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梅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中高緯度,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橫跨四、五、六三個積溫帶.有耕地173萬畝,以種植業為主.主栽作物為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和雜豆。馬鈴薯是糧經飼兼用作物,隨著國家對馬鈴薯產業的開發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發展馬鈴薯產業勢在必行,愛輝區氣候冷涼,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毒傳播媒介少,具有得天獨厚的馬鈴薯生產條件,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出口市場前景非常好,種植馬鈴薯能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優勢和資源,并能較快地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1選地選茬: 馬鈴薯對土壤的適應范圍較廣,最適宜于表土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透氣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如黑土鈣、沙壤土等,土壤粘重會影響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使塊莖畸形,芽眼凸出,薯皮粗糙,淀粉含量下降。塊莖還適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長,在堿性土壤中馬鈴薯易得瘡痂病。總之,馬鈴薯是好氣性植物,因此,選地要掌握“寧選洼中崗,勿選崗中洼”排水能力對馬鈴薯生長影響很大,選擇地勢山崗、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澇能排水、旱能灌溉,中性或微酸性無農藥殘留的平地與緩坡地塊最適宜。馬鈴薯的前茬以小麥、玉米為最好,其次是大豆。應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馬鈴薯最忌重迎茬.另外,除草劑殘留對馬鈴薯生長也有很大影響,如施用咪唑乙煙酸需要間隔36個月種植馬鈴薯,氯嘧磺隆類殘留需要間隔40個月種植馬鈴薯,莠去津需要間隔24個月種植馬鈴薯,煙嘧磺隆類殘留需要間隔18個月種植馬鈴薯,否則對馬鈴薯產量影響很大。
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馬鈴薯高產穩產的前提條件。采用配方施肥,重施基肥,馬鈴薯施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配施氮、磷、鉀化肥,同時,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也可增加產量改善品質,馬鈴薯是喜鉀作物,鉀肥的施用對產量提高的作用明顯,硫酸鉀效果更佳,試驗表明氮、鉀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交互作用,另外硼肥鎂肥對馬鈴薯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土壤中有效硼含0.6-0.66毫克/千克可作為馬鈴薯土壤潛在缺硼的臨界范圍。畝施3公斤硫酸鎂可減輕莖果內褐變癥狀。施肥量,畝施有機肥300-500公斤,純氮6-7公斤,五氮化二磷4.5-5.5公斤,氧化鉀8-9公斤,但忌施氯肥,馬鈴薯屬忌氯作物,請勿施用氯化鉀和含氯離子的復合肥。施肥時期,氮肥應分期施用,采用基肥、種肥、追肥相結合的方式,滿足馬鈴薯各個時期對氮的要求。磷肥一般多作基肥或種肥施用,若作追肥應深施,但其肥效仍然不高。鉀肥的施用時期可作基肥或種肥,也可后期葉面追施。施肥方法,基肥多用有機肥300-500公斤配合復合肥15-20公斤混施。具體方法是:一秋施,即在秋耕前把有機肥和化肥撒于地表,然后翻耕耙耘,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全。二是春施,即在春耕前撒施于地表,而后翻耕耙耘。三是施種肥,在播種時順行施于播種溝內
3.品種選擇
優良品種是獲得豐產的重要基礎,選用優質脫毒種薯。馬鈴薯釆用無性繁殖,生育期間容易被病毒侵染引起種性退化,產量下降,開發和和推廣脫毒種薯快繁技術,是從根本抑制病毒病發生和蔓延,解決其種性退化,產量下降,品質變劣,留種困難的有效途徑,研究表明馬鈴薯優良品種及高質量脫毒種薯對馬鈴薯的產量貢獻率可達60%左右。根據市場需要和生產目的選擇最適品種。自留種的用戶應注意品種純度,將染病薯、混雜薯、畸形薯除去,選用薯形規整,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50-100克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適合我區種植的早熟品種主要有早大白、東農303、黃麻子、費烏瑞它;中熟品種東農304、東農305、東農306、尤金、克新16、中晚熟品種克新14、克新15、克新17、克新18、克新19等
4.種薯處理
(1)曬種。播前20d左右將種薯從窖中取出,平攤在有陽光照射的室內或室外避風向陽處,平鋪2-3層,并經常翻動,使之均勻見光,溫度保持在10-15℃為宜。幼芽長人工播種達1cm左右,機械播種0.5cm左右,種薯表面及芽曬成綠色即可播種
(2)切塊。4 0g左右的小種薯可整薯播種。大薯應切塊種植,方法:豎切可以利用頂芽優勢,如種薯過大長橢圓形,切塊時應從臍部開始向頂部斜切,要求每個切塊至少要有1-2個健壯的芽,切塊重25-30g左右。切刀消毒可防止病害在薯塊間傳播,也是控制馬鈴薯病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切薯時每人要準備2把切刀、2塊切板,置于0.5%的肥皂水溶液中浸泡,每使用10min后或在切到病、爛薯時,輪換1次,使用前用清水沖洗干凈,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浸泡l-2min清洗消毒,同時把病薯棄除。
(3)藥劑處理。用硫酸50mg/kg或0.1%高錳酸鉀等浸泡種薯10min,防治環腐病。種薯切塊用種薯重量的0.1%-0.2%敵克松加草木灰拌后立即播種,防治黑脛病、環腐病。用40%神速爾馬林200倍液浸種5min,或將種薯浸濕。再用塑料布蓋嚴悶2h陰干播種,防治粉痂病、痙痂病。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薯2h,然后晾干播種,防治環腐病、立枯絲核菌病。用亮盾、瑞勝拌種,可預防病菌感染、蟲害發生。切塊存放,切塊應保持在14-16℃,80-85%濕度,通風良好的條件下,以加速傷口愈合。忌隨切隨種。
5.適時播種:根據土壤溫度和水分來決定。當氣溫穩定通過7-10℃時,或者10厘米土層的地溫穩定通過6℃即進入適宜播種期,此時土壤水分要保持在40-50%。土壤水分低于40%應坐水播種。播種方法采用平地開溝、施肥(藥)、點種、覆土(合壟)、鎮壓等順序進行作業。開溝距離由壟距決定,播種深淺由土壤條件(溫度、水分)以及肥量多少和覆土厚度決定。一般情況下薯塊位置保持在地平面或稍下方,覆土厚度10厘米左右。密度一般早熟品種畝保4000-4500株,中晚熟品種畝保苗3500-4000株。
6.田間管理;
(1)出苗前耢地,在馬鈴薯出苗前用耢子一下, 出苗前耢地,不但可以提高地溫,保證出苗快, 出苗齊,還能除掉苗眼草.
