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摘要:唐玄宗--李隆基,提起他人們往往最先想到他在政治上的“開元盛世”,但除此之外他還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在音樂上有著重要貢獻的一位君王。他設立梨園,擴教坊、建立坐、立部伎體制、推動宮廷燕樂的高度發展,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推動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并為此后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唐玄宗 梨園 二部伎體制
一曲《霓裳羽衣曲》從古至今醉了多少人的心,是怎樣的一位樂壇高人創作了這樣的仙曲。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的創造者,“安史之亂”的締造者,在政治評價上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但對于他在音樂上的造詣人們一致給予高度肯定,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地位穩固,堪稱大師。
唐玄宗酷愛音樂,他對音樂的喜愛和天賦從小就有顯示出來,在他6歲的時候就精于多種樂器演奏。如:琵琶、橫笛、羯鼓等。歷史上有記載, “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1] “性英武,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2]他同時又擅長作曲“上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比造其妙。若制作諸曲,隨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造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拍,至于清濁變轉,律呂呼召,君臣事物,選相制度,雖古之蘻,曠,不能過也。”[3]除了精于對多種樂器的演奏之外,唐玄宗在作曲方面也有著驚人的天賦。“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樂譜。”[4]從他所創作的《霓裳羽衣曲》《凌波仙》《龍池樂》《紫云迥》等樂曲中,不難看出他在作曲方面的高超技巧和過人的天賦。在這些作品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霓裳羽衣曲》,它是唐朝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更成為了流傳千古至今難以超越的不朽佳作。
伴隨著“開元盛世”的繁榮,唐玄宗一朝禮樂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雅樂歷史上的空前繁榮昌盛時期。據書記載“我開元之有天下也,糾之以典刑,明之以禮樂,愛之以慈儉,律之以軌儀。”[5]
唐玄宗設立了新的音樂機構——梨園。之所以命名為梨園是因為其設立于禁苑附近,他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學院”的誕生。梨園由精選的三百太常樂工而組成。“開元二年,上以天下無事,聽政之暇,于梨園自教法曲,畢盡奇妙,謂皇帝梨園弟子。”[6]閑暇之余,唐玄宗還會親自去梨園指揮排練。“為絲竹之戲,音響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誤,玄宗必覺而正之。”[7]因為其既知音律,又有極高的音樂造詣,所以他可以及時的指出演奏者的錯誤。除此之外,唐玄宗還特地在梨園附近設立了一個“小部音聲”,由三十幾個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組成。“小部者,梨園法部聽置,凡三十三,皆十五以下。”[8]這些孩子曾演出新作品《荔枝香》,受到了唐玄宗的稱贊,可見他們也有一定的藝術水準。[9]
除了創立梨園之外,唐玄宗時期還確立了二部伎體制。以演出形式不同作為二部伎區分的準則。“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10]坐部伎和立部伎有著各自的特色。在表演上,立部伎以規模大而著稱,坐部伎則相對而言規模小很多,最多12人,少則至3人注重表演的技巧,表現細膩;而立部伎最少則64人,多則180人,擂鼓為伴奏,場面雄偉壯觀。在《立部伎》中有這樣的描寫“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釣長竿,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左唐下者立,堂上坐布笙清歌,堂下立部鼓笛鳴,笙歌一聲眾人側耳,鼓笛萬曲無人聽。”
唐玄宗自身的音樂素養極高同時對音樂又有著極高的要求,這點在梨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梨園可以說是唐代音樂最高水平的權威機構,唐玄宗不僅親自指揮排練,同時他還設立了嚴格的考察制度。在梨園的太常和樂工除了日常的排練和演出外,每年還要進行年度考核,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弟子會被辭退,這樣會使樂工們時刻不敢松懈,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充分的杜絕了濫竽充數的現象,保證了音樂的質量。也正是這種高要求造就了包含李龜年在內的一批技藝高超的樂工。
“安史之亂”后,唐朝無論是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音樂方面,都明顯的出現了停滯、衰落的現象。梨園教坊藝人們也相繼為了謀生計而出走,也恰恰因此,他們把宮廷歌舞音樂帶入了民間,是之融合與民間,加入新的元素,使其流傳更為廣泛,對此后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唐朝時期音樂之所以可以如此系統而又全面的發展,唐玄宗對音樂的喜愛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在一個朝代中帝王的喜好必定會在其統治期間得到大力發展,就例如羯鼓和笛子,在當時的諸多樂器中,唐玄宗最喜歡的非羯鼓不可數了,他的羯鼓演奏技藝也尤為高超。唐玄宗認為,羯鼓和笛子乃是“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比”, 關于唐玄宗與羯鼓之間的故事還派生了一個成語“羯鼓催花”,唐·南卓《羯鼓錄》載:唐玄宗喜好羯鼓,曾在殿內擊鼓,并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當時正趕上庭中的杏花開放,唐玄宗笑著說:“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因為唐玄宗的喜愛,樂工們也會去精于對這些樂器的演奏,像李龜年就是很擅長這兩樣樂器。唐玄宗自身就酷愛音樂,設立機構攔盡技藝高超的樂工,自己親自指揮和譜曲,聘用人才來教學,從小培養孩童的音樂素養,發動文人雅士作詞。雖為帝王,但是唐玄宗朝里朝外無不體現出他對音樂的喜愛,也正是因為帝王這個獨特的身份,使得他可以遂自己的心愿,更好的、更全面的發展音樂。把當時的樂曲和我們現在的音樂放在一起對比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時代是進步了,但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的音樂卻反而不及那些古曲令人印象深刻呢?似乎總是少了那么一點點韻味,缺乏了那么一點點靈氣。在現在這個音樂無門檻,各種各樣音樂都可以隨意傳播的網絡時代,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刻的去思考,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有了不同的見解?還是人們漸漸放寬了對音樂的那種高要求?
唐朝的音樂如此的繁榮昌盛,唐玄宗功不可沒。縱觀中國古代,像唐玄宗這樣的對音樂的發展作出巨大改變和影響的人為數并不多。不論他在政治上的“開元盛世”,單單就說其在音樂上的貢獻:創立梨園、擴教坊、建立坐、立部伎體制、推動宮廷燕樂的高度發展。這哪一點沒有對中國古代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滿身的音樂才華,獨到的音樂見解,根本就是一位造詣高深的音樂大師。可惜,卻是帝王命。當他把精力轉放在音樂上時,政治上必定有所怠慢。就像《吹笛記》中所記載的一樣“坐朝之際,慮忽遺忘,故懷玉笛,時以手上下尋之,非不安也。”[11]當他專心把音樂推到制高點時,政治上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以此為轉折點,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唐朝隨由此發生了轉折,但是唐玄宗的音樂造詣,對音樂的貢獻一直都在,并且影響深遠。對此后中國音樂的發展起著無法磨滅的作用。唐玄宗堪稱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的帝王。
注釋:
[1]《舊唐書·卷八》
[2]《新唐書·本計第五》
[3] [唐]南卓:《羯鼓錄》
[4]《舊唐書·卷二十八》
[5]《舊唐書》卷九《玄宗記》
[6]《唐會要·雜錄》
[7]《舊唐書·音樂志》
[8]《太真外傳》
[9]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108頁。
[10]《新唐書·音樂志》
[11][唐]楊臣源:《吹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