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艷
摘要:大豆在我國農作物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富含維生素、脂肪酸、蛋白質,可用于食用、榨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大豆的需求量不斷攀升。但是,最近幾年,我國大豆種植暴露出很多問題,嚴重影響著大豆種植面積、產量、單位效益。如何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栽培技術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文章以黑龍江地區大豆種植為例,從種子選用技術、整地技術、大豆播種技術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以期對提高我國大豆種植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豆;種植;生產效益;栽培技術
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也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大豆除了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之外,還可以為壓榨食用油、生產飼料提供原料。目前,為縮小中國與美國、巴西等大豆主產國之間的單產差距、滿足人們對大豆日益增長的需求量、提高農民經濟效益、則需要應用高效栽培技術。文章,首先論述了種子選用技術;其次,分析了整地技術;最后,探究了大都播種技術,旨在做出重要的分享。
一、種子選用技術
對于種子的選用,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優良的品種對提高大豆單位單位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選擇大豆種子過程中,應結合黑龍江地區土壤、氣候、機械化、生產水平等實際情況。第二,還應明晰大豆種植所需的條件,以挑選出適宜種植的優良大豆品種。據研究,光熱容易對大豆造成影響。因此,種植者切忌隨意引進、應用大豆品種。唯有如此,大豆種植產量、單位效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實踐證明,大豆品種與大豆種植質量存有密切的聯系。飽滿、色澤均勻的大豆適于作種子。種植者通過選種器或人工粒選方式挑選種子。
二、整地技術
整地技術主要包括科學耕作及翻整土地、選擇適宜的地塊兩個部分。科學耕作及翻整土地:該技術能夠使得土壤的透氣性大大提升,并蓄水、減少或避免病蟲害、消除雜草,有利于促進大豆茁壯成長、提高大豆生產效益等。在生物學中,大豆被歸為直根系生物范疇,其對土壤具有很高的要求:含水量充足、土壤上虛下實等。適宜的土壤,對大豆健康生長具有正面作用。在實際作業中,整地須與當地土壤情況、氣候特征等有機結合;選擇適宜的地塊:種植土壤需滿足大豆生長的養分及水分條件。此外,大豆種植的地塊須靠近水源、遠離污染、地形平整等。可采取壟作的方式種植大豆,以提高地塊溫度及加深耕作層。
三、大豆播種技術
(一)播種有關要求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豆播種的深度通常在3-4cm范圍內波動,土壤覆蓋厚度一般大于1cm、小于1.5cm。當種植土質為沙土壤時,可適當加深大豆播種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須平直覆蓋地膜,且壓實周邊土壤。
就大豆種植密度而言,其約為660m2的種子數量大于1.7萬株、小于2.4萬株。據統計,毗鄰地膜之間的間隔通常為60cm,行與行之間的間隔通常為40cm,豆苗與豆苗之間的間隔為12.4cm。大豆種植密度的確定應以高低與品種成熟周期、分支強弱、土壤肥力情況等為重要參考依據。
(二) 施肥技術
在具體施肥過程中,當土壤肥力處于一般狀態時,14kg的肥料可施于667m2的土地。就所施肥料而言,其須包含單,鉀、磷元素,且其的配制比例為1.5:0.5:1.0。對于大豆種植,其最好采用分層施肥方式,其深度所占比例約為66.67%,耕作層所占比例約為33.33%。在種植大豆時,加深施肥的深度,對加固根系具有積極的意義。如此,便能確保大豆根系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及水分,進而程度利用肥料的效用。
(三) 田間管理技術
待大豆種植時間達到28日,如若還有部分大豆未出苗,則無需開展除草工作。大豆在種植后的第六周,其便進入旺盛生長期,雜草的存在,會對大豆的生長造成負面影響,也就是說,雜草會抑制大豆的生長。此時,種植者須將雜草全部清除。如果未及時將雜草清除干凈,則須采用人工方式于大豆開花前進行處理。
(四)預防病蟲害技術
褐斑病、大豆根腐病、霜霉病、大豆菌核病等在大豆病害中較為常見。因此,預防病蟲害尤為必要。在實際預防中,須充分考慮季節、病因等因素。例如:每年的8月份,大豆菌核病危害較為嚴重,為達防治目標,種植者可采用豆病絕殺技。豆天蛾、大豆食心蟲、大豆蚜等是常見病蟲害。例如:在防治豆天蛾時,其適齡須小于3齡,可采用藥液、辛硫磷乳油。此外,種植者須了解、明晰幼蟲的生活習性。根據調查結果顯示,17點之后適于對大豆進行噴藥。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效栽培技術對提高大豆生產效益具有非凡的意義。選擇優質的豆種、確定適宜的種植時期、合理施肥、及時發現并防治病蟲害等對節省種植人力物力、提高大豆產量、滿足人們對大豆的需求等頗有益處。希冀,我國能夠不斷優化大豆種植技術,以在國際市場中成為行業翹楚。
(作者單位164299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鄉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