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夏提·吐爾地
1 主要技術指標
產量目標:500-550公斤/畝。
群體結構為:冬小麥早熟品種,有效穗數38-43萬/畝,穗粒數30-33粒,千粒重43-48克,基本苗25-30萬/畝,冬前最高總莖數75-80萬/畝。冬小麥中晚熟品種,有效穗數37-41萬/畝,穗粒數33-35粒,千粒重41-46克,基本苗22-25萬/畝,冬前最高總莖數70-75萬/畝。
2 選用優質高產品種
優質高產小麥品種,應具有500-600公斤/畝生產能力,抗逆性強,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強,綜合性狀好。品質達到面粉加工企業生產等級粉的要求。所用品種的種子質量應達到GB4404.1-2008標準的要求。昌吉市目前應選用以下品種:新冬22號、新冬17號、新冬18號、新冬33號(九冬3號)。新冬33號要求10月前播種,產量優勢十分明顯。
3 選地與培肥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層結構良好,具有中等以上肥力地塊,即耕層土壤含有機質12克/公斤,堿解氮60-80毫克/公斤,有效磷8-10毫克/公斤,速效鉀150-200毫克/公斤以上。不具備以上肥力指標,要采取綜合培肥措施,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翻壓綠肥,配合施用化肥,而逐步達到。對坡度大或高低不平的地塊要進行工程性平整。
4 整地施底肥
小麥要合理輪作倒茬,避免連茬過長,重茬不超過3年。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伏秋耕,耕深23-25厘米,要合墑耕翻,達到犁條直、垈塊松碎、扣茬嚴密,地頭地邊犁到,地面平整,播種前要精細耙耱整地,整地質量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標準。犁地前深施底肥,底肥為輔熟農家肥1-2噸/畝,尿素10公斤/畝,重過磷酸鈣15公斤/畝,均勻撒與地面或用犁帶施肥箱,結合秋耕施入土層。土壤肥力高或不具備施有機肥,每畝施尿素15公斤,重過磷酸鈣20公斤做底肥深施。
5 種子處理
選用經過精選加工,純度99%,凈度99%,發芽率85%以上質量標準的種子。播種前進行曬種和藥劑拌種,即在播種前3-5天曬種后,每百公斤種子用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200-300毫升,加水1-1.5公斤拌種,或使用25%多菌靈或15%粉銹寧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2-0.3%。
6 適時播種
6.1 播種期
適時播種是為了培育壯苗,壯苗才能壯根、增蘗,達到穗多、穗大而豐產。冬小麥的壯苗標準是:冬前長出5-6片葉,2-3個蘗,7-8條次生根,葉色深綠,冬前最高莖蘗數:中晚熟品種70-75萬/畝,中早熟品種75-80萬/畝。冬小麥從播種到停止生長越冬前,要求有0℃以上積溫490-560℃,昌吉市正常氣候條件下,日平均氣溫下降到15-17℃為高產冬小麥播種的適期,一般為9月15日至30日。
6.2 播種量
要根據品種分蘗成穗特性、播期、種子質量統籌。分蘗力強的冬小麥中晚熟品種如新冬18號、新冬17號,9月中旬前每畝16-18公斤,9月中旬后每畝18-20公斤;分蘗力較弱的中早熟品種如新冬22號、新冬33號(九冬3號),9月中旬前每畝20-22公斤,9月中旬后每畝22-24公斤。晚播冬小麥,播種量逐漸加大,按每推遲1天,播量增加0.5公斤每畝遞增。
6.3 播種及鋪管方式
滴灌系統建設及其管道鋪設應按水利設施建設規范于8月底前施工完畢。
播種前將播種機械改裝,采用一條龍作業,隨播種隨鋪毛管,毛管鋪設在土壤1-2厘米深處。鋪管方式為:播種采用一管4行,3.6米播幅,播24行小麥,鋪設6條毛管,小麥行距14厘米,鋪設毛管位置小麥行距為18厘米。
6.4 播種質量
在規定的適播期內進行播種;控制好播種質量;帶種肥每畝磷酸二銨5-6公斤,施肥深度8-9厘米。播種達到行直、不重、不漏,播后蓋嚴壓實,控制達到4-5厘米播種深度。
