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霞
摘要:《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等實踐活動”。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對知識充滿好奇,在課堂上孩子們對唱歌、律動、打擊樂器充滿了興趣,但是讓他們唱歌譜,他們就覺得很無聊,甚至感到畏懼。文章對此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強調在教學中充分把握好時機,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方法,努力激發小朋友對識譜的興趣,給他們建立音樂教學常規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歌譜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他們喜歡識譜。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識譜
一、節奏先行,為識譜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音樂語言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旋律與節奏,而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它賦予音樂以活力。先從簡單的節奏訓練開始,能使視唱教學中的難點得到解決,從而為識譜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一年級階段筆者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從趣味的、新穎的教學形式入手,培養學生對節奏的興趣。
(一)重視聽說節奏的訓練
音樂本身是以聽覺經驗為基礎的,讓學生用耳朵去聽、去感知生活中的聲音世界。孩子們都很喜歡小動物,他們模仿動物的叫聲和動作是他們很喜歡的活動。在低年級的音樂教材中有大量的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如《動物說話》《小動物回家》等,其中讓學生模仿小雞說話“嘰嘰嘰嘰”、小鴨說話“嘎嘎嘎”、小鴨子回家“搖搖搖—”,小烏龜回家“爬爬爬—”的叫聲與動作,讓學生生動形象地感受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的時值。在聆聽《春天音樂會》這一課中,自然界的春雷、春風、春雨、春水的各種聲音都是富有節奏的,讓學生仔細區分這些聲音的不同,以及用音樂的節奏表現出來,不僅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傾聽,然后讓學生聽著音樂用身邊能發出聲音的東西來替代這些節奏的音響。如,響舌代替春雨滴答聲,抖紙張代替春風的沙沙聲,敲桌子代替春雷轟隆隆聲,拍掌代替春水的嘩啦啦聲,親自感受各種各樣節奏的長短,從中體驗了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紅眼睛,綠眼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先讓他們邊念歌詞邊用手拍出節奏。而后,老師來讀,請學生拍節奏,然后讓學生自己來邊表演邊念,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八分音符、二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的練習。歌曲中的節奏如果單獨拿出來教,用“da”來念,學生總是很難接受,但是,如果結合一定的詞組和語句去掌握一定的節奏型,就像語文課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一樣,使孩子邊朗誦、邊拍掌、邊跺腳,那么孩子們就會很快學會。有節奏的朗讀歌詞,也能提高學生的節奏感。
(二)格子識音符時植
在人教版一年級音樂教材中,開始把兒歌寫在格子里進行按節奏認讀。首先筆者讓學生知道一個格子就是一拍,并通過劃拍子規定一拍讀多長。然后讓學生知道一個格子里有一個字這個字就讀一拍,后面采用問答的形式讓學生理解格子與字數的關系。如:筆者問一個格子里有兩個字各讀幾拍?學生立刻回答“各讀半拍”。一個字占兩個格子讀幾拍?“讀兩拍”。學生很快就將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全理解了,而且通過劃拍子朗讀節奏非常穩定。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可以過渡到語言讀說訓練,有節奏地念詩歌、兒歌。如《我家門前有條河》《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在學生熟練掌握方塊中的節奏關系后,老師就可以在歌曲朗讀歌詞環節滲透方塊與歌譜旋律節奏的關系,一個方塊中有一個字的對應歌譜是四分音符,一個方塊中有兩個字的對應是八分音符……然后讓學生按節奏朗讀歌詞,順利地解決了歌詞朗讀節奏問題,這樣學生唱歌譜的節奏問題也相應解決了。
二、認識唱名,柯爾文手勢輔助音高音準
現在的小學生從小就獲得大量的音樂經驗,但是孩子們聽的音樂多是歌曲和器樂曲,幾乎接觸不到唱名,如果在音樂課上,我們也很少進行唱名的學習,那么孩子們把熟知的音名叫成數字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唱名的學習也要從簡單的單音開始,結合語文學習拼音的基礎,學習唱名時把每個音符用do、re、mi、fa、sol、la、si的拼音標上,讓學生很容易認出來。識譜教學一定要循序漸進,在認識音名的同時,加入游戲的引導,減少了孩子學習識譜的難度。筆者經常采用的游戲“找音符寶寶”,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并唱準音符。讓每個學生拿一個唱名卡片,學生聽琴聲辨別是哪個音符,手拿這個音符卡片的學生站起來,并隨著音樂的節奏唱出這個音符。
當學生認清音符唱名后,就可以用柯爾文手勢搭橋,訓練學生迅速地唱準唱名,為視唱打下基礎。筆者先讓學生結合字母譜學會柯爾文手勢的動作。然后把各個動作根據音高從低到高表演,為了便于學生學習記憶 ,筆者還在柯爾文手勢學習中配上生動形象的律動《do、re、mi》,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在平時教學中,筆者經常做出各種柯爾文手勢,讓學生迅速唱出來,同時強調發聲位置以及最重要的音準,最后用鋼琴對音。
三、識譜教學與節奏教學相結合
音樂的識譜教學不是單一的,它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唱準旋律,所以識譜教學與節奏教學的結合相當的重要。在掌握基本的音高后,要求孩子們試著唱旋律,掌握鞏固基本的音高。進行節奏的練習,用嘴唱出或者用手奏出。之后兩者結合,帶著節奏去演唱旋律,培養學生的學習歌曲的能力。
經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先唱歌,后識譜”這種教學方式是一種對學生而言比較輕松的唱好歌譜的方法。先唱歌后識譜是先讓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通過讓學生用聽唱法學完歌曲,在不知不覺中解決歌譜中的音高和節奏難點,同時降低了學生識譜時的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增加對歌譜視唱的喜愛。然后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又反作用于唱歌,學生能更有表情地演唱好歌曲。
四、器樂協奏,潛移默化建立準確音高概念
樂器引進課堂也是識譜教學較好的實踐活動,因為學習器樂的演奏,首先要識譜。例如:在使用沙錘、三角鐵等打擊樂器時,即使在簡單樂器的演奏時學生對作品也要進行二次創作,學生就會對譜子有更深的認識,學生同時也注意譜子中的各個要素,這樣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建立了節奏的概念,加深了學生對曲譜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識譜能力。而且課堂上葫蘆絲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們唱譜的準確性,讓孩子多吹、多聽、多唱,孩子們唱譜的水平自然會大大提高。
總之,在低年級識譜教學中,我們要遵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充分運用講、認、唱、聽、記等教學手段,有效地調動學生識譜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今后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樂譜打下良好基礎。
基金項目: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提升小學生識讀樂譜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FJJKCG14-260。
參考文獻:
[1]張艷.淺析提高小學低段三年級音樂識譜能力的探究[J].黃河之聲,2013,(12).
[2]黃鑫.淺談小學唱歌課中的有效識譜教學[J].群文天地,2011,(02).
[3]王艷芝.小學音樂識譜教學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
[4]龍衛軍.淺談小學低年級的識譜教學[J].音樂天地,2013,(12).
[5]黃舒姝.識譜教學:小學音樂不可或缺的環節[J].音樂時空,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