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要:肖邦《b小調諧謔曲》Op.20是一部內涵深刻而豐富的作品。文章從樂曲的寫作背景著手,分析了其曲式結構、情感內涵和演奏技術,揭示了這首以“諧謔曲”體裁寫成的作品中所蘊含的哲理性與戲劇性。
關鍵詞:諧謔曲 哲理性 戲劇性
b小調諧謔曲Op.20寫于1831年,是肖邦得知華沙爆發反沙俄武裝起義之后寫成的,在音樂中迸發了從未有過的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是“在藝術領域里屬于最強有力的反抗的呼喊和愛國主義感情的爆發。”“諧謔曲”(Scherzo)器樂曲,在意大利語中是“玩笑、戲謔”的意思。這首“諧謔曲”中絲毫看不見玩笑的影子,只有絕望、悲憤的反抗及激烈的沖突。舒曼在1835年曾如此評價:“既然連玩笑都披上了黑紗,那么莊嚴又該穿什么服裝呢?”肖邦首次將“諧謔曲”這一體裁發展成為獨立的鋼琴曲,賦予其戲劇性與哲理性的激情,表明其創作最終脫離所處的古典與浪漫主義的中間時代了。
一、曲式結構
《b小調諧謔曲》是一個帶引子和尾聲的復三部曲式:引子8+A(ababa)296+B(cdcdc)84+A(aba)181十尾聲56,分別運用諧謔曲和搖籃曲體裁。
引子,兩個極不協和的和弦,像兩個巨大的問號,又像驚嘆號,奠定了全曲緊張不安的基調,仿佛一個悲憤的近乎絕望的人發自內心的吶喊。
A部分結構為ababa,9-11小節構成a段的動機,其上行的走向是疑問式主題,具有神秘性,這里稱為“神秘動機”。直線上升的力度構成了突發的對比,賦予了這音樂魔鬼般的特點。
25-43小節急速的下行轉而變成鋸齒形的旋律線條,加劇了音樂的動蕩。43-44小節中的三個和弦像是對祖國命運一種叩問。
b段69-124小節,以“驚惶不寧”的語調開始,低聲部與高聲部,三個八分音符一組的旋律線條形成對抗, 主旋律隱伏在高聲部的最高音,力量不斷的積聚再慢慢回落。
B部分(cdcdc)慢板,溫馨如歌,與A部分激烈的戲劇性形成強烈對比。
c305-320小節,是肖邦為數極少直接引用的例子。其旋律取自《搖籃曲,圣嬰耶穌》,至今在波蘭農家流傳。英國作曲家亞倫·羅索思曾憶及他“在塔特拉山頂上聽到一位農夫哼唱這個曲調。他的歌聲并無特別之處,但回蕩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陡峭山壁間讓人莫名感動。他任自己盡情高歌,但卻有一股相當堅毅,幾近無情的特質,讓斯拉夫人得以深入體驗他們最凄楚的旋律。”
d321-326小節,音色也更明朗,情緒較前一條旋律顯得有些激動,細膩的抒情引起了一種條件反射,要對其進行傷感主義的闡釋,右手旋律中的裝飾音用古典方式來演奏較為妥當。
B部分結尾兩個和弦較突兀,與引子的兩個和弦遙相呼應,仿佛將沉醉短暫幸福幻想的人拉回到殘酷現實中,進入再現部。
尾聲將疾風驟雨般的音樂演繹得更加激烈了,似乎高潮在這里才出現。連續上行模進地長句到達頂點后盤旋,再急轉直下,594小節連續不協和的強奏和弦,將暴躁的情緒抒發殆盡。601小節“con brio”朝氣蓬勃的下行到半音階的上行,如同疾馳的狂風一般以輝煌的姿態結束全曲。
二、情感內涵
音樂體裁與音樂性格的對比:“諧謔曲”體裁,看似 “玩笑”,實際音樂的性格絲毫沒有輕松幽默的成分,有的只是疾風驟雨般的旋律。“諧謔曲”這一體裁最早是作為大型作品的一個樂章,音樂性格為 “嬉戲、輕松”的小曲,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從篇幅和內涵上獨立發展成為大型作品,肖邦采用該體裁表達對于祖國處于危難之中,個人民族情緒的爆發。正是印證了舒曼的評論——該曲是“披著黑紗的玩笑”。
作品內部兩種體裁的對比:作品的中部采用“搖籃曲”體裁寫成,是作曲家內心中渴望的一種狀態:舒適、安逸,具有愛情的甜蜜,代表肖邦的戀鄉之情,哀愁中透出樸素的美。
寫作手法的對比:A部分速度為火熱的急板,旋線條律主要經歷了“矛盾、動蕩、爆發”三個階段。和聲以不協和為主,多用減七、導七以及和弦外音體現沖突和不安的情緒。句子較短,力度上的轉換顯得非常迅速,體現矛盾性。b段沿用a段動機,由短句組成的長句,旋律隱伏于高聲部,力度變化跟隨長句走向,并一直處于強奏狀態,情緒不斷積聚至噴涌。
B部分為慢板。c部分主旋律隱伏于中聲部,“sotto voce”弱聲演奏,淺吟低唱,高聲部一直重復屬音,像夜空閃亮的星,和聲簡潔樸素,橄欖型的力度體現搖籃曲風格。d部分旋律出自肖邦之手,似乎是美好回憶,又像是睡夢中的獨白。旋律多用裝飾音,與圣誕歌樸素的旋律相比,需要更觸及靈魂的演奏方式。