7 肥水管理
7.1 滴水
播后1-2天內做好地頭、地邊、斷行的補種。播后3-5天內聯接好主管、支管和毛管。冬小麥滴灌一般滴水9-11次,沙性較強的地塊滴水要10-12次。播種后利用原有滴灌設施系統,先播種后滴水出苗。一般滴出苗水1-2次。除滴出苗水和滴越冬前冬灌水時要加大滴水量外,生育期間每次滴水量每畝30-40立方米,做到前中期滴水量大,后期滴水量小。在冬小麥拔節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要滴水7-8次。冬小麥春季第一次滴水應根據小麥苗情靈活掌握。“立夏”前上頭水是冬麥田灌水的實踐經驗。土壤肥力高,適期播種的中高產麥田,春四葉展開,春五葉露尖是滴頭水的最佳時期。中低產田或播期過晚,冬前分蘗少的麥田,須在春三葉期滴水,促進年后分蘗成穗。對生長發育快的中早熟品種,應早滴水,一般在4月15日前滴水施肥,最后一次滴水,中早熟品種“夏至”前停水,中晚熟品種6月底前停水。
7.2 追肥
在冬小麥拔節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要四個時期隨滴水滴肥5-6次。施肥采用“少吃多餐”原則,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開春第一次滴水追施尿素13公斤/畝,硫酸鉀3公斤/畝;二水滴尿素8公斤/畝;三水滴尿素5公斤/畝,最后兩次滴水尿素3公斤/畝,增施磷酸二氫鉀2公斤/畝,以防止干熱風的危害,增加粒重,提高品質。
8 化控防倒伏
滴灌小麥灌水條件改善,水肥充足,生長較旺盛,實現高產高效要做好防倒伏工作。在適當降低播種量,控制水肥的同時,在冬麥起身期,噴施矮壯素200克/畝。
9 防除麥田雜草
麥田惡性雜草主要是: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及灰藜、田旋花等雙子葉雜草。防除雜草主要實行農業措施和人工拔除,嚴重的地塊進行化學除草。防除狗尾草椑子草等禾本科雜草用6.9%螵馬乳油40-50毫升兌水30公斤,在雜草3-5葉期噴施。雙子葉(闊葉)雜草防除,用20%使它隆乳油50毫升兌水30公斤,在小麥返青后3-4葉期噴施。
10 綜合防治病蟲害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以農業措施和生物防治為主,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深耕曬垈、控制群體,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限制澆水過多等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危害。由于滴灌條件下水肥協調,小麥群體大,田間通風條件較差,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危害。小麥常發病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白粉病、銹病等。小麥黑穗病用3%敵萎丹進行種子處理。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一般年份不防治,個別重病地塊病情指數達到20%-30%時,用25%粉銹寧乳油50克兌水30公斤,在發病初期噴施一次,銹病嚴重地塊小麥揚花后期再噴施一次。
小麥常見蟲害有蚜蟲、皮薊馬、潛葉蠅等,一般年份不防治,個別年份個別地塊可根據蟲情預報,小麥潛葉蠅防治指標10%以上,用北農愛福丁(阿維霉素)每畝10毫克兌水30公斤噴施一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麥蚜蟲、皮薊馬防治指標百穗500頭以上,用40%吡蟲啉或啶蟲脒噴霧防治。
11 及時收獲,防止雨淋,保證質量,提高效益
小麥蠟熟中后期即為收獲適期,收獲后產量高、品質好。機械收割應當在蠟熟后期,籽粒變硬,莖穗干枯后進行。對落粒性強、口較松的品種,收獲期應適當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