(2)中耕培土作用,防止薯塊變綠、防除雜草、提高品質。深松:在出苗后,結合中耕施肥覆土,進行深松作業,深度35厘米以上,可起到深松放寒、提高地溫的作用,還可以達到除去表層雜草的作用,第一次培土,苗全后10-15天,第二次培土,苗全后20-25天,第三次培土在花期前結束。每次培土厚度均為5厘米。
(3)除草.除草方式有機械除草、人工除草、化學除草.當出苗達到80%以上時進行第一次人工鋤草,15天左右進行第二次鋤草,注意避免傷到匍匐莖。以后根據大草生長情況及時進行2次拔大草。采用化學封閉滅草。配方:每公頃噴施90%乙草胺2kg+70%嗪草酮0.6kg兌水400-500公斤于播種后3-7天內噴施。
(4)追肥與噴施葉面肥: 追肥要結合馬鈴薯生長時期進行合理施用。時間可選在苗期,蕾期及初長期,每次追肥應選用不同肥料、氮、磷、鉀配合施用。一般苗期及蕾期可追施氮肥及磷肥,每畝用硫酸銨25公斤及磷酸二銨20公斤、硫酸鉀20公斤。蕾期及初花期則施磷、鉀肥,用磷酸二銨10公斤加硫酸鉀15公斤 。初花期后決不可再用氮肥,以免引起莖葉徒長。影響養分向塊莖的輸送。
葉面肥:在馬鈴薯現蕾期結合晚(早)疫病防治進行葉面追肥。齊苗后噴施含有光合細菌的生物菌劑“薯益生”900毫升/公頃+原生態”多鈦液體肥1500ml,增加光合效率;株高達到15cm時,每公頃噴施硼酸鈣鎂肥7.5kg,現蕾期噴施硼酸鈣鎂肥15?kg/公頃,開花初期,噴施硼酸鈣鎂肥15kg/公頃(中期專用)。與防病藥劑同時使用,“原生態”多鈦液體肥1500毫升/公頃,補充營養,增加葉片綠葉時間。塊莖膨大期每施磷酸二氫鉀15kg/公頃2次,促進薯塊盡快老化,增加快莖淀粉含量。
(5)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主要病蟲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蚜蟲、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
馬鈴薯早疫病用藥劑防治,在田間植株發病初期,用30%苯醚甲環唑6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進行防治,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2-3次。
馬鈴薯晚疫病藥劑防治,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地面措施石灰,發病初期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3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天噴,連噴2-3次。
馬鈴薯病毒病藥劑防治,用1。5%植病靈1000倍液加20%病毒A6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3-4次。
馬鈴薯地下害蟲藥劑防治,使用毐土和顆粒劑,播種時每畝用其1%敵百蟲粉劑3-4千克,加細土10千克摻勻或用3%呋喃丹顆粒劑1。5-2千克及大風雷等,順壟撒于溝內,毒殺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蟲。或在中耕時將上述農藥撒于苗根部,毒殺害蟲。灌根用40%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
7.收獲與貯藏
滅秧當正常生長植株的葉色由綠逐漸變成黃轉枯時,標志著馬鈴薯生理成熟,為便于收獲,一般割秧在收獲前一周,把植株地上部全部割倒,以利于田間水分蒸發,使田間土壤持水量低于30%。也可用藥劑殺秧,用20%立收谷水劑,施用量每畝200-250毫升或20%克無蹤每畝200毫升兌水80-100千克,均勻噴施。
收獲時要注意晴天搶收,不要讓薯塊在烈日下曝曬,以免使馬鈴薯發青,影響品質。入窯前做好預貯措施,很好地給予通風晾干條件,促進后熟,加快木栓層的形成,嚴格選薯,去凈泥土等。預貯可以就地層堆,然后覆土,覆土厚度不少于10厘米,也可在室內蓋氈以便裝袋運輸或入窯,預貯時一定不要讓薯塊被曬和被淋。入窯時要做到按品種和用途分別貯藏,以防混雜。入窯前要對貯藏窯進行消毒和通風。溫度控制在1-3℃,濕度最好控制在85-90%,暗光,為保持窯內空氣清潔適當通風。商品薯或加工薯要求避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