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要】目的:淺談cbct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方法: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間來我院進行口腔種植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雙盲法對全部入選對象進行分組,將奇數患者43例給予常規CT,而且作為參照組;將偶數患者43例給予CBCT,而且作為實驗組,觀察兩組種植并發癥、成功率等情況。結果:實驗組手術出血量(4.89±0.28)ml顯著少于常規CT檢查的參照組為(13.28±0.18)(P<0.05);實驗組種植成功率90.70%(39/43)顯著高于參照組為74.42%(32/43)(P<0.05)。結論:給予cbct,具有提高成功率,同時減少術后感染、修復體受損等風險,值得推廣。
【關鍵詞】cbct;口腔種植;應用
牙齒對人們發音、咀嚼,甚至外觀都產生直接影響。現階段,臨床逐漸采用口腔種植治療,它指的是臨床采用外科手術幫助患者將人工牙根植入缺牙部位[1]。然而,對于此類手術,術前檢查對于提高手術成功率具有現實意義。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間來我院進行口腔種植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內容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間來我院進行口腔種植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以及語言不通、交流困難等患者。參照組患者中,23例為男,20例為女;最低23歲,最大為67歲,均值為(43.65±0.28)歲。實驗組22例為男,21例為女;最低24歲,最大為68歲,均值為(43.74±0.16)歲。兩組患者在上述資料上十分接近(P>0.05)。
1.2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CT,實驗組給予CBCT,醫護人員先借助儀器測定患者頜骨、神經管等解剖部位,分析手術的具體位置,接著測定患者手術種植區域骨密度情況,然后通過影像對頜骨進行標準軸面、冠狀面等平靜構建,而且分析植入的具體位置、大小以及深度等情況[2]。
1.3療效評定標準
(1)觀察手術情況。對比兩組出血量以及手術花費時間情況。(2)觀察兩組患者是否存在鄰牙損傷、術后感染、修復體受損等并發癥[3]。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 ±s),給予t檢驗;計數資料[n(%)],給予X2檢驗;P<0.05表示對比差異顯著,P>0.05表示對比差異不顯著。
2.結果
2.1觀察兩組手術情況
在手術出血量方面,實驗組為(4.89±0.28)ml,參照組為(13.28±0.18)ml,對比差異顯著(P<0.05);在手術時間方面,實驗組為(11.28±0.08)min,參照組為(36.98±0.75)min,對比差異顯著(P<0.05)。
2.2觀察兩組的手術成功率以及并發癥
由表1可知,實驗組手術成功為39例(90.70),失敗為4例(9.30);參照組手術成功32例(74.42),手術失敗11例(25.58)。由此可見,實驗組種植成功率為90.70%(39/43),參照組為74.42%(32/43),對比差異顯著(P<0.05)。
在并發癥方面,實驗組鄰牙損傷1例(2.33),術后感染1例(2.33),修復體受損1(2.33);參照組以上情況分別為3例(6.98)、3例(6.98)、8例(18.60),因此實驗組并發癥概率為6.98%(3/43),參照組為18.60%(8/43),對比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研究表明,倘若患者牙齒缺失,則會導致患者發音不清晰,而且難以正常咀嚼,甚至導致面部外觀不對稱。在日常生活中,牙齒缺失的原因很多,例如自身原因,牙周病、外部強烈撞擊與齲齒等都會導致失牙;又如吸煙與酗酒,倘若手術后,患者不重視自身的口腔衛生,則增加牙周炎風險,同時極易出現感染,進而導致種植難以成功。本次研究采用的CBCT是錐形束CT,普遍應用在牙周科、種植科等科室,可觀察顱頜面、牙齒、牙周等圖像,同時有利于醫護人員在術前評價患者的下頜神經、骨質等情況,接著可準確判斷植入體的深度以及位置,進而提高手術預見性。實驗組種植成功率90.70%(39/43)顯著高于參照組為74.42%(32/43)(P<0.05)。綜上所述,將CBCT應用在口腔種植過程中,可觀察牙齒、牙周等圖像,降低手術失敗率。
【參考文獻】
[1]李一新,梁健東,余敏祥. CBCT三維成像技術在口腔種植術中的應用[J]. 臨床醫學工程,2014,9(04):413-414.
[2]黃遠亮,郭華艷,陳衛東,等. Kavo 3D eXam CBCT三維影像系統在口腔種植外科中的應用與評估[J].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3,6(02):68-69.
[3]盧寅,蘭玉燕,沈曉玲,等. CBCT評估上頜竇提升術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J]. 中國醫學創新,2015,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