三、演奏提示
引子的兩個和弦應運用來自肩部的力量和整個手臂的重量,有準備地觸鍵。手指尖必須牢固的抓鍵,如抓礦石牢固的鋼爪一般,同時應留意這兩個和弦之間力度的對比。
這部分的速度是“Presto con fuoco”(非常急速的、火熱的),力求清晰、干凈的音色,在右手急速奔跑的一串串長短句子中,音色始終是通透閃亮,極富顆粒感的,是采用“有彈性的,選擇性的,源于完美的掌握手指技術的發音法。”①
譜面上并未給出確切的踏板標記,是否意味著為了追求前面的所說的干凈清晰富有顆粒感的聲音,就忽略了踏板呢?“完全不用踏板是例外情況,經常用它,而且用的合情合理,這才是規則。”②在9-12小節以及17-19小節可以采用節奏性的短踏板,隨著模進上行的升高而添加。14、15和22、23小節左手為斷奏,基本上根據左手采用節奏性的短踏板。我們應根據音色的需要來確定踏板的深淺,9—24小節都應采用“半踏板”或者“四分之一”踏板,并且要很快松干凈,彈奏時耳朵要仔細傾聽。
從第25小節,旋律走向為下行,25-28小節的4個“漸弱”記號,是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的漸弱,營造出波濤起伏的感覺。37小節又轉為上行旋律,左手的低音sf要彈得厚重。43、44小節中右手三個和弦和左手反向八度同時進行,如同警鐘一般,隨后立即安靜。
69-76小節,后一句是面一句上方三度模進,呈一種發展態勢,這兩句應該處理得低調一些,不用踏板。77-93小節,左右手是三個音一組的反向進行,手腕和手臂放松,彈出如大海般連綿起伏的旋律線條。從77小節引入了額外的聲部線條,主旋律音在右手的5指上,5指應牢固發出閃亮而集中的聲音。
B部分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寬廣的氣息以及旋律的長線條,在這里運用肖邦的自由速度(tempo rubato)的本領有非同小可的作用,當然要在作曲家要求保持的審美分寸界限以內。左手為固定低音,右手旋律自由、流暢。
570-573小節以及573小節以后左手的標記是有區別的,應采用不同的踏板,以節奏性踏板占主導,隨著模進的升高而逐漸添加踏板的深度,避免低音過于“烘響”而高音區音色“干”的現象,右手每小節頭一個重音不能太突出。
581-584相同四小節以力度上的漸強過渡,585小節旋律盤旋著急轉直下,左手的八度和弦應彈得堅實。601小節“con brio”朝氣蓬勃的下行到半音階的上行,要一氣呵成,運用手臂自然重力投擲到最高音。踏板由淺至深,保持住直到最后一個音,加強尾聲的結束效果,結束和弦應彈得恢弘大氣。
四、結語
炫技因素在肖邦的諧謔曲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速度是表演性的,要求高度靈敏的手指技術以及對大型作品的整體思考和駕馭能力。此外,一切表現手段都要有分寸。這首作品雖然沒有冠以文學標題,但卻通過音樂中突然的爆發和絕對寂靜的瞬間、巨大的沖突、迷人的音色,以及情緒上的變化多端反復無常,以藝術的方式準確傳達了作曲家思想及情感上的波折,這就是肖邦b小調諧謔曲的魅力所在。
注釋:
①[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梁全炳、姚曼華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第117頁。
②[蘇]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汪啟璋、吳佩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年,第181頁。
參考文獻:
[1][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華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2]Raymond·Lewenthl, Piano music for one hand.[M]G.Schirmer NewYork/London,1986.
[3]Sheila clagg-cathey.左手鋼琴音樂的教學[J].崔巖譯,朱雅芬校譯.鋼琴藝術,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