渲染。進行協奏時,鋼琴部分的演奏則需要根據兩種樂器共同演繹的音樂形象為出發點,從力度、速度、踏板的使用上,對旋律與和聲加以控制:當鋼琴作為一種“襯托”或“背景”進行協奏時,鋼琴應減弱聲音,如本曲第一樂章第十七小節至二十二小節。當鋼琴與笛子“進行對話”時,鋼琴應根據前后“語氣”,控制力度,把握兩種樂器的和聲效果。如第一樂章第二十四小節,鋼琴與笛子進入“此起彼伏”的“模式”,鋼琴應跟隨情緒逐漸增加音量以達到預期效果。
當然,鋼琴部分還存在其他音樂元素,如:裝飾音、踏板具體的使用方法等細枝末節也對協奏的和聲和旋律有一定的影響。但因符合鋼琴獨奏的常規,不具特殊性,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四、結語
《梆笛協奏曲》中鋼琴的彈奏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配合該曲目的特殊性。只有切實地認識、把握鋼琴在該首協奏中的地位、作用與演奏方法、特點,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配合笛子,與笛子一同演繹江南的秀麗、平原的遼闊和山河的壯麗。
參考文獻:
[1]趙宴會.笛子教學中運用鋼琴伴奏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音樂,2006,(04).
[2]馮韻.淺論鋼琴民樂伴奏的色彩回歸[J].理論園地,2013,(01).
[3]陳宥任.臺灣笛家陳中申的笛子演奏藝術[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碩士,2013年.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于潤洋.西方音樂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